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寒冬腊月,故乡那金灿灿散发着浓烈香甜的煎圆,正是对远方游子发出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宁化煎圆色泽金黄,香脆而具有粘性。其做法是先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浸泡,约半天时光,将糯米捞起滤干水,磨成糯米粉。把熬好的糖水倒入糯米粉中,搅拌均匀,再将糯米粉和成干湿度适度的粉团。煎圆有包馅与不包馅的两种做法,做不包馅的煎圆直接取米粉团揉成圆形或椭圆形摆放在盛具里;做包馅的煎圆,将米粉团捏薄后,包入事先准备好的馅,制作成圆锥形、三角形或扇形的米粉丸,锅里放入油,烧沸后,将做好的煎丸入锅煎,为防止煎丸夹在锅底烧焦,煎圆入锅后要用锅铲轻轻将煎圆脱离锅底,炸至煎圆浮出水面并色泽金黄后即可起锅,装盘冷却后即可食用。


前期准备工作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放煎圆的簸箕还有勺子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大锅煎圆子,柴火必备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米粉用一定量水浸泡,加入糖一起揉匀

糖的用量据说是一升米用3两糖(1升=1.5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把揉好的米粉团取出放竹制的器具里方便揉圆子(宁化话叫盘栏),这样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大人小孩齐上阵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也可以做些包馅儿的煎圆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准备下锅,首先要把油倒入锅中并烧热

如果能用山茶油那味道更棒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一定要掌握火候,油温太高,煎圆很容易糊,变得黑黑的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稍微搅动,待圆子变得金黄,就表示熟了,可以起锅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煎好首先要敬神,给天神灶神家神各端一碗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太美味了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全都起锅后,可以再炸点花生米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故乡的煎圆,正是对客家远方游子的深情召唤

宁化煎圆的故事

据传说,宁化济村有一个姓黄的财主,为人吝啬刻薄,经常剥削百姓,任意打骂长工婢女,当地村民几乎都受过他们的虐待,苦不堪言。宁化安远的伏虎禅师听说后,装扮成一个流落异乡的难民来到黄家,自称姓叶,要求当长工。黄财主见他身强力壮,是一个好劳力,便答应了。但是只把他当牛来使唤,无论他干活如何卖力,只管打骂不绝,吃的又都是主人吃剩的旧饭和没有油盐的淡菜,简直连猪食都不如。叶长工也不生气,天天乐呵呵的。 黄财主故意刁难他,限定他每天割10担鱼草到塘里喂鱼。但奇怪的是叶长工念念有词,池塘里的鱼就都长出了脚,自己跑到山上去吃草,吃完草又自己跳进池塘。人们看到他赶着鱼上山放牧,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财主却更加地恨他。 财主又给他出个难题,派他洗酒瓮,规定瓮里要比瓮外洗得更干净,否则不给饭吃。谁都知道,酒瓮口小肚大,瓮里比瓮外更难洗,但是叶长工不慌不忙,他把酒瓮内里翻了过来,像洗猪肠一样,里里外外都洗得干干净净,再把酒瓮翻回去。 又有一回,下了半个月的雨,山上到处湿漉漉的,财主要他上山砍柴,并且规定必须是干柴。如果砍不到,就要把他的脚当作柴烧。叶长工双手空空回来,只好把自己的脚伸进灶里去烧,可是不管怎么烧,他的一双脚还是完好无损,火却越烧越旺。 财主气极了,假称自己不会计数,发给长工们每人一个竹筒子,说干一天活,就搓一个泥团子放到竹筒里,年底就以泥团数量按天算工钱。快到年终了,财主派奴才偷偷地往长工的竹筒子里倒水,泥团子糊成一块,财主说就算一天的工钱。长工们又气又急,找叶长工想办法。叶长工招集所有的长工,在财主门前架起油锅,把泥团子搓成丸状,放到锅里炸,炸出来的丸子全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金丸。财主看得眼馋,想据为己有,命奴才抢了过来。财主贪婪地把玩着金丸,忽地金丸粒粒跳了起来,四处滚落,炸将开来,触物即烧,顷刻之间,财主偌大的府第淹没在熊熊烈火之中。百姓和长工们奔走相告,鼓舞庆贺。等到他们找叶长工表示谢意时,叶长工早已不知所踪,百姓为了纪念他,于是用糯米粉团制成煎丸食用,沿为今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