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孩欺負2歲妹妹,媽媽後怕: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大人必須插手

​​01

最近,阿花的妹妹帶著自己兩歲多點的女兒來家裡小住。阿花5歲的兒子,一下子有了個小玩伴,倒也開心。但很快,阿花就發現了問題。

她說,每次只要兩歲的妹妹遊戲不會玩,或者玩得不好,她兒子就衝妹妹發脾氣,直言妹妹是個小笨蛋。


昨天晚上發生的事更是讓人心驚肉跳。

當時大人都圍坐在餐桌邊吃晚飯,而阿花兒子則跟妹妹坐在一張小桌子邊吃。阿花不知道哪來的靈感,衝倆孩子說:你們倆比賽,看誰吃的快!

這話對於自己兒子很有效,他一會兒就把碗裡剩餘的飯扒到了嘴裡,可妹妹依然不緊不慢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吃。

做哥哥的先是歡呼勝利,可沒多久,他就守在妹妹旁邊不耐煩了。

他說,你真笨!這樣子吃是吃不完的。

說完,他就冷不丁塞了一大勺飯進妹妹嘴裡。阿花眼見著妹妹被噎得直翻白眼,慌忙上前幫妹妹把飯吐了出來。


事後想起來,阿花依然覺得後怕。她問:

我兒子這是怎麼了?以前沒發現,現在突然意識到,他好像對於那些小小的、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很有敵意,很容易去批評他們,甚至攻擊他們,這到底是為什麼?

5歲男孩欺負2歲妹妹,媽媽後怕: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大人必須插手


02

瞭解一下阿花家裡的情況,事情就變得清晰了。

她和丈夫脾氣都比較急,兒子又調皮,所以經常難免兇兒子。

尤其阿花老公對孩子很嚴。孩子哪裡做得不好、不對的時候,他也不急著打罵孩子,就是手裡拿一根棍子,在孩子面前亮一亮。雖然真正打的時候並不多,但這已足夠讓一個5歲的小孩恐懼了。


所以,這個5歲的小男孩,到底在經歷什麼呢?

原本這正是一個特別活躍、特別易犯錯的年齡,父親的嚴苛會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弱小、有缺點是糟糕的,是丟臉的。哪怕你犯錯並非故意,只是因為你年齡太小,只是因為你缺乏經驗或者對事情欠缺理解,你就會被看不上,你就會被批評,甚至被攻擊。


當這個小男孩在父母那裡得到了這樣的經驗,那麼他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年齡更小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了。事實上,當一個孩子持續不斷地羞辱年紀較小的小朋友時,有可能就是想要擺脫自身的不安全感、低價值感和諸多糟糕的情緒體驗。


那要如何才能調整孩子的行為,改善孩子的情緒體驗呢?

5歲男孩欺負2歲妹妹,媽媽後怕: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大人必須插手


03

具體而言,我們的建議是:


  • 首先,第一時間制止孩子欺負人的行為,明確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絕對不可以的。不僅要言語上制止,還要從具體行為層面去制止。


  • 第二個,對於被欺負的小孩,及時進行情緒上的安撫。該道歉的,媽媽替自己孩子先去跟對方道歉,哪怕那只是一個很小的小寶寶。你這個道歉不只是說給那個小小孩聽的,也是說給你自己孩子聽的。
  • 比如阿花這個例子。做媽媽的就可以去說:妹妹剛才吃飯慢,哥哥兇你了,還差點噎到你了對嗎?哥哥不該這樣對你的。你還小,等你長大一點自然就能夠吃得跟哥哥一樣快啦。沒關係的寶貝。
  • 我們需要反覆去讓孩子們都瞭解一個事實,即花很長時間才能學會一件事是正常的,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掙扎有挫折,哪怕折騰了半天也仍然做得不好,做得不對,也都一點不丟臉。


  • 第三個,我們要看到,欺負人的那個小孩,其實也是需要幫助的。
  • 之所以會攻擊弱小,是因為他自己內心就有很虛弱的部分。而且,他並不期待得到仁慈的對待,也不期待有人可以理解他的處境跟需要,相反,他認為那個脆弱的部分理所應當地該被強硬剔除掉。
  • 這個時候,我們有必要從感受層面去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弱小的時候。需要幫助不丟臉。當我們僅僅因為自己弱小就被批評的時候,心裡是不好受的。所以,我們就不要去做那個讓別人難受的人。簡言之,我們要教孩子去換位思考。


不管你是如何去跟孩子溝通的,言語措辭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夠真正心平氣和,充滿了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就是這樣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會告訴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除了強硬的批評打罵,也還有其他更加溫和的解決辦法。


當然,要讓事情真正改觀,一次兩次的溝通作用很有限。

父母需要意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並由此去調整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避免粗暴打罵,多耐心,多接納,多言語引導。父母一直不改變,孩子改變起來,是非常非常艱難的。

5歲男孩欺負2歲妹妹,媽媽後怕: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大人必須插手


04

當然,孩子出現欺負弱小的行為,並不總是由父母的錯誤養育方式造成的。


我認識一個4歲小女孩,暑假時剛搬到我們小區裡。

小區裡小孩多,很快一群孩子們就玩到了一起。不過沒多久,那個4歲小女孩就被孤立了。為什麼呢?


原來,她在跟其他小朋友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時候,一定要扮演那個強勢的一方。比如,公主遊戲的話,她就永遠是公主,其他人都要聽她的;警察抓小偷之類遊戲的話,她就一定要扮演警察,並且居高臨下地去審問犯人,不配合就要被懲罰。


其他小朋友提出要輪流扮演角色的時候,她就很生氣,堅定拒絕其他孩子的要求。這樣一來,其他小朋友不樂意了,直言她

“欺負人”,乾脆不跟她玩了。


小女孩的媽媽在跟我聊天的時候,跟我講述了自己的困擾。

她說,最近又是搬家、又是換工作的,家裡亂糟糟的都沒梳理好,結果這孩子現在又不合群,真讓人頭疼。


這個小女孩為什麼會在同伴遊戲中表現得那麼強勢呢?

從心理學角度講,有些孩子會通過指使和控制別人,來處理自己的無助和脆弱的感受。

哪裡來的無助呢?很可能就來自變動的外部環境。好比這個4歲的小女孩,她突然來到一個新城市,要去適應新家,新的小夥伴。不僅如此,她的父母應對新變化之時,也可能有更多複雜情緒浮現。

所有這些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很容易讓她感覺到無助,難怪她需要扮演強勢的遊戲角色,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有力量一點。


要轉變孩子的狀況,父母一方面需要告訴孩子,遊戲的規則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該有輪流扮演一個角色的機會,否則就沒人願意玩了;另一方面,父母需要早日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安心的成長環境,這樣孩子就必通過欺壓他人的方式去轉移自己的無助感了。

5歲男孩欺負2歲妹妹,媽媽後怕: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大人必須插手


總之,當孩子出現疑似欺負弱小的苗頭,父母必須要留意。我們要去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及時做出教養方式上的調整,以及給孩子設立界限,否則孩子的行為將會延續。等到他們年齡更大一些,就很可能會衍生出更加嚴重的欺凌行為。


當然我知道,有時候,有些父母會覺得自己孩子“欺負他人”的那個強勢表現沒什麼,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虎虎的,很可愛。

然而,正如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說過的:

孩子只有對大人而言才是可愛和渺小的,在孩子眼中,別的孩子並不可愛,且跟自己是一樣大小。


所以,我們必須要對孩子欺負弱小的行為保持敏感,尤其我們自己不能做那個以大欺小的大人。杜絕欺凌,從我做起。

與所有父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