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陳尚仙墓誌》唐朝議郎行尚書司門員外郎張鼎撰,右拾遺徐浩書。墓誌高72cm,寬70cm,文25行,滿行25字,楷書,有界格。2003年春出土於河南洛陽紅山鄉。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該志全稱《唐御史大夫張公故夫人陳氏墓誌銘並序》,墓誌書於開元廿四年(736)二月,徐浩時僅33歲。此墓誌為迄今發現的徐浩最早書法作品。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從《陳尚仙墓誌》的書法特點,可以看出徐浩楷書體演變的軌跡。

這篇墓誌雖為正書寫成,但字裡行間流露出行書的痕跡。令人注意的是,從這些痕跡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出徐浩正書中所蘊含王羲之《聖教序》的遺意.而且還可以看出虞世南的書法韻味和褚遂良的結字神態。諸如虞書氣秀色潤,筆調意和,字畫瘦硬,骨力道勁等特點,在此《陳尚仙墓誌》中即可看出端倪。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如褚書結體的寬博,乎正剛健,骨力、氣韻自足,婉美華麗,這些特點在此墓誌中亦可俯抬皆是。總之,在此墓誌中,不難看出徐浩早年書宗逸少之飄逸,兼及伯施之秀潤,其問又不乏登善之平正與瘦勁。倘以此志與徐浩後來的書法相比,不難發現,徐浩的書法正是經歷了一個從方正瘦勁到厚重雄渾,最後到字有骨銘,肉內藏筋,含蓄內斂的過程。當然這種書法過程中的轉變是與其所處的時代分不開的。以徐浩與同時代的顏真卿相比,這個特點便愈加分明。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徐浩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內極盛漸人衰落的時期,尤其在開元、天寶年間,雖然時局動盪,然書家倍出,除卻寫經抄書的經生之,出現了一批諸如張旭、顏真卿、褚庭誨、張少悌、韓擇木、徐浩等書法名家。其中徐浩長顏真卿六歲,早逝三年,且與顏真卿過從甚密,所以兩人早年書風極為相近,今僅以《陳尚仙墓誌》與顏真卿書《郭虛己墓誌》相較,即可看出兩人早年的書法是極為相近的。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徐浩簡介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會稽人。徐浩出生於書法世家,其祖父徐師道,父親徐嶠,都擅長書法。徐浩出生於會稽,因此後人稱他為“會稽”、“徐會稽”,又因他在唐代宗時任吏部侍郎,又稱作“徐吏部”,他的父親徐嶠,人稱“大徐”,而又以“小徐”指代徐浩。徐浩《古蹟記》中說他祖父“真、行、草,皆名冠古今,無與為比”,是與事實相符的。他生活在祖、父輩都善書的環境中,得到家學傳授,其書法精能,也是必然的。《宣和書譜》評之曰:“師道已精於書,嶠之復以善書稱,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傑然為一家法。自師道到浩蓋三世矣,是亦熟於翰墨之場者也。”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唐玄宗時,宰相張說見徐浩所作《喜雨》、《五色鴿》兩賦,十分器重,薦為麗正殿校理,後改監察御史裡行,出為河陽令,又任都官郎中,嶺南選補史等職。肅宗即位,由襄州刺史召為中書舍人。徐浩因擅書法,文字富麗,當時四方詔令以至玄宗傳位詔冊,多出其手。肅宗愛其才,加兼尚書右丞。後為國子祭酒,因事貶為廬州長史。代宗即位,徵拜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遷工部侍郎,封會稽縣公。後出為嶺南節度使,後又召為吏部侍郎,主持官吏選拔舉薦工作,因包庇妾弟冒選長安尉,被御史彈劾,貶為明州別駕。德宗初年,又召為彭王傅,進爵郡公。年八十去世,贈太子少師,諡“定”。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徐浩傳世書跡有隸書《嵩陽觀聖德感應頌》、《張庭 墓誌》 (1977年伊川出土),楷書《朱巨川告身》 (墨跡本)、《大徵禪師碑》、《虢國公遺像記》、《謁禹廟詩帖》、《寶林寺詩帖》、《不空和尚碑》,近些年又新出土徐浩書寫的楷書墓誌碑:《李峴妻墓誌》、《李峴墓誌》、《陳尚仙墓誌》。撰有《書法論》一篇。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徐浩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由極盛漸入衰弱的時期,尤其在開元天寶年間,雖然時局動盪,但書家輩出,湧現了張旭、顏真卿、褚庭誨、張少悌、韓澤木等名家。徐浩比顏真卿年長六歲,早逝三年,二人曾過從甚密。二人對書法亦長時間有過切磋,所以二人書法風格亦相近。現在留下的徐浩的書跡,最早的是他33歲時所寫的《陳尚仙墓誌》,於2003年春出土於河南洛陽紅山鄉,該志全稱《唐御史大夫張公故夫人陳氏墓誌銘並序》,由唐代大詩人“朝議郎行尚書司門袁外郎張鼎”撰文,“右拾遺徐浩書”。墓主的丈夫張守 ,是唐代名將。該墓誌史料價值大,足以補史、證史,志高72釐米,寬70釐米,青石質。志文25行,滿行25字,楷書,有界格。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徐浩最早的書法作品。

與顏魯公齊名,風格相近,同朝大書法家徐浩和他最早的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