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啃手指、咬鉛筆,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小朋友喜歡吃手指、咬鉛筆、咬指甲……這些細微的小動作背後,存在什麼因果關係呢?孩子不管是咬還是吃,最初都是一種本能反應。在孩子處於嬰兒時代的時候,第一感知事物是手,啃手指是一種自我保護和探索世界的方式,家長不必過分擔憂。

孩子老是啃手指、咬鉛筆,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但是,當孩子·兩三歲以後,還保持著咬手指的習慣,並且升級為咬鉛筆、圓珠筆等,就很不妥當了。手是接觸外物最多的部位,最容易沾染細菌,手指甲細菌的大本營,長期保持咬指甲的習慣,細菌會隨著唾液進入體內,生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多。尤其在新冠病毒還沒有清除的當下,更應該謹慎。另外,咬指甲對指甲本身也會產生影響,比如指甲變形,與指甲接觸的牙齒也可能受到損傷。

孩子老是啃手指、咬鉛筆,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生理方面的影響,孩子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一些心理問題,家長也不要輕易忽視。安全感的缺失會引發這些小動作,會伴隨著自卑、沮喪、抑鬱等種種情緒。有些孩子小時候缺乏父母的陪伴,欠缺自信心,容易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他們藉助吮吸手指這個動作象徵喝母乳時的感覺,從而尋找到一份安定。

孩子老是啃手指、咬鉛筆,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於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家長幫助他們改掉咬手指的習慣時,要循循善誘,以勸慰和鼓勵為主。與此同時,家長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關注,多找些時間和孩子相處,幫助他與其他小朋友互動,增強安全感的同時,也注意培養注意衛生的好習慣。如果家長老是斥責批評,不僅起不到阻礙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孩子老是啃手指、咬鉛筆,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過度焦慮也會讓孩子“咬咬咬”,現在的家長都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身上賦予了太多的期待,這種期待,有時候不是輕飄飄的雲,更像是沉甸甸的秤砣,讓孩子倍感壓力。孩子為了緩解焦慮的情緒,除了精神上心煩意亂之外,還會反映在動作上,比如咬鉛筆、鋼筆、尺子之類的東西。

孩子老是啃手指、咬鉛筆,這些動作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心病還須心藥醫,父母和孩子多一些交流和互動,當孩子被信任和溫暖所包圍,就會倍感安全和自信。另外,家長做飯要注意營養均衡,通過食補補充孩子體內的微量元素。在疫情期間,多帶孩子跑跑步、曬曬太陽,增加抵抗力,也是必要之舉。對於孩子的這些小動作,你有何建議,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