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在《自卑和超越》中提到,“兒童的成長,5歲前兒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能夠開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和任務,我們將這稱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從小有佝僂病,經歷過兩次車禍,5歲差點因肺炎喪生。身體的缺陷和童年經歷,給他強烈的自卑感。基於本身的經歷,所以阿德勒對兒童成長,“自卑情結”進行了深度研究。

《自卑與超越》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學經典,裡面詳細解讀了“童年自卑”情結和“男性欽慕”情結對於人類成長的作用,如今已成為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基石之一。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阿德勒認為,“一切經驗都得經過解讀後才能被接受,而這解讀又往往離不開兒童時期形成的,對生命意義的原始理解”。

所以,人的行為都藏著過去,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去了解他的過去,瞭解他的童年經歷,瞭解他們對過往經歷的解讀方式。

相似的遭遇,可能會被賦予大相徑庭的意義,由此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如一段不幸的童年經歷,長大後為人父母,在面對孩子教育時,就體現出了差別:

有人會想:“我要努力改變自己不幸的狀態,確保以後我自己的孩子,不受這樣的苦”

也有人也許會覺得:“老天對我如此不公哦,那我為什麼要對這個世界好”?

還有父母不理解孩子:“我們小時候吃了那麼多苦,都熬過來了,為什麼他們卻做不到”?

又或者,“不管我做什麼都應該被原諒,因為這些都是我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自卑與超越》描述了三種典型的童年經歷,以此解讀兒童的成長及思維模式,這三類也是“問題兒童”的高發“病因”。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01 生理缺陷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他們經受了太多苦楚,以至於很難感受到為社會做貢獻是生命的意義”。

幼時飽受身體殘障和病痛困擾的兒童,容易對境遇產生錯誤的理解。一是本身的缺陷會讓他們自卑,第二是來自於社會的同情關注,或者是嘲笑、排斥的眼光,也會讓他們的自卑感更加強烈。

另外,有缺陷的孩子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同樣的目標,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他們不堪重負,就會變得自我為中心,傲慢與自負。

此外因為身體缺陷,容易讓他們把眼光放在自己的不足和行動的困難上,導致無法把時間用在關注其他的人事物上,因此他們的合作能力和社會情感的聯結會相對較弱。

當然,也有很多人身殘志堅,克服了困難,發揮非比尋常才能的人,《自卑與超越》當中,把此,稱之為“補償作用”。我覺得“笨鳥先飛”也適用。

很多左撇子的孩子,能用右手寫出漂亮的字,以及表現出超高的繪畫天賦,甚至在手工上也表現得更加靈巧。因為左撇子的兒童,會被時常訓練使用他們原本不靈巧的右手,通過刻意練習,讓右手發揮出驚人的天賦。

回頭再看那些天生的缺陷的傑出人物,雖然他們一生飽受病痛困擾,甚至英年早逝,但這不併不妨礙他們為社會作出貢獻。

張海迪,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後來還跟隨父母下鄉,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苦難面前,你可以選擇沉淪,但你更加可以挑戰命運,化悲痛為力量。

海倫·凱勒,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歲多時,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傷,此後逐漸失去了聽力、視力和說話能力,生活在黑暗之中。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海倫終身致力服務殘障人士,她沒有自己的光,卻創造光明給了別人。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02 溺愛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溺愛,也容易導致兒童,對生命的意義產生錯誤的理解。

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能享受眾星捧月的感覺,時間久了,也許他們還會把這一切當作理所應當,成長過程中,只學會了索取,而不是付出。這種情況讓他們不懂“感恩”,也不懂“合作”。

遇到困難,唯一想到的辦法,是尋求幫助,不知道問題還可以自己動手解決。

然而,當他們不再受到關注時,就會感受到別人的背叛,產生巨大失落,因此心理失衡,更有可能產生報復行為,在這種層面來講,他們屬於危險群體。

總之,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的生活方式:“努力讓其他人對他自己負責”。

溺愛下長大成人,他可能變成了我們口中的“巨嬰”,甚至犯罪犯。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03 忽視


“人的行為藏著過去”:5歲固定行為模式,3個原因出“問題兒童”

從小受到忽視長大的兒童,相比其他正常環境長大的兒童,他們不懂得愛和合作,懷疑自己,也不相信別人。

“當遭遇生命中的難題時,他們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同時低估自己獲得他人幫助與善意的能力”。

通常他們會表現得冷漠,甚至無情。他們沒有想過跟別人合作,也不知道怎麼跟別人合作。付出、友善、合作,這些能幫助他們實現目標的方面,都被輕而易舉地忽視了。

在以後的職業工作中,他們更喜歡單兵作戰,很難建立夥伴關係;

在社會的朋友關係中,他們情感淡薄,也很難與人產生友誼;

對於愛情和婚姻,他們也容易缺乏基本的信任,很難建立親密關係。

當然,剛才說的,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受到忽視時,大概率會出現的一些狀況。

因為,也存在這種情況:自己童年時期受到忽視後,所以深知有多痛苦,在對待自己孩子時,會予以更多的關愛。此外,他們會非常珍惜,別人對他們的關愛和重視。

人一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同樣的境遇,你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個體心理學表示:“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