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買菜們堆起買菜風口,新零售2.0來了嗎?

美團買菜們堆起買菜風口,新零售2.0來了嗎?

誰能料到,才誕生不滿三年的新零售竟然正在褪去舊貌,換上新顏,迎來2.0時代。

今年開始,先是1月15日“美團買菜”啟動便民服務站和獨立APP的同步測試,隨後從3月到4月,盒馬鮮生、口碑和餓了麼、蘇寧小店紛紛開始以不同的姿勢推出自家的買菜業務,加入“買菜大軍”。

一眾巨頭“集體轉向買菜”,不禁讓人感嘆,眼下推動新零售迭代的,和兩年多前嚐鮮新零售的那批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

兩年多前,新零售概念橫空出世後,整個零售業充滿了改革的朝氣,不論大店小店,還是老店新店,都在謀求新的基因,一時間,整個行業都被五花八門的新零售戰略所淹沒。

這一次“買菜”成為了巨頭們的共識,足以說明,新零售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已經迭代為“新零售2.0”。集體轉向買菜,就是這一新版本、新階段開始的標誌。

新零售2.0到底有什麼特點,我們不妨以美團買菜這個早期的入場者為例,來剖析下2.0階段下的新零售新在哪裡。

新零售2.0的五維迭代

回想新零售洪流席捲之初,各家對“新”的理解都很有新意,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對於新零售的釋義基本都和“線上線下一體化”密切相關,因此也造就了新零售1.0聚焦於綜合業態的時代特色。

實現迭代的新零售2.0,必然也有自身的特色。結合美團買菜,新零售2.0的迭代維度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

美團買菜們堆起買菜風口,新零售2.0來了嗎?

第一,商品品類更加集中,具體為蔬菜、肉禽蛋等高頻剛需的三餐食材。而此前新零售生鮮品牌走的基本都是“大而全”的品類覆蓋策略,除了高頻剛需商品外,也會引進一些低頻或小眾的商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在1.0時代,新零售覆蓋的商品種類往往是沒有品類限制的,“萬物皆可新零售”。儘管更側重於生鮮品類,但大海鮮等鮮活貴价商品、酒水飲料等較重商品、體積蓬鬆的蔬菜等等,都可能納入同一張訂單中。

根據報道,美團買菜APP上共有聚焦“三餐食材”需求的10類商品,目前共計約1500個SKU。雖說有目標地收窄了覆蓋品類,但是美團買菜們依然遵循著一個根本性原則:高頻剛需。應該說,新零售2.0迭代的是品類規模,留下的是品類最有價值的消費屬性。

第二,商品輕量化、包裝小型化、配送即時性,目標用戶為2-3人的小家庭。在前置倉和即時配送系統的輔助下,新零售2.0可以做到最快半小時送達。

在新零售1.0模式下,由於商品流通算法、配送系統效率的不同,各個生鮮品牌的配送時間往往也是不固定的。

但現在商品品類的精細化定位,決定了配送包裝普遍體積小,一方面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數較少家庭的商品規模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照顧到配送系統的承壓性,最大化保證配送效率不被耽誤。拿美團買菜來說,有美團自建的即時配送體系支撐,其實這種買菜到家的服務和日常餐飲外賣服務非常相似,都是輕量化、小包裝、即時配送。

第三,選址“下沉化”以及“社區化”,以距離優勢讓前置倉主動走向客戶。縱觀1.0時代的門店選址邏輯,在追求“餐飲+超市”這一業態模式的前提下,大家的門店選址基本都離不開大流量的商業廣場。

美團買菜們堆起買菜風口,新零售2.0來了嗎?

美團買菜北京天通苑站

但從美團買菜來看,“便民服務站”的選址首要邏輯不是流量,而是距離。相比繁華的商業廣場,以輻射社區為主的貨倉佈局邏輯充分展現了“下沉”思路。這種去“流量中心”化的選址,是讓門店和商品主動走向在家的消費者,而不再像1.0時代那樣吸引消費者去門店體驗。某種意義上,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極致的到家服務。

第四,取代門店的前置倉,能夠節約多餘的物業、裝修等成本,為消費者留下足夠的讓利空間。1.0時代的門店倉儲一體化的模式主要是服務於“到店+到家”的綜合需求,所以在大流量選址、門店優化等前提下,不僅物業成本偏高,各種需要照顧到高品質商品展示的店內裝修等,也要求極高,商業化的成本更高。

但美團買菜提供的是到家服務,所以它的前置倉相當於“雲門店”,沒有特殊的地段需求,所以物業成本低,同時裝修成本比起門店也要少的多。這些能夠被自然節約掉的成本,就可以作為品牌的讓利優勢,給到消費者。另外還有一點,純倉儲、分揀功能的“前置倉”,比起需要同時考慮到店面展示、商品存儲及分揀需求的“店倉一體”整合結構,在到家服務這一維度上,運營效率必然更優。

第五,購買渠道純線上化,充分滿足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需求。前面已經提到,新零售1.0的創新主體是線下的綜合實體門店,是以體驗式消費為主,所以更重。而2.0階段實現的一個最大的顛覆就是純線上化的購物渠道,正如美團買菜推出獨立APP一樣。

純線上化的購物渠道擯棄的是線下的體驗式餐飲,但這種專注線上的模式,類比外賣等同城配送服務,能夠給到消費者的必然是極致快捷的服務,這與高線城市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需求是非常吻合的。

總體來看,以上5個維度的迭代,就是新零售2.0的主要特色。可以說2.0版本比1.0更清晰,但是話說回來,在1.0版本乾的好好地,為什麼美團買菜們為什麼要齊刷刷地擁向2.0版本?

新零售2.0是一種進化必然

現如今科技進化迅速,宏觀上的產品迭代,以及微觀上的算法迭代,都已經走向常態化了。可以說,迭代要麼出於主動需求,比如競爭力提升,要麼出於被動需求,比如消費者需求等。新零售1.0到2.0的迭代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其一,玩家們想要用更低的成本服務好消費者,並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在1.0時代的高標準考驗下,很多玩家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現有的模式有一些成本花的不值得,或者說“性價比”不高。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不太值得的成本,還將不少玩家推到了難以盈利的尷尬境地。

應該說,對於生存的渴望要求它們必須要合理地花錢,做但同時也要保留服務的質量。所以,對於1.0階段模式的改善,尤其是對成本的優化和控制,顯得迫在眉睫,由此也就逼出了新零售2.0。更重要的一點是,1.0階段的深度思考正在讓他們的這一能力變得更加成熟可靠。

其二,圍繞社區的零售生意一直前景很大,從社區便利店到社區電商,社區總是零售業的引爆點。

1.0時代的新零售創造了很多新的業態,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模式風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新零售需要找到改革的窗口,二是資本總是追逐有前景的創業賽道。

2.0版本的一大特點就是社區化,而社區從便利店時代到電商時代,催生了無數的創業者,也湮滅了無數的模式創新,可以說始終都是炙手可熱的賽道。顯然,新零售2.0的出現,一部分要歸功於社區新零售存在的巨大可挖掘性,一部分要歸功於巨頭們的“資本基因”。

其三,新零售已經基本走過了狂熱的“試錯期”,現在開始步入“冷靜期”。

1.0時代是一個集中試錯的時代,在大方向明晰,但小方向模糊的情況下,一些玩家為了證明自己的改革能力和創新能力,過於追求體驗而忽略了實際,導致自身成本高企,而且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痛苦還被加倍放大。

但是隨著幾個巨頭對新零售動作的放緩,以及消費者的體驗疲勞,新零售正在逐漸進入“冷靜期”,消費者以及品牌們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性。

總的來說,新零售迭代到2.0版本,既是出於玩家們本身的生存和進化訴求,也出於市場(消費者)對新零售服務效率升級的客觀要求,因此是一種進化必然。那麼,剛剛誕生的新零售2.0版本又會對行業帶來什麼利好?

美團買菜們堆起買菜風口,新零售2.0來了嗎?

新零售2.0:零售業的一面新改革大旗

曾幾何時電商對線下的顛覆重塑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如今由美團買菜們驅動的新零售2.0,也將刷新1.0時代中消費者的固有認知,引領新的零售潮流。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2.0版本比1.0更聚焦於消費者的顯性需求,簡言之就是那些最常見但也最持久的需求。而且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純線上化的渠道、功能更專一的前置倉,以及更輕量化的配送,都說明新零售2.0下的模式定位更輕。

模式更輕意味著成本優化空間的放大,所以2.0版本的到來,有望能夠解決1.0時代普遍虧損的群體性“心結”。另外至少可以確定一點,當更輕的模式成為一種趨勢後,行業的盈利擔子就不會那麼重了。

這樣的新零售2.0,無疑是整個零售行業的福音。因為它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生存能力的提高,還意味著一種清晰的戰略方向,而明確的方向可能給企業帶來脫穎而出的時代性機遇。

可以預見的是,在美團買菜們的驅動下,優勢顯著的新零售2.0,將很快滲透到零售業的各個角落,成為零售企業們的一面改革大旗,併為零售行業改革注入全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