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時代下,社交電商的崛起和桎梏

從2016年10月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新零售,2016 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開始,零售產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開始進入集聚產業融合和互聯網流量戰略的新零售時代。

在流量紅利逐漸耗盡的後電商時代,社交電商帶來的裂變式增長,正在掀起另一場逆襲,成為電商行業新的發展趨勢。

近些年,社交電商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風口。根據商務部統計,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為9.6萬億,預估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達3萬億,達到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的31.3%。社交電商巨頭企業拼多多,雲集相繼上市,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鉅額資金短時間內紛紛湧入年輕的社交電商領域。對於社交電商的發展前景,馬雲曾經說過:“傳統模式的高成本和激烈競爭導致社交電商成為最佳選擇。未來2年,中國將會有30%~45%的人從事社交電商,也就意味著,每個家庭將會有80%的人以社交電商的形式創業。”(來源:搜狐財經文《社交電商必將引領互聯網經濟的未來》 )

新零售時代下,社交電商的崛起和桎梏

社交電商的飛速崛起離不開新零售時代的特性,線上線下融合,技術和數據賦能,線上和線下相互導流和彼此疊加,帶來社交電商流量的最大化、坪效的最大化、供應鏈的最優化。而另一方面,社交電商企業如花生日記、拼多多等社交電商APP將節省的渠道成本直接回饋給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折扣讓利。也正因為這個屬性,紮根於社交流量的社交電商經過用戶的自發分享,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新零售時代下,社交電商的崛起和桎梏

但新事物的發展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站在龐大風口上的社交電商也遭受過諸多非議和質疑。拼多多假貨現象頻出,雲集商城、花生日記等先後因為涉嫌傳銷被罰款。前者的原因主要是經營規模擴張過快缺乏管控,而對於後者的解讀,知名自媒體人宗寧近日發佈的文章《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社交電商還需負重前行》中的評論則引起業界反響,宗寧在文章中指出:“每個創新者其實都存在著與行業既有規則相沖突的情況。社交電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相關法規滯後,行業缺乏監管。因其爆發式增長,監管制度不完善,尤其是與傳銷的邊界模糊,稍有不慎就會踩雷。“

新零售時代下,社交電商的崛起和桎梏

宗寧對於雲集、花生日記罰款事件的評價有較強的行業思考。縱觀兩家企業的運營模式、罰款細節,其實不難發現,兩家企業的運營模式如宗寧所說,並無太大的不合理成分,主要的爭議集中在流量變現和利益分配上。然而相關法規發佈的時間遠遠早於社交電商流量變現方案制定的時間,花生日記被誤解和質疑在所難免,相關處罰的許多細節也基本是機械套用舊的條款,不太符合目前的電商市場狀況。

誠然,社交電商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諸多的問題,但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距今不過短短三年,而社交電商作為新零售時代應運而生的新產物,發展時期更短暫。社交電商經歷如此高速的規模擴張,很難保證監管制度與業務發展相足夠匹配,相關法律制度更是遠遠滯後於當前市場經濟形態。電商行業也是在發展多年後的2019年才迎來《電商法》,讓行業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法律的滯後性已經給社交電商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傷害,尤其對於雲集、花生日記等類似企業運營模式的判斷,缺乏新的理解,經常機械地套用過時的法律條款,得出不符合市場現狀的結論,導致社交電商行業的創新和發展受到限制。

在對待高速發展的社交電商等創新產業態度上,相關監管部門不妨更加積極、開放與包容。以擺渡人姿態推動立法,鼓勵創新的同時規範行業發展,促進社交電商企業規範的經營。而社會大眾在享受社交電商帶來的便利和優惠的同時,也應當更多地理解社交電商的內涵,讓社交電商企業在相對寬鬆的輿論環境下調整和走向規範化,從而創造更多價值,回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