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教育,讓“熊孩子”變成“凶孩子”,被寵壞的孩子學不會感恩

領居家的小女孩豆豆才上幼兒園中班,卻總是被班上的男生欺負。

即便是隔著一堵牆,我也經常聽到豆豆給她媽媽哭訴:“那個男生就喜歡瞎指揮,成天指手畫腳地讓我和他玩,我不同意,他就會跑過來打我,不管幼兒園老師怎麼教育,他都改不了這個壞毛病。”

雖然我沒有見過豆豆班上的小男孩,但是僅憑這幾句話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男孩平時在家裡,肯定是被父母老人溺愛放縱慣了,在家裡喜歡發脾氣、使性子,到了幼兒園自然也會對其他小朋友頤氣指使,表現出霸道自私的性格。

溺愛教育,讓“熊孩子”變成“兇孩子”,被寵壞的孩子學不會感恩

有些父母樂意看到自己孩子指揮別人,或許他們認為這是孩子領導才能的體現,但是,這種在“溺愛”和“包辦”的家庭教育中慣出來的“領導才能”,因為缺乏對別人的理解,可以說對人對己,都變成了一種痛苦。

“凡事喜歡佔上風,習慣成為關注點”,這可能是很多“熊孩子”的共同之處。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被溺愛慣了的孩子,如果在學習上不能取得好成績贏得別人的關注,就會想盡辦法製造麻煩,希望能夠吸引老師和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教育”和“包辦教育”,會導致孩子的心中沒有其他人,因而也就學不會感恩。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這一點,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樹規則、立原則,那麼乖孩子遲早會變成“熊孩子”,“熊孩子”也終將變成“兇孩子”。

然而,即便是溺愛中成長起來的“

孩子”,表面上偽裝得很強大,實際上也難逃錯誤家庭教育帶來的惡果。

溺愛教育,讓“熊孩子”變成“兇孩子”,被寵壞的孩子學不會感恩

1、依賴

在家裡什麼事也不做,缺乏責任心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嚴重依賴父母,甚至依賴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們無法接受獨立,也不敢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必須和其他人在一起,讓別人幫他拿主意、提建議,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才知道事情的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2、自卑

從小在家裡被溺愛嬌慣的孩子,離開父母、進入社會以後才發現自己的卑微淺薄,反而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可是這樣的孩子被父母和家庭寵壞了,儘管真實的內心是自卑,但是在別人面前又不敢表現出來,反而愛慕虛榮、喜歡炫耀,總是習慣把自身的自卑和挫折感轉嫁到其他人身上,甚至情不自禁地傷害別人或自己。

溺愛教育,讓“熊孩子”變成“兇孩子”,被寵壞的孩子學不會感恩

3、任性

被寵壞的孩子,永遠學不會感恩。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會讓孩子說話做事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卻極度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這樣的孩子在關愛與滿足中成長,習慣了自己的願望被迅速、直接地滿足,卻學不會憑藉自己的努力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要,而且馬上就要!”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父母和家庭溺愛,因而越來越多的孩子沉溺於手機遊戲,只因為相比現實世界,在遊戲的世界裡孩子的那些虛榮願望更加容易得到滿足。

如果遊戲失敗了怎麼辦?那就找父母要錢,這對被溺愛的孩子來說,太簡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