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导语:《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相信大家都看过他,那么《西游记》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如果说他只讲述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他绝对不可能成为我国的四大名著的。作者的文学创作会受到社会与个人经历的影响,而《西游记》则是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神魔化的缩影。

《西游记》中的故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主线情节,第一个部分讲述了大闹天宫,接下来的部分是唐僧取经的原因,最后才是西天取经的经过。虽然说是四大名著,但是他也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西游记》中的社会

《西游记》完成创作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统治者昏庸无能,武宗沉迷于美色与财富,朝堂之中,宦官专政,特务横行。

武宗之后,明世宗也对朝政不是特别上心,反而迷信宗教,导致严嵩父子掌权的时间高达二十几年之久。在严嵩统治明朝的这二十几年里,他们贪赃枉法,贤臣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明世宗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使用了幻想的形式还有象征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使用了折射的方式进行描写反映,使得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吴承恩

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中的天宫,等级森严,而玉皇大帝作为天宫的最高统治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至高无上,实际上却是色厉内茬。为了维护他的统治,他几次派人捉拿孙悟空,可是每一次都被孙悟空打得很惨。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玉皇大帝

在采取暴力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之后,玉皇大帝就改变了策略,使用安抚招降的手段。而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吴承恩这么写是有着很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因为

安抚正是统治者为了对付农民起义,而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手段。在《水浒传》中,统治者对于宋江采取的措施也是招安的方法。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宋江

可是在招降的手段也无法达到目的之后,玉皇大帝只能选择求助他人,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从这个情节上,我们可以天庭外强中干的本质,这也正是封建社会晚期的特征。

而雷音寺虽然看起来庄严圣洁,但是实际上暗地里也充满铜臭味。就比如迦叶竟然像唐僧等人索要"人事"费用,因为没有给这个费用,只拿到了无字经书。而佛祖知道这件事后,还为这个行为进行辩护。而这表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特征。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雷音寺

小说中的阴曹地府,同样也藏满了污垢。崔钰是先帝之臣,在唐太宗来到地府时,他竟然接受了魏征的请求,私自修改了生死簿,让唐太宗得到了二十年的阳寿。

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九个国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情况与明朝社会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作者还通过描写妖魔鬼怪横行的场景,揭露了导致这种混乱的原因-----统治者的昏庸荒淫、朝政的腐败黑暗。

就比如比丘国,比丘国的统治者爱上了女妖,就一直宠幸她,对后宫的妃嫔采取了无视的态度。他还听信了妖道的说法,认为使用一千多个小孩子的心肝做药可以治病。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比丘国女妖

小说中描写到的妖魔,象征自然灾害的数量其实很少,大部分都象征了社会上为非作歹的恶势力。这些妖魔甚至还和神仙佛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是在神佛管教不严的情况下私自下凡的,有的妖魔还被庇佑。而这些正是在明代统治阶级保护下,各种黑暗势力横行的现实社会的缩影。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生活的情况可想而知,而这些描写也融入了作者本人的体验。《西游记》中的很多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穿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却能发现作者描写的内涵是真实而深刻的。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虽然是一个宗教故事,但是在作者的改编下,却成为了一个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故事,而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这个主题的。在小说中,最成功的形象并不是西天取经的唐僧,而是孙悟空。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哈努曼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说法有三种。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李公佐《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因为他们的神态、命运都有相似之处。胡适、郑振铎等人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努曼。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的结合体。

孙悟空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藐视权威,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首先,他学到本领后就不满足于在花果山称王,而要求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面对十万天兵天将也毫不畏惧,凭借一身本领就闹得天庭天翻地覆。在他的身上,凝聚着古代人民想要摆脱束缚,掌握自身命运的愿望。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孙悟空

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让猴子猴孙们的生存更加地自由平等,在最开始,他的理想还比较地狭窄。但是到了取经之后,他的理想得到了升华。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正直无私等等的英雄性格得到了展现和完善。

在西行取经途中,他对于邪恶势力的斗争,这是他反抗精神的完善与发展,这也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些妖魔都具有各自的本领,而孙悟空要想战胜他们也不是轻松就能做到的,甚至要承受很多的风险和为难。就连孙悟空的斗争都如此的艰难,更不要说在封建社会下,农民们的反抗是如何艰难了。

孙悟空还是一个善于斗争的形象。首先,他能够看穿现实中的假象与伪装,保持这清新的头脑。如面对白骨精的几次变化,都能被他一一识破。不仅如此,哪怕他被唐僧驱逐,遭受到了无数的委屈,可是当知道师傅有难时,他仍然会奋不顾身地去救唐僧,这表现了他顾全大局的无私品质。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孙悟空

他的善于斗争还表现在,他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搞清楚妖魔的底细后,擅长使用针对性的办法。这表现了他足智多谋、聪敏机警的性格特征。

但是孙悟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心高气傲、逞强好胜等等。可是这些缺点却显得孙悟空这个形象更加地真实,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只会让人感到虚假还有充满距离感。

《西游记》思想上的矛盾性

《西游记》中存在着宗教与世俗的矛盾,还有宣扬宗教与批判宗教的矛盾。这是因为西天取经的情节是起源于宗教故事的,虽然宗教色彩已经被淡化,但是不可能完全没有。

《西游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作者对于孙悟空叛逆的性格还有斗争的精神,是持支持歌颂的态度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借唐僧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下等级制度和伦理纲常的肯定。

尤其是紧箍咒的存在,更是对孙悟空思想与行动的一种压制。这也体现出了封建社会中的反抗斗争都摆脱不了伦理纲常的束缚,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体现了吴承恩思想上的矛盾性。

不仅如此,吴承恩对于宗教的态度也是十分矛盾的,他一方面对佛教持有宣扬与崇拜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又对佛教进行了讽刺揭露。如他将如来佛祖形成了一个贪婪的财主形象,但是又将雷音寺描写得神圣庄严。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如来佛祖

除此之外,作者还在宣扬三教合一和崇佛抑道上面表现出了矛盾性。唐僧最开始是个儒生,后来才成为了高僧,这是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孙悟空在皈依佛教之前,是道教的神,这样的描写正是三教合一的体现。

《西游记》中又存在着扬佛抑道的倾向,比如揭露了道教信徒的丑恶行为,斥责了道教法术的荒诞。吴承恩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倾向,主要是由于在明朝晚期,统治者迷信道教,从而导致了社会的腐败黑暗。

结语:《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矛盾,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对于思想的影响。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吴承恩对于反抗精神的赞美,也表现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但是却又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游记》具有寓庄于谐的特点,在故事情节、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渗透了作者游戏笔墨的运用。通过描写,使得《西游记》中的神魔和凡人的界限被淡化,故事情节显得比较真实生动。

《西游记》描写下的社会与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沙僧

在艺术上,《西游记》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九九八十一难中,有很多的情节过于庸俗,没有任何作用,比如唐僧误喝母子河水而怀胎的情节。在人物塑造上,孙悟空这个形象具体生动,可是唐僧、沙僧等人的形象则比较的单薄平面。

参考书籍: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