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有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的孩子並不蠢,甚至比有些孩子還要聰明、機靈,但每次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意?

這個現象可以用跳蚤原理去解釋:科學家將跳蚤放在一個容器裡,並且將這個容器的高度用紗布蓋住,容器的總高度限制在一米高,才開始跳蚤每次跳躍的時候都會觸碰到紗布,跳蚤就會有了壓力感,逐漸的,跳蚤開始調整自己的跳躍的高度,每次都會穩定在一米內。隨後,科學家把紗布揭,跳蚤仍然在類似的高度中徘徊,並沒有更高的跳高。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在生理上,跳蚤本來的高度可以跳到幾米外之高,遠遠超過了這個高度。只是因為受到了目標的限制而否定了自己。

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比如:將用一根繩子牽住牛鼻子,然後將牛繩子拴在一個木樁上,那麼牛運動的範圍以繩子的長度為半徑的圓圈。才開始牛會拼命的想走出圓圈,去更遠的地方。

但是因為繩子拉著牛的鼻子,一旦超出範圍,牛會非常痛,所以它不能跨越到其他地方。時間久了之後,將牛鼻子上面的繩子解開,牛也是徘徊在這個區域內,並不能走到更遠的地方,這是因為思維固定已經僵化了它。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科學家將研究延展到人類世界,他們在20多年間跟蹤調查了100位孩子。其中發現能夠能夠事業順風順水的,大部分都是學校裡的成績佼佼者。相反,在學校裡成績比較差的,一般也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也就是說沒有給孩子設定目標,或者是孩子設定的目標過低,也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盡如意,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一輩子的發展路線。

學習成績差,是因為沒有給孩子設定"目標管理"

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方說小區裡的兩個孩子A和B,兩個父母都非常注意對孩子的學習和教育問題,並且都採取了獎勵機制鼓勵孩子進步。但是,兩個小孩在同樣的方法教育,同樣的老師教導下,月考成績卻有很大的差距。A孩子的成績只起到了5分,B孩子成績卻提高了20多分。孩子的父母就鬱悶了,這是為什麼呢?大家明明都差不多的呀。

原來父母A只是簡單的告訴:孩子你考得好,只要比上次有進步,媽媽就會獎勵你一件玩具。孩子B得父母卻告訴孩子要有一定的目標,這個月成績如果提高十分,會得到什麼獎勵?提高到20分又有怎麼樣的獎勵?這個學期的總目標是提高到多少分值,爭取班內達到的名次是多少?相比A的父母,B父母的做法目標更清晰,孩子的目標感更強!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A孩子父母知道後直拍自己的大腿,怪自己太疏於管理,要痛定思痛!

什麼是"目標管理",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好處呢?

目標管理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而是在60多年前由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並且把目標管理分成了五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關於目標的設定:

首先一定要設定一個清晰前明確的目標,並且這個目標一定是基於孩子的學習情況去制定的,而不是空泛的不切實際的。這樣才有一個執行的科學性和依據。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第二個部分是進行目標的分解:

就像老鼠吞大象一樣,肯定要把大象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才能吞下去,而不是一整個吞下去。所以,我們要學會把一個巨大的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這樣一個一個的去完成就會思路更清晰明確,並且會覺得幹勁十足。

第三個部分是制定可行性的計劃:

我們知道,成功的路徑有很多種。那麼,怎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方法呢,這樣就需要我們去考慮一個最佳的捷徑了。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第四個部分是執行計劃:

所有的理論和方案做的再完美再好,如果不執行也都會變成紙上談兵,只有進行嚴格的執行才能夠實現最終的目標。但是我們要注意,在執行任務中要知道任務的輕重緩急,要學會一項接一項去做,切不可操之過急。

第五個部分是對於前期計劃和執行的回顧總結:

我們在做計劃或者是在執行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定的調整,所以我們要把執行的每個小計劃進行詳細的總結與分析,以備未來能夠更好的去執行計劃。就比如:孩子有可能對於一種學習方式比較感興趣,那麼在未來的學習執行中就可以多加強化這種學習方式了。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通過目標管理,孩子能夠將艱鉅的任務簡單化,增強孩子學習的耐心與興趣。

試想一下,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擺在孩子面前,孩子沒有任何方法的指導,肯定內心是崩潰的。父母通過量化思維將目標徹底分解成為一個個可以執行的小目標。孩子找到了方向,內心就會變得明朗起來。在完成一個個目標的時候,這種正能量會不斷地被加強,不斷的被擴大的。那麼,孩子在一關一關度過這些小目標的時候,就不斷增強了自信心。相反的,如果一座大山壓在孩子身上無法解決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產生厭學、逃避的心理。

第二點,通過目標的管理,可以讓孩子對自身有了更好的判斷。通過不停的摸索,孩子能夠不斷髮現自己擅長利用的方法和思維。並且避免自己的盲區和誤區,讓孩子能夠更加了解自己本身的優勢所在。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形成"目標管理"習慣

上次去朋友家裡玩,發現朋友家三歲的寶寶已經掌握了1200個英語單詞。我真的是感到非常的震驚,趕緊請教朋友是怎麼做到的。原來朋友從寶寶兩歲開始就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能力了,她說:1200個單詞看起來非常多,經過細分之後就不多了:一年有12個月,平均每個月也就是學習100個單詞,每天平均來算,也就學習三到四個單詞就OK啦。

因為孩子這個時候是處於語言的敏感期,所以學習英語單詞並不困難。一天三到四個的量是非常輕鬆的。每天拿到實物的時候,就會說一遍中文,再說一次英文,孩子不止記住了英文,中文的能力也沒有一起進步了,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朋友的做法就是對孩子有意識的培養"目標管理"。

建議父母們教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目標管理的培養。孩子的成績差了,先彆著急上火,不妨先預先判斷下孩子的問題所在。經過和孩子的溝通,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適的月考目標、期末目標,甚至是三年五年目標。通過月考、期末、年考等等這種從小目標到大目標的不斷拉昇,讓孩子慢慢地學會攻克難關,獲得自信!相信良好的"目標管理",學渣也可以變學霸!

"目標管理"不只是在學習上可以幫助孩子,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的孩子終將長大,還會面對許許多多的人生問題,這可比學習的難度更大。經過早期所養成的"目標管理"意識,相信他們在未來,在任何的難關面前,都不會輕言放棄。

是時候拆掉思維的牆,教會孩子“目標管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相反的,他們會越挫越勇,他們會汲取前期在學習中方法與經驗運用到生活裡面。將生活中的困難,進行科學的量化與分析。一點一點解剖它的難點,並且一步步攻關、克服,他們會成為人生的成功者、領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