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2020年以工代賑資金56億元——以工代賑,助30萬勞動力就業

甘肅省靈臺縣中臺鎮水泉村至蒲窩鎮的路通了。“以前下縣城,要從中塬繞到東塬,太費時了,現在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當地村民感慨道。

蒲窩鎮五星村半灣社道路全長12公里,是蒲窩鎮通往縣城的主要交通幹道之一,依託以工代賑項目投資830萬元,按照四級公路技術標準改建而成,已全面完工並投入使用。通過項目實施,增加務工崗位200多個,吸收長期務工人員60多人,臨時用工5000多人次,其中貧困戶長期務工32人、臨時用工3000多人次。

蒲窩鎮只是以工代賑在全國的一個縮影。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分批下達2020年以工代賑資金56億元,預計將吸納約30萬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的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參與工程建設,實現就業增收。

以工代賑是中國開發式扶貧和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政策舉措,在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以工代賑已成為解決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

發揮就業增收帶動作用,減輕疫情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在分解計劃時,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縣市傾斜,廣泛組織貧困群眾,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就業的貧困群眾參與以工代賑工程建設,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業崗位,並及時足額髮放勞務報酬,提高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水平,切實減輕疫情對就業增收的影響。

瞄準重點地區難點領域,體現精準施策。資金安排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並要求重點支持深度貧困縣和深度貧困鄉村,統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各地圍繞基本農田、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小流域治理、草場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等,解決好影響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突出困難。

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突出扶志扶智。為進一步帶動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勞動實現光榮脫貧,將勞務報酬佔國家以工代賑資金最低比例提高至15%,預計可為參與工程建設的貧困群眾發放勞務報酬8億多元。同時,鼓勵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在農業生產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增加短期就業崗位。

“十三五”以來,國家累計安排以工代賑資金近300億元,吸納超過100萬貧困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累計發放勞務報酬30多億元。與此同時,支持貧困地區農村建成了一大批農田水利、鄉村道路、橋樑堤防等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有效改善了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湖南省鳳凰縣是是武陵山片區深度貧困縣。2016年以來,鳳凰縣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吸收當地農民群眾參與工程建設,通過勞動實現就業增收,力推貧困群眾脫貧。

2019年,湖南省發改委下達鳳凰縣以工代賑資金500萬元用於以工代賑示範工程項目。項目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夯實基礎條件,同時帶動阿拉營鎮藍莓、獼猴桃等特色產業發展。據悉,今年已實現產值超500萬元,帶動當地1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超2000元。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國家以工代賑資金規範高效使用,督促地方嚴格發放勞務報酬,緩解農村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難增收難,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記者 徐佩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