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和同齡小夥伴玩耍才是社交?寶媽應該拋掉這種想法。其實,哪怕是和父母互動,也是孩子社交的重要經驗,並且往往是習得社交的第一站。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曾說:孩子的同齡社交是他親子互動經驗的延續。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得忸怩內向,那麼家長就應該開始反思自身行為。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如果家庭日常中父母總是洋溢著幸福感,用正面、溫暖的態度對待他人,那麼孩子多半能和同學相處很好。

反之,如果家庭動輒就是言語上的戰火硝煙,″我說過多少次了?″、″你真是欠揍啊!″那麼孩子有可能在學校也不受歡迎。

當然,這只是從大概率來講,並不排除個別特例。

孩子很多行為都是通過模仿父母學到的,換言之,父母其實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責任人,家長的社交魅力可以″傳染″孩子。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要求孩子改變,家長必須現自己轉變。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小西媽媽看見小西課間鬱鬱寡歡坐在座位上,問她:″你為什麼不跟同學聊天呢?″小西回答:″我插不上話。″

為了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小西媽媽從培養小西接話能力開始。媽媽以一句話開啟一個故事,然後兩人輪流一句把故事接下去。

剛開始接龍,媽媽發現小西只會按照常規思路,比如媽媽說″小兔子遇到大灰狼″,孩子就會接″小兔子被大灰狼吃掉了!″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但是到後來,孩子漸漸學會主動創設情節、引入其他角色來豐富故事內容,接出″小兔子給媽媽打電話求助″等情節。這一轉變,表現孩子已經能夠在聊天中即興發起、引導話題。

引導話題、機靈風趣,如果孩子具備這一的素質,家長就不用擔心孩子社交了。

孩子有了表達的慾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訓練如何說出來,如何吸引人興趣。

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往往舉止比較活躍,即興表達能力強,這也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綜合素養。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孩子融入真正的社交場合,初次見面獲得好感、面對很多人進行表達、處理衝突等多種社交場景,只具備聊天能力當然不足以應對,孩子可能還是顯得不夠勇敢。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人類對未知環境感到恐懼,是因為不可控。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通過這一的故事演繹,孩子學會觀察新團體中成員的熱情程度,從比較好打交道的開始;學會讚美別人,迅速獲得好感,打破社交的壁壘。

讚美不能太籠統,要具體並且提出要求,這樣融入新集體的概率就會增加。類似這樣場景的演練,家長還可以設置不同的難度,不斷提高孩子面對各種情境的能力。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社交差影響孩子獨立和情商,試讓演故事帶孩子進社交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