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讓孩子明白的道理:“輸得起,才能贏的起!”

近期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個家庭中,兩口子不同的價值觀,對孩子教育上的不同影響。孩子媽媽名牌大學畢業,500強工作,孩子爸爸普通211畢業,事業單位小職員。孩子媽較強勢,從小傳遞給孩子的教育觀念就是“不能輸”,孩子從小就被嚴格要求,犯錯了就要接受懲罰,落後了就要捱打,孩子媽堅信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有出息。孩子從小就過著和同齡孩子不一樣的生活,性格也開始慢慢變得尖銳,卻又患得患失,害怕自己輸,拼了命的想贏,贏給所有人看,贏給媽媽看。孩子爸爸看不下去,屢次勸解無果,只能從其他地方彌補孩子各時期錯過的經歷。孩子很努力,剛開始表現還能讓媽媽滿意,但是畢竟強中自有強中手,孩子還是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極大的刺激了孩子的自尊心,越發的受挫,輸的越徹底。面對這些情況,孩子爸爸和孩子做了一次溝通,留給孩子一句話:“

孩子,你一定要明白,只有輸得起,你才能贏得起!

一定讓孩子明白的道理:“輸得起,才能贏的起!”

現實中我們可能會看到很多類似的事情,婚姻是不同家庭文化的交融,父母是家庭文化、觀念的傳遞者,孩子是受教的人。不同的物質觀、是非觀等會發生碰撞,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要適當的調整有摩擦有紛爭的地方,和錯誤的三觀說NO,培養孩子自主的意識,能客觀的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明是非、懂取捨、知進退。

在人生慢慢路上,我們總會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我們可以全力以赴爭輸贏,但是有些事我們需要理性的看待輸贏。路還很長,有些失敗不可怕,只有輸過的人,才更能體會贏的可貴,才能明白知進退懂取捨,才能明白落後就要捱打,才能知恥後勇,才能贏到最後。輸得起,才贏的起。

而這些觀念,需要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在不同的年齡段,讓孩子能夠明辨是非對錯,自主的去決斷一些事,這樣孩子才能真增意義上長大。關於輸贏觀念的這些問題需要落實到家庭教育中,在不同的階段,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有所區別,所需要接受的教育也是有區別的,這是每個家庭家長最關注的問題。

那麼輸贏在育兒的不同時期有什麼區別呢?強制灌輸不許輸的觀念會有什麼影響呢?

1、幼兒時期

幼兒時期,是孩子的啟蒙階段 ,更多的是讓孩子能夠保持這個年紀的天真,快樂的去學習,快樂的啟蒙。這個年齡段輸贏對孩子而言,多是不太明白的,強制灌輸這種思想,會讓孩子情緒波動大,哭鬧頻繁,引起的問題會很多,而且起不到什麼效果,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怕事。

2、童年時期

童年時期,是孩子身體、心智成長較快的階段。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寬容,學會禮貌,學會尊重等等,為以後的成長、成就奠定基礎。這個階段心智成長的重要性更勝與輸贏。強制灌輸輸贏的觀念,讓孩子不許輸,孩子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日常生活等等,都會過的不快樂,為了贏,孩子會慢慢變得偏激,把輸贏看得過重,而忽視了這給年齡階段德智體美的均衡發展。

3、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各方面拔高的階段,方向選擇上很重要。這個階段孩子會經歷叛逆期,輸贏對孩子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孩子本身對輸贏就比較在意,如果大人還強制要求孩子不許輸,會造成孩子激進、叛逆,或是自卑、自負等。慢慢可能贏贏不到,輸輸不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衝擊,嚴重的孩子會出現心理障礙,進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讓孩子努力,讓孩子明白選擇的重要性,更勝於輸贏。輸了不氣餒,贏了不自滿,平常心,更有助於孩子能夠冷靜面對每一次的失敗,找到原因,積極改正,贏在最後

一定讓孩子明白的道理:“輸得起,才能贏的起!”

所以,不許孩子輸,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需要讓孩子找到輸贏的平衡,努力改變心態,正視輸贏結果,也正視自己獨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輸得起,才能贏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