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父母做好一件事,普通家庭孩子智商不輸富家庭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利斯,耗時兩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最後得出結論:

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4歲時與出生在教父育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英語單詞這就是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

如今,“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等,由貧富差距導致的家庭教育上的差距,一直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父母做好一件事,普通家庭孩子智商不輸富家庭

但是,麻省理工最近的研究發現“3000萬字差距”背後的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父母多與孩子交談,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也就是說,家庭富裕的孩子,如果談話較少,他的語言能力和大腦反應能力會比談話較多的貧困家庭孩子更差。

研究人員指出:父母多與孩子交談,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還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父母做好一件事,普通家庭孩子智商不輸富家庭

父母多與孩子交談,能提高孩子的共情力

共情,是指識別出他人的情緒,換位思考,理解對方,並做出溫暖而理性的反應。

當孩子有情緒,甚至蠻不講理時,父母要負起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例如,孩子玩到很晚,還不去做作業,而且對於我們的催促很反感。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父母做好一件事,普通家庭孩子智商不輸富家庭

這時,我們可以先描述孩子的情緒:“我知道催你寫作業你很煩”或者“我知道你還想玩”。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牴觸情緒會減少。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可以不帶評判地表達我們的感受,但不能把我們的情緒發洩給孩子。

比如:“我是擔心再晚了沒時間做作業,作業會寫不完。”或者“作業寫得太晚,就會晚睡,明天就會起不來。”

這種共情式對話,不僅是為了和孩子的溝通更順暢,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決問題。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將來在職場,處理人際關係都離不開共情力。

當我們羨慕富裕家庭裡那些口才好、智商高的孩子,那些上各種早教班記憶訓練的孩子,那些有音樂啟蒙而多才多藝的孩子,不要忘了:跟孩子聊天這一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式,這是任何家庭都消費得起的教育。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父母做好一件事,普通家庭孩子智商不輸富家庭

【梅梅說】聆聽、尊重孩子,與他們平等對話,效果遠遠超過那些昂貴的補習班。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點滴裡

我是 ,愛讀書、愛寫字,心理學科班出身,持續分享教育相關的信息和觀點,歡迎關注、點贊、留言,和我一起交流~你的喜歡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