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養育孩子有一個迷思,那就是怎麼恰到好處地提供孩子需要的知識

。比如在他對自然感興趣的時候,教他關於自然的知識;在他對科學感興趣的時候,給他講大量的科普知識;在他對語言感興趣的時候,教他學英語。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和知識相結合,孩子才能學得更好。


可這個問題之所以是一個迷思,就在於,作為父母,我們很難準確地捕捉到這個點。


孩子的興趣轉瞬即逝,剛剛對一樣東西有點興趣,過幾天就換了。而且就算我們發現了孩子感興趣的事,我們又常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因為很難給他們系統地灌輸一些知識,更別說構建一個知識體系了。比如說,我們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孩子對各種樹感興趣,問我們這是什麼樹,那是什麼樹,父母除了吭哧吭哧,似乎什麼也說不上來。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興趣總是很難匹配上,父母的知識面和孩子的問題也總是很難匹配上。


要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多試


就拿閱讀來說,我們要儘可能多地給孩子看書,這個多不只是數量多,種類也要多。


一說到閱讀,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童書是給孩子讀的故事書。


不,其實現在的童書涵蓋的知識非常廣泛,有溫暖的、巧妙的、有趣的故事,也有各種各樣的科普書,講人體的、講季節的、講宇宙的。


和孩子一起多讀書,對於孩子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其實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如此,和橙子一起讀科普書的時候,我常常會覺得自己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很多我們認為平常的知識,或者說根本沒注意到的小細節,當真正細究起來的時候,其實自己根本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比如人的脖子有幾根骨頭?答案是7根。


和孩子一起讀書,最忌諱的就是給孩子貼標籤:我的孩子只喜歡故事,我的孩子只喜歡看和汽車相關的,我的孩子只喜歡看動畫片相關的書。


是孩子真的只喜歡這些嗎?還是你因為孩子一次不太感興趣就認為孩子不喜歡呢?或者,是因為你選的書不夠好呢?


關於興趣,我覺得我們永遠不要給孩子下定義,什麼是他感興趣的,什麼是他不感興趣的。很多時候,孩子不感興趣,只是因為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精彩的地方。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給孩子讀的書不夠精彩。


那怎麼選書呢?我最近入手了很多科普書,那我就來談談怎麼給孩子選科普書吧。


給孩子看的科普書,什麼最重要?


趣味性最重要。知識是複雜的、有難度的,我們讀了這麼多年書,十年寒窗,深知箇中滋味。那我們不妨先想一想,讓還未正式讀書的孩子去讀科普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們當然不是讓他們現在就完全背下這些知識,而是想讓他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以後願意去啃那些艱深的知識。


要讓孩子感興趣,第一步就要書有趣,只有有趣了,孩子才會去看,看了,才會願意去學。


另外,童書不只是給孩子讀的,還是給大人讀的,或者說,童書首先是給大人讀的,其次才是給孩子讀的。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是一本沒意思的書,首先自己就不願意給孩子讀。而且,一本孩子喜歡的書,孩子往往會要求重複讀幾遍,甚至是幾十遍,如果是有趣的書,父母的忍耐度會更高吧。


除了有趣,第二重要的就是知識的全面性。我始終認為,一個孤立的知識,其實是很難被人記住的。所謂知識網絡,是要將知識放在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中,縱向能夠展示這個知識的來龍去脈,橫向,有它和其他類似知識的對比。


橙子最近對自己的身體很感興趣,會問我吃到肚子裡的食物要多久才會變成粑粑,還會問我人為什麼要睡覺,人什麼時候變老。於是,我給她挑選了一本介紹人類的科普童書——《人是什麼呀?:動物們的人類觀察筆記》。

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這本書看標題就很有意思,是動物們對人類的觀察。來自韓國的作者文鍾勳想盡辦法讓關於人類的知識變得有趣一些。


故事的設定是動物們在動物學校學習,貓頭鷹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寫一篇“人類觀察筆記”,今天就是大家交作業的時候了。

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看到這份一本正經的人類觀察筆記的時候,我覺得太有意思了。怎麼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這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孩子充滿儀式感的寫下觀察對象,觀察主題,然後逐條列出觀察到的內容。這樣的科學思維不管是小學還是大學都會用得上。


繼續回到書,在《他們都看見了一隻貓》這本書中,我們曾談過,因為不同動物的眼睛構造不同,它們看到的貓是不一樣的。(鏈接在此: )


在這本《人是什麼呀》中,作者也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不同動物想要觀察和了解的人的部分不一樣。


大猩猩因為和人長得比較像,它關心的是人的外貌;長頸鹿因為內部構造比較特殊,它探索的是人體的內部;變色龍愛變顏色,於是它仔細觀察了人類不同的膚色;大象以體重著稱,於是考察了人類的高矮和體重。


除了有趣,這本書在知識網絡上也做得很棒。在討論人類生寶寶的時候,順帶就把主要的胎生動物和卵生動物介紹了一遍。


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在討論人類愛吃什麼的時候,又把肉食動物、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用圖展示了出來。

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下面這張圖尤其有趣。仔細看書中,人類的成長過程是從嬰兒到老人,佔據了畫面的最中間。但同時,作者也列出了各種動物的壽命,用長度不同的線和人類作對比。

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在書的最後一頁,作者將書中出現的所有動物都畫出來,並且標上了名字。對於講書的父母來說,這真是太有幫助了。

怎麼給孩子選科普童書?


我喜歡這套科普書,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它全方位地介紹了人類的特點,首先是人的個體特點,比如四肢五官,吃什麼住什麼,壽命幾何;其次是人的發展史,人類不會飛,但發明了飛機,跑不快,但發明了汽車;最後還介紹了人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破壞環境、獲取經濟利益,但是也保護環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第二,它充分利用了對比,不僅讓我們瞭解了人是如何,也瞭解了常見的動物是如何。因為是從動物的角度介紹人,所以作者很自然地就將動物的知識融入進來了。


人到底是什麼呢?看完這本科普書,我們不妨真的和孩子一起來做一個觀察筆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