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宋宁宗,名为赵扩,是宋光宗赵惇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历史上说的残忍的李氏。在乾道四年的十月份,出生于王府府邸(此时的光宗尚未即位,封恭王)。乾道五年,皇上授予赵扩千牛卫大将军。然后,迁安庆军的节度使,晋升后,被封为平阳的郡王,在晋封为嘉王。绍熙五年七月份,宫内发生绍熙政变,在赵汝愚、韩侂胄和太皇太后的合力共同作用下,宣布皇子嘉王赵扩即位皇帝之位,时年二十六岁。

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宁宗即位之初,下诏让群臣用于直言不讳。两个月内,绍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宗室"赵汝愚由知枢密院事而兼参知政事,升枢密使后再升右相,独自掌握朝廷政权(当时没有右丞相)。而韩侂胄受到新任右正言黄度弹劾,不久后又受到了由赵汝愚引荐的朱熹弹劾,接着吏部尚书寺郎鹏龟年同样也上书弹劾他,三人虽然都被逐出朝廷,毕竟是朝廷大臣的意见,出于对国家的安定考虑,宁宗还是被迫免除了韩侂胄的具体职务。从此,韩侂胄与赵汝愚从此势不两立,决意相互排挤对方。

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韩侂胄通过外戚的特殊身份逐渐向宋宁宗推荐用亲信,慢慢掌握了实权。而赵汝愚是宋太宗的长子汉王赵元佐的后裔,在宁宗即位前为了制造舆论,曾对人说"梦孝宗授以汤鼎,背负白龙升天",来说明自己扶持宁宗登位是先有梦兆,这样话的于是成为了他人诬陷的接口。而李沐等又上奏弹劾赵汝愚以宗室而任丞相,又"唱引伪徒,谋为不轨",引起宁宗的猜忌。庆元元年二月,赵汝愚罢相。而监察御史胡纮同时又诬陷赵汝愚"自称裔出楚王元佐,乃正统所在",又称他准备挟持太上皇帝前往绍兴,自称为绍熙皇帝。于是,赵汝愚被贬往永州,最后死于被贬之处。

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赵汝愚和朱熹等人的被贬引起了朝野的不满,朝臣、太学生纷纷上疏,其中多为理学人士。同年的六月份,刘德秀上书请考证道学的真伪。庆元二年,何瞻等人要求将道学正式定为"伪学"党籍,重要的成员全部都被贬且遭到排斥,一般的官员则不给予升迁。嘉泰二年,韩侂胄感觉到了权势已经稳固了,这时候才解除了伪学之禁,列入党籍的人士也逐渐恢复了官职。

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我们知道,宋宁宗的皇位是通过绍熙政变而得到的皇位,当初他在得知自己被迫成为皇帝的时候还十分的惊恐,认为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所以百般地推辞,围绕着殿柱逃避不止。但是,在被强行的披上黄袍的时候,赵汝愚和朝廷百官早已倒头向他跪拜,这时候的他怎么也推辞不了。所以说,这个皇位是被迫得来的,按理说,既然是被迫上位皇帝的,那么,这个皇位本身就带有一种使命感,号召着登基皇位的皇帝能够有所作为,要有气魄,要有一国之君的气概,这同样也是赵汝愚和朝廷百官对他的期待,所以,宁宗的上位本身就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即位之初,希望通过朝廷中的官员意见,能够更加关心到国家问题所在,所以希望群臣能够直言不讳的把问题和建议提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大臣是赵汝愚,他在绍熙政变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争取到了朝廷内的禁军的支持,还在设法派粗外戚韩侂胄去见面太皇太后,可以说是没有赵汝愚的所作所为,就没有宋宁宗成为皇帝的今天。所以,宁宗对赵汝愚是既是感激又是尊重的。这样的政变很快能够培养出皇帝和忠臣的关系,赵汝愚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宁宗的心腹。赵汝愚由知枢密院事而兼参知政事,升枢密使后再升右相,他这时候的职位,最后基本属于官员中的最高的级别,而且独自掌握朝廷政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伪学之禁,朝内大臣互相势不两立,导致宋朝哲学思想领域停滞不前

赵汝愚和韩侂胄的势不两立给朝廷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但是,我认为,更加恶劣的影响还在后面,韩侂胄通过外戚的特殊身份逐渐向宋宁宗推荐用亲信,慢慢掌握了实权,最终赵汝愚被罢了相位,然后被贬到了永州,最后死于异地。再后来,赵汝愚和朱熹等任都是道学之人,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状况,道学之人全都被迫的陷入了困境,重要的成员全部都被贬且遭到排斥,一般的官员则不给予升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古代宋朝的哲学领域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朱熹等人在宋朝道学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倘若能够解决好朝廷内的大臣的问题,宋朝时期的哲学就一定能够发展的更好,也不必出现伪学之禁来限制哲学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