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2020年4月9日,黨政《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從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將權力向市場主體下放,盤活家底,開放圈錢,簡政放權,讓利於民。

總結起來就是:一地、二人、三錢、四科技、五數據。

說直白點,就是刺激經濟,激發創造力,創造更多財富。權力、資源、金融、勞動力從“社”向“資”偏移,從公向私傾斜,陰陽變化,激發活力。

比如說:以前,沒有私人進快遞行業的時候,就郵政一家,物流慢、服務差、收費高;現在快遞百家爭鳴,郵政也倒逼成快遞,村村通搞得也不錯。物流快了,電商經濟火起來了。這都是拜物流領域運營權從公往私下放的魅力。

除了物流,經濟要繁榮還要人流、錢流、信息流,這些生產要素也要加速流動起來。

核心就是要鬆綁,使這些要素加速流動起來。人流動不起來,城市就缺少農民工;錢流動不起來,躺在國家賬上就是廢紙;知識科技流動不起來,躺在理論上專利上就是垃圾。

以上要素,核心是地,存量地產穩住別蹦,新增地皮拉動上下游就業,實體穩住同時,做大股市圈錢,科技創新要素自由定價,國家在下一步大棋。

土地,關鍵字盤活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土地是財富之母,可以種出吃的,蓋出住房,建出商業,承載人、財、物。經濟要素在土地上流動起來,才會創造財富。

土地盤活一個是空間上的盤活,一個是時間上的盤活。

盤活舊的用地,舊廠房等。改個規劃,土地變性,增量翻倍。用地模式上的盤活。就是政策中提到的產業用地限制減少,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混合產業用地都可以。

中國國情是人多地少,首先保證吃的不能出問題,18億耕地紅線不能破。建設用地的大盤子只能盤活存量,總量控制建耕用途置換,同時將農建用地入市,改革宅基地,退宅、農建還耕,撤村並鎮都是這個原則。

人才,關鍵字鬆綁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鬆綁人身上的枷鎖,即戶籍、身份、檔案、技能評價等,加快人的流動。

戶籍,就是落戶比以前好落了;身份,就是居住證、外來人員可以享受一定得公共福利了;檔案,檔案要服務人的流動,不能讓檔案限制了就業;技能評價,就是考證減少限制,提高就業率。

再就是暢通企業、社會組織和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交流通道,減少行政限制。

貨幣,關鍵字流轉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就是想辦法讓國庫、銀行、大財主手裡的錢趕出來到市場上去流通。不流通就沒有就業,創造不了財富。

股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銀行體系,為小微企業和民營提供金融供給,收取利息。人民幣國際化,股票、基金對外資開放。

核心就是一滾二轉,現在企業和個人都欠銀行一屁股債。錢一轉不起來,房子就可能出問題,企業就可能沒命。

所以,金融就是商品和服務的中介,錢越多越能促進分工和活力,關鍵時候還能給企業續續命。

科技,關鍵字應用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科技最先都是用來打仗的,然後才是用來發展經濟的。要用起來,首先就要建好基礎設施,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建設,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這些都是為了科技能更好的應用於軍事、生產、生活、服務。

科研經費腐敗嚴重,引入民營經濟,激活科技支撐、科技服務、科技轉化、科技應用。

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權力分制,促使科技更廣範圍分工合作。

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提高研發風險承擔。鼓勵商業銀行為知識產權質押、預期收益質押等進行融資。

科技發展了就可以降維打擊其他利益集體,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生產力。

數據:關鍵字開放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涉及經濟基礎數據開放,政府掌握著交通運輸、農業、工業、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數據,數據有條件開放共享有利於經濟發展。

如:天眼查,估計以後還會出現別的查。

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採集應用都需要政務數據的支持。數據已經成為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

數據交易市場,交易平臺也會逐步發展起來。

總結

經濟是政治的延伸,貿易對抗是不能熱戰情況下的軟選擇。

蘇聯解體的底層邏輯不是核武力量強弱,不是意識形態對錯,而是背後的金融掠奪洗劫。

疫情下,美帝放水可以像全球轉嫁,直接印錢。中國直接放水不行,我們不能對外轉嫁,只能對內挖潛,要素配置意見就是挖潛力。

挖潛就是要激發活力,更好的做蛋糕和優化分蛋糕。限制、優化政府在分蛋糕中的權力,強化資本在分配蛋糕的主導作用,激發人的貪慾,提高資本的積極性,提高金融對外開放的適應性。

土地改革+戶籍改革+金融改革+科技改革+數據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