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伯嚭对伍员的攻击和害不单纯是一个政见分歧问题,而是有他个人的卑鄙用心。他护敌国和陷害同僚,最终导致本国的危机和灭亡,其个人私欲完全是靠伤害本国利益来满足的。治军无方,谄谀有术在吴国伐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伯虽然身为高级官员,但几乎没有什么见解被吴王采纳。吴国伐楚得胜时,秦国出兵攻吴,双方在楚都郢城带相拒。孙武和伍员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主张班师回吴。伯大概是想乘机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主张迎战秦兵。他向吴王阖请战说:

“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又表示:“如若不胜,甘当军令!”伯交战中,被敌兵诱至埋伏圈包围,军士死伤很多。

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伍子胥剧照

等被救出后,一万军马所存已不上二千。他唯一的一次单独引兵作战就这样失败了,吴王以后再也没有让他单独指挥过战斗。如果因为伯作战无方就完全否认他的个人才能,也是不恰当的。伯在有些事情上也显得很为机敏。夫差伐齐得胜,回到梧宫与西施相聚,登台饮酒甚乐。晚上从官外儿歌中得到二条谶语:“桐叶冷,吴王醒未醒?梧叶秋,吴王愁更愁!”古人对语是非常迷信的,认为这是预兆人生和社会吉凶的隐语。夫差闻听语大怒,伯上前解释说;“春至而万物喜,秋至而万物悲,此天道也。大王悲喜与天同道,何所虑乎!”夫差转怒为喜。

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伍子胥剧照

夫差有一次做白日梦,看见四人在吴殿相背而倚,须臾四散而走,又见殿下两人相对,面朝北的人杀掉了面朝南的人。古人将白日梦与谶语一样看待,认为它预兆现实吉凶。伍员借此劝谏夫差说:“四人相背而走,四方离散之家也。北向人杀南面人,为下贼上,臣就君。王不知做省,必有身国亡之祸”古代宫殿中君王南面而坐,臣朝北站立,当时又因越国向吴国称臣员故此这样解释,以做吴王之心。夫差很不高兴。伯急忙上前说道:“四方离散,奔走吴庭;吴国霸王,将有代周之事,此亦下贼其上,臣犯其君。“夫差高兴地表示说:“太宰之言,足启心狗。”伯嚭随夫差参加黄池会。

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夫差剧照

其间为盟主之位与晋国久争不决,忽然吴国来人密报说越大举入吴,夫差闻讯失措。伯拔剑砍杀使者,对夫差说:“留使者泄漏其语,齐晋将乘危生事。”夫差深为称赞。伯的机敏之智是无法否认的。然而,他的用智方向不在安邦定国方面,而在博取君主的欢心与信任方面。如果这种博欢行为不致伤害本集团的或他人的利益,那倒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伯一味追求君主的欢心,他身为国家重臣,把换取君王信任作为个人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必然要对有些问题做出不合实际的歪曲解释,从而影响君王的政治判断和政治行为,最终危害本集团的利益。伯的祖父伯州犁在楚为太宰时,楚国攻郑得胜。

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伯嚭剧照

大夫穿封生擒郑将皇。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欲夺之,穿封不给。公子围回国反而对康王说:“已擒皇,为穿封成所夺。”康王不能决断到底是谁抓的浮就交伯州犁决断。伯州犁让皇立于庭下,自己立于右方,公子围与穿封成立于左方。然后抬手向上介绍说:“此位是王子围,寡君之。“介弟也继而放手向下介绍说:“此位为穿封,乃方城外之县尹也。谁实擒汝,可实言之!”皇额领悟了伯州犁的意思,急于求救,就声称自己是被王子围擒获的。伯州犁采取“上下其手”的暗示方式来讨好权贵。可能是伯嚭受到了伯州犁家风的严重影响,他在吴国把这种家风发展到对君王的公开谄。

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吴王剧照

伯对吴王所得语和白日梦的解释,就是为了迎合君主的心意。夫差越不灭,本是一项错误的方针。伯一再称赞说这是“大王以圣王之心,哀孤穷之士”。伯不顾事实,迎合君主,支持夫差的和越政策,终于导致了本集团的毁灭。生存于世界上的人总有自己的需要,每一个人总有满足自我需要的独特方式,这出于求生图存的本能。伯生存于一个战乱的时代,他缺乏安邦定国的能力,因而长期不得重用。然而,政治参与和自我肯定的需要在驱动着他。经过长期的摸索,他终于找到了一条以君主的手段来满足需要的邪恶途径。

为何说伯嚭向吴王阖请战说愿给臣兵一万,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吴王剧照

他将自己不多的才智投入这一方面,且大见成效。于是他一走在这条途径上,直到为勾践所杀。伯在政治生活中的悲喜剧,表明了集团主要负责人之品格对其他成员的强烈影响,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集权领导制的严重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