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建築是什麼?

百度百科定義:指人工建築而成的資產,屬於固定資產範疇,包括房屋和構建物兩大類。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學習、生產、經營、娛樂、儲藏物品以及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工程建築。與建築物有區別的是構築物,構建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築,如圍牆、道路、水壩、水井、隧道、水塔、橋樑和煙囪等。

成年人都對這個模稜兩可的定義感到不滿意,遑論那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的孩子了。

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建築”,應該有其姓名,可是怎麼讓小朋友對“建築”有概念,那自然要按照小朋友最容易接受的路數來了——來吧,講個故事給你聽。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何為建築?

我們今天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小朋友,可不會像生活在故事貧瘠時代的媽媽們,他們對“故事”的需求更多,他們對“故事”的探索也更深,一個故事會帶著無數的“為什麼”,緊跟著就是無數的“怎麼辦”。說句實在話,作為成年人,關於“建築”,那些冷冰冰的龐然大物,你能講出什麼有意思的故事?

這本來自曾獲得過普利策獎的英國建築師與歷史學 帕特里克·狄龍,與英國知名手繪插畫家、剖面圖大師 斯蒂芬·比斯蒂為兒童量身定做的《建築的故事》可能會幫到一個想要講建築的故事的家長,沒準,這位大人也會愛上這本圖文並茂、有歷史、有淵源、有趣事,甚至有縱橫延伸立體大圖的“故事”書。

然而翻開這本精美的大書,你首先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何為建築?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拙匠隨筆》中曾經這樣定義建築: 建築(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美術),如圖: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意即建築是一門技術科學,更準確地說,是許多們技術科學的綜合產物,全面綜合地從工程、技術上予以解決,一個建築師必須同時是一個美術家。

2000多年前,羅馬時代的建築家維特魯威所著的現存最早的建築理論書《建築十書》中講到,建築應包含的要素應兼備用(utilitas,實用)、強(firmitas,堅固)、美(venustas,美觀)的特點。環顧我們四周,一房一屋,首先是要滿足人們“有所居”的需求,其次是滿足人們遮風擋雨冬日暖夏日涼的需求,談論建築,美觀是附加條件,也就是說“藝術性”只能算作捎帶,實用的才是最重要的。梁啟超先生曾經說,自古以來,任何人蓋房子都必首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或生活中某一特點的需要。房屋必須具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堅固性。在這兩個前下,它還必須美觀。必須三者具備,才夠得上是一座好建築。

我們這本大書裡,很多著名的建築在如今看來算不得實用,但是每一棟建築,在當時,都是有其現實需求的,比如,左賽爾金字塔,堅固和美的因素是具備的,但是唯一缺的就是實用。今天不會有人住在金字塔裡,那樣,嚇也會嚇個半死,但是左賽爾在那個歷史時間點上的實用就是——

國王有死,然而石頭永存。於是,儘管非我們這些後世人的意願,我們還是會因為這座金字塔記住這位永遠活在人們記憶中的國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的“實用性”已經得到了實現。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說起金字塔,那與之相關的故事很多很多,胡夫金字塔以及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石獅人面像以及帶這些元素的故事,將從這本書延伸出去。沒有辦法,小朋友,好奇心強是天性,而一本好的“故事”,它不能僅僅是故事而已,它還要帶著孩子尋找故事。

跟隨大書的時間線,你會來到希臘,我家寶寶子最喜歡是帕特農神廟。大書附贈的四支書籤,其中有棟建築就是帕特農神廟,這個五歲的孩子拿起書籤看了看,由衷地感嘆:太美了,這個我要了!

美,這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共鳴,超越時代和年齡。在公元前447年的希臘,帕特農神廟是美的,如今,它依然是美的。我們不需要有很多建築理論知識,光從視覺上,就可以知曉它的美。所以,當我們給孩子講建築的美時,如果沒圖,那就尷尬了,因為在這種時候,語言是蒼白的,你不能描述出一副畫的美,更何況一棟建築的美?翻來書中的建築全景——雖然未曾身臨其境,但是文字和圖也能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被這棟建築迷上的孩子就像在欣賞一副卷軸,一幀一幀每個角落都要看清楚,寶寶子於是對這些城市產生了嚮往……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那麼媽媽,這麼美的建築是怎麼建成的?

啊,終於問到技術控的問題了!

還好,這裡有介紹房屋結構的,有介紹屋頂樣式的,有介紹砌磚方式的。但孩子不滿意,她認為房子還應該有份圖紙,對,需要設計一下。一棟建築,從設計到最終成型,往往有走過我們不曾知道的艱辛。比如悉尼歌劇院,很遺憾,他的設計者其實並沒有親眼看到過自己設計的這棟恢弘建築。約翰•烏松作為設計師雖然爭取到了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師資格,但是這中間經歷了太多的困難和波折,那聞名世界的“殼”,推動了新結構的產生,1972年,德國工程師弗雷•奧托設計了慕尼黑奧園會的體院館,採用了懸索結構,這種結構讓體育館看起來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這在今天,已經不算新奇,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我們都見過那些懸索結構的建築啊,是不是也曾經令孩子驚歎?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巴黎聖母院的一場大火之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永久留存這種事兒是強求不來的,那麼在當代,建築更重要的是什麼?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實用、簡單,還應引入環保的概念。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梁思成先生曾經說過,“建築是不能獨善其身的,它必須擇鄰”

,建築群構成了城市,城市發展需要越來越多建築,在當代,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建築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給其他建築更多空間發展,所以梁先生認為,當代看不出來,建築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

百年之後,我們周遭的建築也許會不復存在,但是童年讀過的這本書,或許會讓孩子對建築有一些特殊的感情,每一棟建築都是有故事的,都是發生過故事的,但是最終,它們還是要服務於這個世界的,存在或者消亡,都是建築的意義。


孩子,今天讓我們講一講“建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