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斩首的皇帝都有谁,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古今之变


看了各位网友的优质回答,大家几乎把中国历史上被砍头的几位皇帝,比如王莽、张祚、萧宝卷、朱由崧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几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外国皇帝。

首先,是英国的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十位苏格兰国王、第二位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在位期间,曾试图强迫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而引发了主教战争,执政后期又激化与国会之间的矛盾,最终促使英国内战的爆发。

1649年,战败的查理一世被英国高级法庭以“背叛国家,背叛人民”的罪名,判处他死刑。

那年的1月30日早晨,处死查理一世的断头台在白厅宴会厅前搭起,准备公开处死他。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查理一世却显得很从容,临刑前他还要求穿两件衬衣,以免自己因冷得发抖而让台下的人们以为他是在害怕。查理一世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同时也是欧洲历史上首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

其次,是法国的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五位国王,他紧跟查理一世之后,成为欧洲历史中第二个被公开处死的国王(PS:欧洲历史上一共有三位被公开处死的皇帝,除了他们俩,还有俄国的尼古拉二世。不同的是,尼古拉二世不是被斩首的,而是被枪决的)。

路易十六和我们明朝的天启皇帝一样,都相当具有工匠天赋。只不过,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工,而路易十六则喜欢造锁。据说,他所造的锁还蛮精致的,几乎每一把都是一件艺术品。

然而,也正因为路易十六的不务正业,激化了法国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在巴黎革命广场(即今天的协和广场)被自己设计的断头台处决。

最后,再来说下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前两位被送上断头台的欧洲君主,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过,而这位玛丽一世,我想很多朋友对她都知之甚少。

这位苏格兰女王,同时也是法国王后,素以美貌著称,而且她的一生还有前后有过三任配偶。后来,玛丽一世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著名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就是那个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女王)囚禁了十八年。最后,还是被伊丽莎白女王下令斩首。

据说,处死玛丽一世的行刑过程十分残酷,一些人事后回忆说,那天刽子手是喝醉酒后行刑的,接连砍了三斧,才将玛丽一世的头砍下来......



这些历史要读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大地陷入一片浩劫,在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中,诞生了一个汉族政权—冉魏政权。



冉闵是汉族人,父亲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子。因此,在后赵时期,因为父亲关系,加上本人智勇双全,甚得石虎喜爱,被委以重任。在石虎统治时期,后赵政权十分混乱。先是,冉闵帮助石遵称帝,但石遵违背当初许诺立冉闵为太子,被冉闵杀死。冉闵又立石鉴为皇帝。石鉴对他深为忌惮,想要杀了冉闵,最终被冉闵先下手为强,把后赵石姓王族杀的干净。

盛怒之下的冉闵并未就此罢手,而是颁布了一道”杀胡令”,宣布汉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文官进位三等,武官都任牙门。此道命令一下,一天内数万胡人被杀。冉闵亲自率领汉人诛灭匈奴和羯人,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死者达二十余万。



同年,正月冉闵继位称帝,建立大魏政权。冉魏政权建立之初,就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石氏残余势力石袛和东晋、鲜卑、氐族等势力,纷纷意图进入中原。立国两年,可以说是无月不战,国困民乏,最终冉闵只能以战养战。鲜卑燕王慕容儁见时机成熟,率领大军要一举清除冉魏势力。双方交战十余阵,冉闵坐乘朱龙赤马,左手双刃矛,右手钩戟,所向披靡。可惜,人虽勇武,但马力却乏,终于力尽倒毙,将冉闵率落地上,被敌军生擒。冉闵被带到慕容儁跟前,慕容儁责问冉闵,你不过是个奴仆般的下人,竟敢妄图称帝。冉闵答道,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之族,尚且篡位谋反。我乃中土英雄,怎么不能做帝王。慕容儁大怒,下令将冉闵鞭打三百,押至龙城斩首。冉闵死后,燕国境内数月大旱,鲜卑慕容认为冉闵死后为神,又追谥冉闵为武悼天王,立庙祭祀,当天天降大雪。


一壶清茗品春秋


查尔斯一世(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份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尔斯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权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众征税。


查尔斯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

查尔斯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理查德·蒙塔古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尔斯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尔斯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主教战争。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尔斯一世的灭亡。


1642年的夏天,对战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武装自己的部队,而真正的战斗还没有开始。随后双方进行了一些毫无意义的谈判,查尔斯一世遂于1642年8月22日在诺丁汉竖起王旗,然后他在牛津建立了新的政府,当时他的势力范围大体上涵盖中部地区,威尔士,西部乡村和英格兰北部地区。国会方面则仍然占领伦敦,东南部地区和东英吉利。查尔斯用一种非常古老的方式组织他的军队。

1642年10月26日,第一次英国内战开始于刀锋山之战,随后不紧不慢的从1643年持续到1644年,在纳斯比之战中,国会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后查尔斯一世的军队又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国会军最终攻克了牛津。查尔斯一世于1646年4月从牛津逃脱后,在纽瓦克被苏格兰长老会的军队俘获,他被送到位于诺丁汉郡的索斯韦尔,现在查尔斯一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苏格兰长老会手中了,他们最终在1647年与国会达成了协议,将查尔斯一世交给了国会。

1648年底查尔斯一世先被押送到赫斯特城堡然后是温莎城堡。鉴于查尔斯一世在第一次被战败后还公然挑衅国会,并且在羁押期间挑起第二次内战,1649年1月,英国下议院通过法案建立特别法庭对查尔斯一世进行审判。对国王进行审判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以前的君主(例如爱德华二世 (英格兰),理查二世和亨利六世)都是被他们的继承人推翻或者谋杀的,但无论如何都没有被以国王的身份公开审判过。


1649年1月27日,星期六,法庭公开宣布查尔斯一世全部罪名成立并判处死刑。有59人在查尔斯一世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法庭宣判后,查尔斯一世被从软禁的圣詹姆士宫带往怀特霍尔宫,在那里,就在国宴厅大门外,刑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

1649年1月30日,星期二,查尔斯·斯图尔特被斩首。据说,由于天气很冷,在上刑场时他穿了很多衣服,他不想让公众看到他由于寒冷而发抖,并且误以为他很胆怯和软弱。

“天气太冷了,我可能会发抖的,观刑的人会认为我是由于害怕而发抖,我可不想给他们留下这种印象。”


查尔斯一世的死刑在怀特霍尔宫国宴厅大门前的行刑台上执行,大量的军队把他和围观的人群分开,他的临终遗言只有行刑台上的人听到。他声称他渴望自由,渴望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自由,“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他们的自由是在政府管辖下的…,他们不可能和政府共享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东西属于他们。平民和国王绝对是两码事。”

查尔斯一世做了短暂的祈祷,然后把头放在刑台上,示意刽子手他准备好了,斩首干净利落。他最后一句话是:“朕将从肉身转变为不朽,不复蒙尘。”


菲利普·亨利记录下了行刑后的瞬间,围观的人嘘声阵阵,有很多人用手帕沾了他的血,从此开始了一个叫作国王烈士的邪教组织。然而,没有任何其他人,包括塞缪尔·皮普斯,记得此事。亨利当时只有19岁,他的叙述是在12年后,王室复辟时写下的,而且他和他的家人都是忠实的保王派。


审判委员会本来指定理查德·布兰登,他是伦敦的一名普通刽子手,但是被他拒绝了,和他同一时期的人也没有任何人明确指认他就是当时的刽子手。然而,根据《埃利斯的历史调查》一书,布兰登在他的临终遗言中承认他的确是当时的刽子手。有可能是他当时对法庭做出了让步,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人被认为是当时的刽子手,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一个名叫乾宁的爱尔兰人,在爱尔兰,戈尔韦的一个名为“王之首级”的酒吧中,展出着一个镌刻着“刽子手乾宁”的名牌。在查尔斯二世复辟后,威廉·休利特被判弑君罪。


1661年,德伯恩和比特儿斯塔夫被捕,随即被释放。亨利·沃克尔和他的兄弟威廉都是嫌疑人,但是从没有被起诉过。还有很多传说,都认为他们本地的一些名人是刽子手。1813年,在温莎城堡的一次尸检中所得结论是,这个刽子手绝对是个经验老道的人。


一般来讲,被判叛国的人都会被处以绞刑,然后示众,身上都写着诸如“叛国鉴!”之类的话。虽然查尔斯一世的首级被当众展示过,但是没有写任何东西。奥利弗·克伦威尔还同意将他的首级缝回到尸体上,以示尊重。


1649年2月7日,查尔斯一世被下葬于温莎城堡圣乔治礼拜堂亨利八世的墓穴中。


鄜延路节度使李


导读: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位帝王,王朝更迭中亡国之君通常没有好下场。但是只要投降往往会得到宽恕,哪怕被杀也很少采用斩首这么极端的方式。作为帝王被斩首通常发生在割据政权更迭比较频繁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但是作为王朝的开创者还真的有一位帝王被斩首而且他的头颅被后代王朝保存了数百年。这种待遇古往今来就这一位,这个皇帝就是新朝的开国帝王王莽。


王莽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 新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5年。王莽是西汉皇家的外戚,孝元皇后的侄子。在篡汉之前王莽的能力、声望都是上上之选,当其篡位时名声彻底臭了。王莽篡位后推行不切合实际的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是其改革措施遭到了失败,自己也身死国灭。不但被斩首而且头颅保存被保存了数百年,可能是最悲惨的开国帝王了吧。


王莽从道德楷模到篡位的野心家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王家是富贵之家,所以生活侈靡声色犬马。父兄早亡的王莽生活简朴,而且勤劳好学、行为检点、作风严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与人交往都有君子之风,是当时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王莽做官以后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为人谦逊朴实经常周济穷人声望一时无两。

汉哀帝时候没有子嗣,太后王政君当政。王莽被任命为大司马后大权在握,然后王莽就开始了对自己的包装。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得到了王莽的恩惠政策,每逢灾害王莽不但捐款捐物赈济灾民还减收租税安置灾民。经过包装和党羽的吹捧,王莽的功德和贤明甚至可以追比圣人。汉平帝去世后,王莽立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王莽自称假皇帝,总理朝政。初始元年王莽通过禅位的方式即天子位,至此王莽完成了篡汉自立的过程。


身死国灭,被斩首后头颅被珍藏了数百年


王莽是一位迂腐的帝王,他有通过改革达到国家兴盛、百姓安乐的决心。但是他的改革天真不切合实际,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居然仿照千年前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这不是又一个版本的刻舟求剑吗?王莽也够倒霉的,新朝时旱灾、蝗灾屡有发生,黄河决口改道也已经出现。结果天下大乱各路大军纷纷起义,国家陷入动荡。


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不但被斩首而且乱刃分尸成为王朝开创者当中最悲惨的帝王。

《汉书》: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间。”就识,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而王莽的头也被东汉朝廷纳入武库珍藏,也许让东汉帝王自醒的同时威慑叛乱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王莽的头在武库中度过了东汉、曹魏来到了西晋时期。晋惠帝时期(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一场大火让世代传承的王朝武库消失,存放300多年的王莽头颅随着其他珍宝一起被焚毁。


《晋书·张华列传》载,“武库火,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



小结:

王莽的一生跌宕离奇,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他又显得天真迂腐。改革的政策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最后身死国灭,穿越剧盛行后后人也根据其作为推测莫非这是一位穿越帝王?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

赵昀当了四十年皇帝,1264年驾崩时,南宋离灭亡还有15年。按道理讲,这赵昀应该不被斩首才对,除非死后鞭尸

对了,他就是死后遭罪,不仅陵寝被人盗挖,自己尸身也被人倒挂在树上三天,最后更遭砍下头颅,被做成酒杯

1277年,忽必烈攻陷临安,进而席卷江南。在忽必烈军中,有个叫杨琏真迦的和尚,被忽必烈任命为江淮佛教总管,这个和尚虽然是出家人,可他真不是什么好玩意

不知道他从来寻来的邪道秘籍,说是把人头做成酒杯可以辟邪,用其饮酒还可以延年益寿,百病不侵,如果用帝王脑袋做,加持效果更好。于是,得益于职务方便,又因为是战胜一方,这个杨琏真迦挖开了宋理宗陵寝,打算用宋理宗的脑袋做酒杯

可怜的宋理宗死后国破家亡,自己也死不安生,就这样被做成了酒杯

邪道毕竟是邪道,杨琏真迦饮用宋理宗酒并没能延年益寿、辟邪消灾,或许是兔死狐哀吧,事情流传到忽必烈耳朵中后,这个大元帝王楞是找个由头把杨琏真迦给弄死了,理宗酒杯自此收藏在元宫廷……

到了朱元璋时期,明军攻陷大都,在皇宫中找到了理宗酒杯。对此,朱元璋感慨过后,重新以帝王礼,把酒杯安置到了早年的理宗陵寝


灵石蕴珠宝


有这么一个皇帝不仅是被砍了头,他的头颅竟然还被保存了数百年,他就是王莽。

公元23年,绿林军拥戴刘玄组成的更始军攻入了长安城,皇帝王莽在混战中被绿林军所斩杀,王莽的头颅迅速被割下,他的尸体则被数十个军士分割。

王莽割下的头颅被悬挂在了当时的宛城(南阳)示众,一般来说挂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扔到荒郊野地里了,但王莽的头却被后来的东汉王朝给收藏了起来,意图警告谋朝篡位者。


但大家也是知道的,在东汉王朝最终还是被老曹家给篡位了,显然王莽的头颅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之后的曹魏和西晋也选择了继续保存王莽的这颗头颅。一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西晋首都洛阳的武库发生了火灾,保存在武库里面的国宝“王莽头”再也找不到了。


浮沉的历史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这个朝代一共有16位皇帝。这16位皇帝中,最厉害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毕竟朱元璋出身低微,从一个乞丐一直到达了人生的巅峰,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一样是励精图治。

明朝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从朱元璋开始,就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这一祖训一直被后世皇帝所遵守,只不过到了后来出现了一位让大明皇帝丢人的皇帝,此人就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弘光帝。


史书记载的原话是:“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这位朱由崧弘光帝投靠了当时的靖国公黄得功。这时候的黄得功也属于井底之蛙,根本对京城的变化不知道,可是此时的明朝已经灭亡了,崇祯帝也已经自缢身亡了。按理说这时候的黄得功可以将朱由崧杀死。 即使是杀死朱由崧,黄得功也不属于叛臣贼子。


清军攻打扬州,史可法率孤军和百姓抵御清军,损失惨重。可是这位南明的皇帝,竟然在纵情声色,根本无暇顾及战事。这就让追随他的战士非常伤心,于是士兵都没有了军心。 眼看南京就要城破国亡,正在后宫饮酒作乐的朱由崧捉急起来。当危机到自己的时候,朱由崧开始着急了。

可是面对朱由崧这样的皇帝,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其效力。朱由崧建立南明的时候是在1645年,可是这位皇帝仅仅在位了不到一年时间。 朱由崧面临清军的进攻,根本束手无策。弘光元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最终这位南明的皇帝依然没有逃过清军的追逐。

最终的朱由崧押送至京城。同年弘光帝被斩首于菜市口,时年才四十岁不到。 对于朱由崧的死,一点都不冤,朱由崧被清军活生生的斩首了。这样的皇帝肯定是不能够成就丰功伟绩的。朱由崧在位的一年间,只顾得自己享乐,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王朝。所以朱由崧被灭亡一点不奇怪。


广慷Talk


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统治的象征。所以说大多数末代君主的下场都不是很好。但是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死于深宫或者是被乱军杀死,很少有善终者。我盘点得这以下五位皇帝都是被斩首的。

一 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西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在一个王姓家庭,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其父早死,故能生活节俭,勤奋博学,在贵族、官僚中颇有声誉,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临朝辅政。他屡次捐钱献地,笼络民心;又奏请增加大臣俸禄,扩充京师太学,因此声望日隆,各地上书颂扬王莽功德者,以及献祥瑞、呈符命者,络绎于途。公元前8年,王莽自认是舜的后裔,应受汉禅,借助“易姓改命”的思潮代汉自立,并逼迫小皇帝刘婴禅位于他,建立新朝。就这样,王莽成了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开国皇帝,即新始祖,亦称建兴帝或新帝,从此拉开了新朝历史的大序幕。

王莽做了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亦称“托古改制”。王莽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两者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

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加之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频临,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说改制是件好事,只是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路豪强和平民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

王莽一生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他统治下的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亡国被杀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因此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

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被起义军战士(商县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就向杜吴问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

二 桓楚皇帝桓玄

桓玄(公元369年—公元404年),汉族人,一名灵宝,字敬道,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原是东晋杰出将领、权臣。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篡位称帝,建立桓楚政权。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12月,桓玄杀司马道子,从此成为东晋的权倾者。形貌瑰奇,风神疏朗,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贬晋安帝司马德宗为平固王。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博综艺术,善属文,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桓玄即帝位之初多行仁道,不久就走下坡路,不思朝政,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增加苛税,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人心思变。

桓玄如此昏庸无道,在位仅仅三个月就遭到刘裕举兵反抗,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逃亡途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杀害。桓楚王朝便宣告覆灭了。

桓玄死后,东晋北府兵将领刘毅等将恒玄的尸身运送到南朝宋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上将其斩首,百姓看见后都十分欣喜。据《晋书·桓玄传》:“毅等传送玄首,枭于大桁,百姓观者莫不欣幸。

三 前凉皇帝张祚

张祚(?—公元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前凉世祖张重华的哥哥,文王张骏的庶长子,十六国时期前凉第六位皇帝,公元354年—公元355年在位。

建兴四十一年(公元353年),世祖张重华去世,张重华年仅十岁的儿子张耀灵继位。当时的张祚还是一个长宁侯,狂妄自大,对小侄子张耀灵这个幼帝横竖都看不顺眼,最终废其而代之,随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并且霸占张重华庶母马氏及妻女三代,无不奸淫,简直是荒淫至极,在宫中影响甚大。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张祚采纳尉缉、赵长等人的建议,僭号称帝,设立宗庙,设置百官,大赦天下,改元和平,凡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以及文武官员每人爵一级,同时还追崇曾祖父张轨为武王,祖父张寔为昭王,从祖张茂为成王,父亲张骏为文王,弟弟张重华为明王。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弟弟张天锡为长宁王,儿子张泰和为太子、张庭坚为建康王,张耀灵弟弟张玄靓为凉武侯。

称帝之后的张祚更多的则是纵情享乐,其在位期间荒淫残暴,滥杀成性,臣民敢怒不敢言,最终爆发了兵变。

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张瓘大举率众向前凉都城姑臧进攻,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瓘等里应外合进攻姑臧,宋混等人攻入宫门,杀死张祚,后把张祚的头割了下来,在城内外示众(即斩首示众),暴尸在路边。国中人都呼喊万岁。宋混等人又把张祚以普通百姓的规格埋葬,并且杀了他的两个儿子。据《晋书》记载:混等枭其首,宣示中外,暴尸道左,城内咸称万岁以庶人礼葬之,并杀其二子。

后来,张祚的弟弟张天锡继位后,备礼改葬张祚于愍陵,追谥为威王。据《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记载:“天赐即位,备礼改葬于愍陵,追谥威王。”

四 南燕皇帝慕容超

慕容超(385~410年),字祖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南燕末代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孙,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侄,北海穆王慕容纳之子。

生于西羌,在长安装疯行乞,寻求脱身之法。后来,携金刀东归南燕,拜侍中、骠骑大将军,袭封北海王。慕容德病逝前,册立为皇太子。太上元年(405年)即位后,政刑不恤,多名宗室贵族叛逃。平定国内后,游冶无数,奢侈糜费,凌虐宗室大臣,人心离散。掠扰东晋边境,导致东晋刘裕领兵攻打,角逐失利后,据守广固城,誓死不降。

太上六年(410年),城破被俘,南燕灭亡,随亲族数千人遇害于建康,时年二十六岁。

太上六年(东晋义熙六年,410年)正月初一,慕容超登上天门,在城上召见群臣,杀马犒赏将士,文武百官都有升迁封授。慕容超宠幸的姬妾魏夫人跟着登上了城头,看到晋军的强盛,握着慕容超的手,两个人相对着哭泣。韩𧨳规谏说:“陛下遭逢困厄。正是尽力抗争的时刻,却反而对着女子悲泣,这是多么庸俗啊!”慕容超擦干眼泪向韩𧨳道歉。他的尚书令董锐劝说慕容超出城投降,慕容超非常愤怒,把董锐抓起来关进了监狱。贺赖卢、公孙五搂挖地道出去和朝廷的军队作战,不利。河间人玄文向游说道:“从前赵人攻打曹嶷,望气的人认为渑水围绕着城市,不是进攻能够拿下来的,如果堵住五龙口,城市一定会自然陷落。石虎听从了这个建议,结果曹嶷请求投降了。后来慕容恪围攻段龛,也照着这么办,段龛投降了。投降后不多久,又将五龙口震开了。现在旧基还在,可以堵住它。”

刘裕听从玄文的话。到了此时,城中的男女有一多半人患了脚弱病。慕容超乘辇登上城头,尚书悦寿对慕容超说:“天地不仁,助敌寇为虐,战士患病。一天比一天衰弱,困守空城,外援没有希望,天时人事,也可以从此知道了。假使国运已尽,尧舜让位,转祸为福,敬奉圣明。最好是追随许、郑的踪迹,以保全宗族的继承人。”慕容超叹着气说:“兴和衰都是天命。我宁愿挥舞宝剑战死,也不能衔璧投降去求生。”当时张纲给刘裕制造冲车,用木板覆置车上,用皮革蒙上,同时设置各种巧妙的机关,城头上的火石弓箭等都不起作用;又制造飞楼、悬梯、木幔之类,从速处逼近城头。慕容超非常愤怒,把张纲的母亲悬挂起来肢解了。城里出来投降的人接连不断。刘裕从四面进攻,杀死和打伤了很多敌人,悦寿打开城门接纳刘裕的军队。慕容超和身边的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抓住。刘裕数说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状。

慕容超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只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而已。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南燕就此灭亡,慕容超在街市被斩首,时年二十七岁。慕容超死后,无谥号和庙号,有的史家称为南燕末主。慕容超是除了系出同源的吐谷浑外,五胡十六国时期出身鲜卑慕容部的最后一位帝王。

五 南明皇帝朱由崧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5月23日),南明政权第一任皇帝(1644年—1645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恭王朱常洵庶长子,母为邹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在位八个月。沉湎酒色,内政不修,政治腐败。弘光二年(1645年),兵败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永历十一年(1657年),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庙号安宗。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隆武帝朱聿键即位于福州,遥上朱由崧尊号为圣安皇帝。当年九月,朱由崧与皇太后邹氏、潞王朱常淓等人被押送至北京,安置居住。清太医院节日时馈宴,朱由崧酣饮极乐。

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九日,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称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荆王欲起兵反清。五月,弘光帝与秦王朱存极、晋王朱审烜、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斩首于菜市口(一说朱由崧以弓弦勒毙),年仅四十岁。朱由崧王妃黄氏之弟黄盐梅购得棺木,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朱由崧被杀的消息南传后,监国鲁王朱以海上谥号为赧皇帝,不久又上庙谥为质宗安皇帝。


蓝色的小男孩


在古代被杀的皇帝有三位

1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鲜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纳之子,十六国时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05年—410年在位,统治南燕五年。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献武帝慕容德去世,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太上。大封宗室和群臣的官爵。慕容超即位后,宗室贵族慕容钟、慕容法等联合叛变,最终除了慕容钟逃出投奔姚兴之外,其余叛党皆被一举抓捕受车裂之刑而死,内乱平息。

 平定叛乱之后的慕容超,可谓是和尚出山——走下坡路,从此开始荒废朝政,奢侈糜费,出游围猎,百姓深受其害,另外还肆意凌虐宗室大臣。慕容超如此行径,左仆射韩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向其直言极谏,他却置之不理。不久,慕容超便失去了人心、众叛亲离。南燕太上六年(公元410年)正月,东晋太尉刘裕率领军队讨伐慕容超,慕容超向后秦求援无果,而此时适逢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大败后秦,因此,前燕的支援梦想彻底破灭了。结果前燕军队在没有外援军队的支持下,节节败退。 慕容超见形势不利,便和身边的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抓住。刘裕数说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状,慕容超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只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而已。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六岁,南燕灭亡。据《晋书》记载: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裕数之以不降之状,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送建康市斩之,时年二十六。

 2、后秦末帝姚泓,(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总领大军讨伐姚泓,最终姚泓军队因战事失利,败于东晋,姚泓无计可施,想要向刘裕投降。他11岁的子姚佛念对其父姚泓说:“晋人将会随心所欲,我们最终一定不能保住性命,希望还是自己了断。”姚泓茫然若失而没有回答。姚佛念于是登上宫墙投地而死。姚泓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姚赞率领宗室子弟一百多人也向刘裕投降,刘裕把他们全部杀死,其余的宗族成员被迁到江南。并把姚泓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后秦灭亡。据《晋书》记载:泓计无所出,谋欲降于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谓泓曰:“晋人将逞其欲,终必不全,愿自裁决。”泓怃然不答。佛念遂登宫墙自投而死。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

3/萧宝卷(公元483年―公元501年),汉族人,原名萧明贤,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的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统治南齐三年。据《南齐书》记载,见下:萧宝卷即位之后,终日玩乐,视百姓如草芥,对文武大臣也不知爱惜,动辄大开杀戒,就连自己的亲表兄弟江祏和江汜、亲娘舅刘日宣也未能幸免。萧宝卷如此昏庸残暴,使得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惊惧不安,导致发生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将军崔慧景先后起兵叛乱,但都以兵败被杀而告终。



古今史外


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大都是遭受叛乱被杀,抑或亡国被杀等等,基本上是死于非命,且数量居多。历史上被斩首的皇帝一共有七位。

一、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西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在一个王姓家庭,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其父早死,故能生活节俭,勤奋博学,在贵族、官僚中颇有声誉,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临朝辅政。他屡次捐钱献地,笼络民心;又奏请增加大臣俸禄,扩充京师太学,因此声望日隆,各地上书颂扬王莽功德者,以及献祥瑞、呈符命者,络绎于途。公元前8年,王莽自认是舜的后裔,应受汉禅,借助“易姓改命”的思潮代汉自立,并逼迫小皇帝刘婴禅位于他,建立新朝。就这样,王莽成了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开国皇帝,即新始祖,亦称建兴帝或新帝,从此拉开了新朝历史的大序幕。

王莽做了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亦称“托古改制”。王莽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两者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加之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频临,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说改制是件好事,只是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路豪强和平民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起义军攻入了长安城,王莽逃往渐台(今陕西省长安县),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今河南南阳)的闹市示众,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了王莽的尸体。据《汉书》记载: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间。”就识,斩莽首,悬宛市,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王莽一生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他统治下的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二、桓楚皇帝桓玄

桓玄(公元369年—公元404年),汉族人,一名灵宝,字敬道,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原是东晋杰出将领、权臣。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篡位称帝,建立桓楚政权。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12月,桓玄杀司马道子,从此成为东晋的权倾者。次年1月,桓玄篡位,正式登位为帝,改国号为楚,改元永始,史称桓楚,贬晋安帝司马德宗为平固王。

桓玄即帝位之初多行仁道,不久就走下坡路,不思朝政,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增加苛税,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人心思变。

桓玄如此昏庸无道,在位仅仅三个月就遭到刘裕举兵反抗,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逃亡途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杀害。桓楚王朝便宣告覆灭了。

桓玄死后,东晋北府兵将领刘毅等将恒玄的尸身运送到南朝宋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上将其斩首,百姓看见后都十分欣喜。据《晋书·桓玄传》:“毅等传送玄首,枭于大桁,百姓观者莫不欣幸。

三、前凉皇帝张祚

张祚(?—公元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前凉世祖张重华的哥哥,文王张骏的庶长子,十六国时期前凉第六位皇帝,公元354年—公元355年在位。

建兴四十一年(公元353年),世祖张重华去世,张重华年仅十岁的儿子张耀灵继位。当时的张祚还是一个长宁侯,狂妄自大,对小侄子张耀灵这个幼帝横竖都看不顺眼,最终废其而代之,随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并且霸占张重华庶母马氏及妻女三代,无不奸淫,简直是荒淫至极,在宫中影响甚大。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张祚采纳尉缉、赵长等人的建议,僭号称帝,设立宗庙,设置百官,大赦天下,改元和平,凡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以及文武官员每人爵一级,同时还追崇曾祖父张轨为武王,祖父张寔为昭王,从祖张茂为成王,父亲张骏为文王,弟弟张重华为明王。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弟弟张天锡为长宁王,儿子张泰和为太子、张庭坚为建康王,张耀灵弟弟张玄靓为凉武侯。

称帝之后的张祚更多的则是纵情享乐,其在位期间荒淫残暴,滥杀成性,臣民敢怒不敢言,最终爆发了兵变。

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张瓘大举率众向前凉都城姑臧进攻,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瓘等里应外合进攻姑臧,宋混等人攻入宫门,杀死张祚,后把张祚的头割了下来,在城内外示众(即斩首示众),暴尸在路边。国中人都呼喊万岁。宋混等人又把张祚以普通百姓的规格埋葬,并且杀了他的两个儿子。据《晋书》记载:混等枭其首,宣示中外,暴尸道左,城内咸称万岁。以庶人礼葬之,并杀其二子。

后来,张祚的弟弟张天锡继位后,备礼改葬张祚于愍陵,追谥为威王。据《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记载:“天赐即位,备礼改葬于愍陵,追谥威王。”

四、南燕皇帝慕容超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鲜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纳之子,十六国时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05年—410年在位,统治南燕五年。

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献武帝慕容德去世,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太上。大封宗室和群臣的官爵。

慕容超即位后,宗室贵族慕容钟、慕容法等联合叛变,最终除了慕容钟逃出投奔姚兴之外,其余叛党皆被一举抓捕受车裂之刑而死,内乱平息。

平定叛乱之后的慕容超,可谓是和尚出山——走下坡路,从此开始荒废朝政,奢侈糜费,出游围猎,百姓深受其害,另外还肆意凌虐宗室大臣。慕容超如此行径,左仆射韩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向其直言极谏,他却置之不理。不久,慕容超便失去了人心、众叛亲离。

南燕太上六年(公元410年)正月,东晋太尉刘裕率领军队讨伐慕容超,慕容超向后秦求援无果,而此时适逢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大败后秦,因此,前燕的支援梦想彻底破灭了。结果前燕军队在没有外援军队的支持下,节节败退。

慕容超见形势不利,便和身边的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抓住。刘裕数说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状,慕容超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只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而已。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六岁,南燕灭亡。据《晋书》记载: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裕数之以不降之状,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送建康市斩之,时年二十六。

五、后秦皇帝姚泓

姚泓(公元388年-公元417年),羌族人,字元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16年—公元417年在位,统治后秦一年。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和,并大赦殊死以下的罪犯,内外百官增加一级品位,下令让文武官员要直言进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需忌讳。姚泓如此宽宏和气,开明大度,不失为是一个明君,只可惜他无治理国家的才能,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总领大军讨伐姚泓,最终姚泓军队因战事失利,败于东晋,姚泓无计可施,想要向刘裕投降。他11岁的子姚佛念对其父姚泓说:“晋人将会随心所欲,我们最终一定不能保住性命,希望还是自己了断。”姚泓茫然若失而没有回答。姚佛念于是登上宫墙投地而死。姚泓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姚赞率领宗室子弟一百多人也向刘裕投降,刘裕把他们全部杀死,其余的宗族成员被迁到江南。并把姚泓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后秦灭亡。据《晋书》记载:泓计无所出,谋欲降于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谓泓曰:“晋人将逞其欲,终必不全,愿自裁决。”泓怃然不答。佛念遂登宫墙自投而死。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

三、南朝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公元501年),汉族人,原名萧明贤,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的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统治南齐三年。

据《南齐书》记载,见下:

萧宝卷即位之后,终日玩乐,视百姓如草芥,对文武大臣也不知爱惜,动辄大开杀戒,就连自己的亲表兄弟江祏和江汜、亲娘舅刘日宣也未能幸免。萧宝卷如此昏庸残暴,使得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惊惧不安,导致发生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将军崔慧景先后起兵叛乱,但都以兵败被杀而告终。

萧宝卷平定叛乱之后就过河拆桥,派人毒杀了平定叛乱有功的尚书仆射萧懿。结果导致萧懿之弟梁王萧衍于永元三年初(公元501年)在襄阳起兵,大举发兵进攻南齐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且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

此时,国家危难迫在眉睫,而萧宝卷却不知末日将临,仍沉溺于嬉戏玩乐之中,听信宦官梅虫儿谗言,凡无法解危京城之战将,应当杀之,于是萧宝卷再一次地向大臣们举起屠刀。萧宝卷的残暴终于促成了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加速了他的垮台。

不久,梁王萧衍的军队攻打到城外,守城将军王珍国因痛恨萧宝卷嗜杀成性、昏庸无道的统治,自愿配合萧衍的军队,大开城门,率兵夜入皇宫。梁王萧衍联合齐将王珍国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萧宝卷在含德殿已经欣赏完歌舞。此时,萧宝卷躺在龙床上还没有睡熟,听到军队闯进来的声音,连忙从北门溜出,近侍太监黄泰平举刀砍伤了他的膝盖,萧宝卷摔倒在地,骂道:“奴才要造反吗?”,紧接着另一名太监张齐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他的头,血溅满地,萧宝卷当场身首异处,死时年仅十九岁。

后来,梁王萧衍掌权之后,贬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炀。其陵墓仍按皇帝的级别建造。

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身体肥大,酒量也大,整天喝得醉醺醺的。

即位不久的某一天,弘光帝又喝高了,跟身边侍从耍了一通酒疯之后,歪在龙椅之上睡着了。

弘光帝一觉醒来,感到身体很不舒服,浑身上下,除了指甲盖儿、汗毛、头发,哪儿都不得劲儿。

正巧此时,大臣刘宗周有事奏报皇帝。

刘宗周看着弘光帝龇牙咧嘴的样子,就上前劝道:“皇帝日理万机,但要顾及龙体,酒喝多了伤身体,还是戒掉为好。”

弘光帝发觉自己失态,于是给自己找台阶。

弘光帝说:“嗯嗯!先生所言极是,酒这东西放在坛子里老实,放进肚子里就不听话了,戒酒不仅对朕的身体好,也是为了大明子民好,明日朕就开始戒酒,从此滴酒不沾。”

刘宗周有些受宠若惊,皇上还真给面子,有这样知错就改的皇帝,大明朝有救了。

刘宗周有些过意不去,随口说:“皇帝乃一国之君,遇到场面哪儿能滴酒不沾呢?每次进膳可以少喝一点,活血化瘀,这样反而对身体有好处。”

弘光帝不过是心血来潮,酒劲儿还没过去呢,见懂事的刘宗周给自己找到台阶,弘光帝借坡下驴:“嗯嗯!好好!以后每顿饭只喝一杯。

弘光帝对酒精早已产生依赖,戒酒简直就是要他的命。

身边的太监更懂事儿,在宫里踅摸出一只特大号金杯,弘光帝每顿饭确实只喝一杯,这满满一大杯足可令他酩酊大醉。

烟民说戒烟,胖子说减肥,酒鬼说戒酒,其实都是一个鬼样子。

戒酒的弘光帝,不但饮酒量一点没减,还获得一个“从谏戒酒”的美名。

整天只知道沉湎酒色的弘光帝,根本没能力治理半壁江山。

倘若一个朝政就任由无能之辈马士英瞎折腾了。

在位八个月之后,国都南京被清军攻破。

弘光帝出逃芜湖,后被俘获押至北京,次年被斩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