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被吼過的孩子過得怎麼樣?#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哎,你家用啥方式管教孩子的?”

“啥?還講究方式方法的?我家一般都用吼”

大哥真相了。

可以說“吼”已經成為當下家長管教孩子的主流模式,很多初為父母的剛開始還有愧疚,說吼完孩子後,深感負罪感,我該怎麼辦?

後來已經習以為常,為啥?因為孩子已經油鹽不進,油得不要不要的了,家長只能仰天一聲“吼”了。

【家長為什麼那麼容易吼孩子?】

孩子真的那麼不聽話?導致家長需要分分鐘大聲“吼”叫?答案肯定是nonono。

據我的觀察,家長容易“吼”孩子是因為“積怨已深”。

我認識的很多媽媽每天面對孩子時就對孩子充滿了各種不滿,覺得孩子寫作業磨磨唧唧,吃飯慢吞吞,丟三落四,粗心大意。媽媽帶著這些主觀意識去看待孩子,肯定容易發火。

那孩子就是有這麼多缺點,不讓我“吼”,還能咋辦?

首先,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第一次吼孩子,是孩子多大時候?

我舉個我知道的例子,我認識的一位寶媽“吼”孩子是在孩子三四歲,那時孩子在學自己穿衣服,有天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媽媽就對孩子“吼”了一聲:能不能快點,慢死了。

當然,媽媽吼完立馬就後悔了,後來那位媽媽反思,說自己“吼”孩子是因為孩子之前很“調皮”,到處亂跑,亂翻,媽媽表示已經忍寶寶很久了,前期好好跟孩子說孩子總是不聽,因此“積的怨”在那次就爆發出來了。

那些沒被吼過的孩子過得怎麼樣?#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家長很容易“吼”孩子,不是孩子有多不聽話,是家長帶娃帶得心累。

在娃出生的那一刻,相信很多爸爸媽媽是激動的,幸福的,想要給孩子滿滿的愛,尤其是寶媽,分分鐘想要辭職在家全職帶娃。

然而幸福之感還沒持續1分鐘,就被娃的哭聲打破,爸爸媽媽秒被拉回現實,不說了,給娃泡奶粉去了(換尿布了)。

接下來就開始長達一輩子的養娃之路。

前期娃的哭鬧,起夜給娃餵奶等等,當了爸媽的都知道,說多了都是淚。

好不容易熬到娃能走路了,以為能輕鬆點,結果娃就如一匹脫了僵的野馬,翻箱倒櫃,上牆爬樹,無所不能(有點誇張了),總之娃就不能好好待著,靜靜地做個小公主或者小王子。

此時爸媽帶娃耐心值直線下降,已經down到了0甚至是負數,到了看到娃就煩的階段。

後期發生的事就不做延伸,總而言之,作為父母白天要忙於生計(賺錢養家),已經累的不行不行了,娃你就給我消停會兒,乖乖聽話,安靜點吧。

但娃是個小孩,小孩的天性就是探索世界,這個世界這麼新鮮,有趣,好玩,你讓我靜靜地待著?what?那是你們成人該做的事情吧,寶寶表示做不到。

那些沒被吼過的孩子過得怎麼樣?#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說了這麼多,給大家分析了家長為什麼容易“吼”孩子:主要原因是家長太累了,上完班還要我陪娃,家長表示太難了,結果陪娃缺少了點耐心(很多耐心),看見娃就容易上火發脾氣。

清楚原因後,家長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了嗎?(一臉懵),帶娃不僅要有耐心,還要站在娃的角度

舉兩個例子:娃覺得好玩,就坐在媽媽腳上,有的媽媽會說“你坐在我腳上幹嘛,快起來,地上髒(涼),別感冒了。”

而有些媽媽“寶寶,你要玩騎馬對不對,駕駕駕。(把腳抬起來,帶著寶寶玩)。”寶寶開心地咯咯大笑。

寶寶爬到餐桌上,或者把椅子都放倒在地上,有的媽媽會說“寶寶,下來,不要爬到餐桌上(寶寶你又把椅子放倒幹嘛,快扶起來。)”

而有的媽媽:“來,寶寶,餐桌上是吃飯的地方,我們不可以坐在餐桌上,寶寶要坐就坐到椅子上或者沙發上。”(告訴寶寶原因)

“寶寶,你把椅子放倒了,就擋著路了,到時候爸爸媽媽或者寶寶走路容易摔跤,摔跤會疼對不對?寶寶我們一起把椅子扶好吧。”

【總結】前期要滿足寶寶的好奇欲,跟著寶寶一起玩,一起做有趣的探索;但寶寶一些壞習慣和不好的行為家長不僅要制止,更要明確告訴寶寶正確做法。寶寶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不好,如果父母只會一味地生氣制止,而不告訴寶寶正確的做法,那寶寶永遠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孩子都是要教的。

由於篇幅原因,今天的分享就這麼多,下篇將會為大家分享如何做到不“吼”管教孩子。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

【未完待續】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記得轉發點贊加關注喲!筆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