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新冠疫情對歐美2020年GDP增速的衝擊有多大?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李湛博士

中山證券研究員 梁倫博

摘要: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各國陸續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而這些措施往往將導致經濟活動的明顯下降。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消費者和企業都需要習慣與病毒“共存”,本文將在相對樂觀的前提假設下對歐美2020年GDP增速進行測算。我們的結果顯示,預計2020年美國的GDP增速約為-6.4%,歐元區GDP增速大約處於-6%至-10%的區間。

1.全球疫情不容樂觀,防疫措施導致多國經濟暫時停擺

截至4月10日14時,新冠疫情已蔓延至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60萬確診病例,超過9萬名患者死亡。目前海外已有5個國家累計確診數超過10萬,分別是美國(46.6萬)、西班牙(15.3萬)、意大利(14.3萬)、德國(11.88萬)和法國(11.87萬)。海外平均死亡率逼近6%,明顯高於中國的4.02%,並且部分國家死亡率已經超過10%,比如意大利、英國、荷蘭等。同時海外平均治癒率才不到兩成,遠低於中國的93%,部分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明顯出現了擠兌現象,面臨奔潰風險。

從防疫措施來看,面對百年難得一遇的全球大流行病,全球不同國家採取的應對策略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效仿中國防疫的成功經驗,實行了不同程度的隔離措施。常見的包括關閉工作場所、學校以及限制聚集,進一步的則直接頒佈居家令。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在限制措施上較早開始就模仿中國,目前效果較為明顯,而歐美以及非洲地區的防控措施則普遍呈現緩慢升級的節奏,3月中下旬開始意大利等國才實施了全面封鎖。另一類是消極應對的方式,比如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計劃,但在疫情更為嚴重、死亡率接連攀升的情況下,考慮到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性,消極應對的國家隨後也基本上開始趨於採取更為嚴格的防疫措施。

儘管歐洲目前仍佔全球死亡病例的三分之二,但目前的疫情中心已轉向美國,近日美國的死亡人數正在迅速上升。4月9日紐約州、新澤西州等均創出最高單日死亡人數,反映出雖然一些美國官員謹慎地認為他們所在州的感染開始放緩,但美國死亡人數仍在快速攀升,醫療系統仍然將要承受更為巨大的壓力。

從歐美疫情的發展趨勢來看,美國仍處於疫情爆發的高峰期,近期每日新增都在3萬以上,而歐洲部分國家的新增確診病例數已趨於平穩。意大利、奧地利和丹麥政府正在考慮逐步嘗試解除封鎖措施,意大利衛生部長以及科學顧問表示被迫關閉的工廠有望在未來幾天內獲准下週開工。但限制措施的解除將是漸進的,先讓工廠復工,之後還需較長時間餐館和酒吧才會恢復營業,最後才是恢復公共活動中的聚集行為。

而奧地利已經宣佈在4月14日開始將放鬆控制,捷克則本週開始允許部分實體商店重新開業,挪威政府則表示將在4月20日其逐步放鬆限制措施。

歐洲各國未來的重心將轉向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管理,包括長期動員公眾使用口罩、大規模檢測、使用幫助控制傳播的手機應用程序,並部署專門治療感染者的醫院。儘量在防範疫情反彈和恢復經濟活動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這也是中國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疫情全球蔓延嚴重壓制了企業對於經濟前景的展望。企業正準備應對由病毒疫情引發的經濟低迷,其持續時間可能比最初預計的一至兩個季度更長,影響程度也可能更大。受疫情影響的地區正經歷雙重打擊。亞洲、歐洲和美國各地的商業活動受到工廠關閉、工人被隔離和零部件短缺的干擾,從而影響了商品和服務的可獲得性,這構成供應衝擊。與此同時,公共活動推遲和恐懼情緒不斷加劇正導致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受到持續壓制。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消費者和企業都需要學會與病毒“共存”,直至疫苗的真正面世。所以,市場對今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基本上已經達成一致共識。

李湛:新冠疫情对欧美2020年GDP增速的冲击有多大?

2.對歐美2020GDP增速測算的前提假設

(1)短期難以出現疫苗以及特效藥

最為關鍵的疫苗研發進度在全球醫療機構的推動下進展快速,在3月中旬左右中國以及美國都已經啟動了臨床試驗,這個時間距離研究人員選擇該病毒的一段基因序列作為靶點僅過去九周。這基本已經達到了疫苗進入第一階段人體試驗的最短時間。但即便如此,WHO認為在今年夏季之前不太可能取得初步結果,再疊加後續各階段所需的測試時間以及量產準備,最終疫苗的投產最快也還需要12至16個月。

藥物研發方面,此前讓研究人員寄予重望的兩種治療艾滋的藥物(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的實際試驗結果並不如人意,對於重度新冠病毒患者,這兩種藥物不能改善狀況,也不能減少死亡或降低病毒水平。而美國總統特別推薦的治療瘧疾的藥似乎效果有限,且對心血管有疾病的病人副作用明顯,已經有在服用此藥物後死亡的案例。WHO的專家布魯斯認為目前暫時只有一種藥物可能具有一定療效,即為治療埃博拉病毒疾病開發的瑞德西韋,後續還需要進一步等待研究人員的試驗數據。

因此目前相對藥物而言呼吸機等輔助硬件對重症病人更為重要,現時包括歐美在內的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出現了呼吸機緊缺的問題。

(2)主要經濟體對經濟託底以及維持流動性的共識

貨幣政策方面,自3月初以來已經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央行宣佈降息,期間美聯儲累積降息幅度為150bp,澳大利亞央行為50bp,英國央行為65bp,加拿大央行為100bp。

降息空間用盡,為了維持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美聯儲不僅不設上限地持續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而且還在擴大資產購買的範圍。同時美聯儲還與各國央行加強了美元互換機制及其額度。

而歐央行、英國央行也啟動了各自的緊急購債計劃,擴大了資產購買規模以及啟用新的再融資操作。日本央行則額外將將ETF年度購買目標從6萬億日元增加至12萬億日元。

財政政策方面,美國已經通過2.2萬億美元的紓困計劃。3月27日的G20會議上各國也已經同意向全球經濟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

目前全球各國已經認識到新冠病毒對經濟以及金融市場的衝擊,正紛紛使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對沖,對疫情造成的經濟、金融問題進行基本的託底。這些政策對於短期內的經濟復甦效果較弱,但至少能在2季度維持企業、個人消費者的基本生存問題,保持經濟金融系統正常運轉。

(3)嚴格的防控措施對控制疫情的有效性

在認同中國的疫情數據真實性的情況下,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以及強制居家令;非常積極主動地實施監測,以便立即發現、非常迅速地診斷、並立即隔離感染病例;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嚴格的追蹤和檢測;以及公眾對這些措施非常高度的理解和接受。

如圖3所示,將各國開始採取正式全面的封鎖措施日期定為T日,以中國作為背景範本做出對比,目前各國疫情處於的新增確診曲線狀態如圖3所示。歐元區最重要的三大經濟體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目前無論從累積的疫情數量、新增疫情數量以及採取的防疫封鎖的措施看都較為相似。其中意大利於3月10日宣佈全國封城,法國在3月16日宣佈封鎖邊境與限制民眾出行,德國在3月22日宣佈封城並關閉非必要的商業活動。

李湛:新冠疫情对欧美2020年GDP增速的冲击有多大?

從美歐蔓延趨勢上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均在3月中旬採取了較為嚴格的國境封鎖和國民居家的措施,這些措施是3月底以來歐洲疫情蔓延速度減緩的重要原因。而美國的相關措施則姍姍來遲,聯邦政府的反應過於緩慢,導致社會對於病毒屬性的瞭解和應對措施出現了混亂。同時州與州之間的執行力度差距相當之大,3月19日,美國加州才率先發布居家令,隨後全美人口分佈較為密集的各州開始逐漸意識到防控措施升級的重要性。雖然州和地方政府一直處於應對行動的前沿,但它們的應對能力卻參差不齊。同時,各地在執行保持社交距離、有效隔離等措施上沒有同步,這種缺乏跨司法部門的協調已經導致並將繼續導致更多生命的逝去。

(4)樂觀與悲觀的前景假設

鑑於新冠疫情可能會在未來一至兩年內持續存在,指望其在短時間內自然消亡的可能性非常低,在此背景下,我們對歐美2020年GDP增速的測算可以考慮樂觀和悲觀兩種情形。

在樂觀的情形下,歐美各國充分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以及嚴格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同時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金融進行必要的託底。在這一樂觀的假設下我們接下來會根據各國的疫情情況設定一段因為防控疫情的需求,經濟活動受到嚴重抑制的時間,例如假設美國在4月及5月通過防控措施可以控制疫情並在6月逐步復工,最後在樂觀的假設下預測歐美經濟受到衝擊的程度。

在悲觀的情形下,若全球主要經濟體無法控制疫情蔓延,那麼長期經濟活動的停頓、醫療體系的崩潰以及金融市場恐慌性拋售將給全球經濟帶來超預期的壓力,全球經濟可能會陷入長期經濟蕭條,本文暫不對悲觀情形進行測算。

3.疫情衝擊下的美國經濟增速測算

由於美國疫情的蔓延擴散從3月下旬才開始進入爆發期,目前美國大部分宏觀經濟指標例如PMI、消費者信心指數、非農就業等都難以即使反映快速演變的現狀。但從3月最後兩週的美國失業救濟申請數上不難判斷美國接下來可能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從GDP生產法角度進行測算,結果顯示美國經濟增速將在2季度面臨大幅度的萎縮,預計Q1和Q2美國GDP同比增速分別為-3.14%和-25.71%,全年增速為-6.4%。

美國3月非農就業崗位減少70.1萬,降幅為2009年3月以來最大,結束了2010年9月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輪就業增長週期,其中休閒和酒店行業的就業崗位降幅最大,達45.9萬,主要是食品服務和飲食業。衛生保健和社會援助、專業和商業服務、零售貿易、製造業和建築業的就業崗位也有所減少。

但就算作為最前沿的數據,3月的非農就業數據仍然無法反應美國就業前景的低迷。在3月的最後兩週有超過1000萬美國申請了失業救濟,這使得4月非農就業崗位很可能將減少超過2000萬。隨著失業人數的激增,4月份美國失業率可能會超過10%,3月份美國失業率為4.4%。

接下來我們從生產法的視角觀測新冠疫情對美國第1和第2季度經濟增速的衝擊程度,主要包括各行業產能的可能維持程度以及佔據GDP比重層面。其中假設醫療和社會保障已處於超飽和狀態(120%),公共事業基礎服務行業則處於相對高負荷狀態(80%),其他則基於大部分勞動力居家隔離的情況下對產能的影響進行估算,即遠程辦公方便的行業能維持較為客觀的產能。據穆迪分析為《華爾街日報》進行的分析顯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與大量企業關閉前的3月份第一週相比,美國日經濟產出下降了約29%。

1季度由於美國相關疫情隔離措施實施較晚,實際影響的時間約為1周。而由於美國仍未在全國所有州實施嚴格且統一的全面隔離封鎖措施,因此我們假設美國在2季度仍需要8周的時間成功控制疫情並重新復工。

李湛:新冠疫情对欧美2020年GDP增速的冲击有多大?

基於各行業生產的角度判斷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美國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3.14%,第二季度幅度則料進一步放大至-25.71%。

目前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2.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達到美國2019年GDP的10%。這一法案對居民以及企業在2季度維持基本的生存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美國政府期望在3個月內基本控制疫情。基於美國目前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預計美國經濟在3、4季度會迎來小幅度的反彈。

李湛:新冠疫情对欧美2020年GDP增速的冲击有多大?

3.

疫情衝擊下的歐洲經濟增速測算

4月公佈的歐元區Sentix投資者信心指數的大幅下滑(-17.1進一步落至-30.3)以及英國消費者信心在3月份的最後兩週急劇下降25點至-34預示著歐洲經濟在疫情衝擊下也無法倖免。

從生產法的角度進行測算,雖然德國封城時間較晚,但其採取了大量檢測的方式並且提前採購了大量醫療物資,德國的防疫效果在歐洲應該是相對樂觀的。假設德國在2季度還需要6周的封鎖時間,同時德國各行業產能的下降將小於意法兩國。根據歐洲各國政府的統計,採取大規模的隔離措施下,實際經濟活動相對於正常水平為60%至70%之間。

李湛:新冠疫情对欧美2020年GDP增速的冲击有多大?

從行業產能受衝擊的角度出發,德國2季度GDP同比增長萎縮幅度可能達到20%。Q1和Q2的GDP同比增速預計為-2.1%、-20.8%,全年增速-5%。

意大利與法國採取了比德國更為嚴格的封鎖措施,因此意法的萎縮幅度可能比德國要略微增加。意大利Q1和Q2的GDP同比增速預計為-3.7%、-24.8%,全年增速-7%。法國Q1和Q2的GDP同比增速預計為-2.9%、-23.1%,全年增速-6.1%。

考慮德法意三國佔據的比重,整體歐元區2020年GDP增長大約處於-6%至-10%的區間。

英國方面除了面對疫情的衝擊,很可能還會陷入難以推進與歐盟後續談判的困境,Q1和Q2 GDP同比增速預計為-1.9%、-27.6%,全年增速-7.2%。

李湛:新冠疫情对欧美2020年GDP增速的冲击有多大?

合作、版權請聯繫華小姐:136417055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