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大遷移——闖關東。在這裡,“關東”主要是指東北一帶。那麼,“闖”之一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這還得從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說起——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當時,沿山海關一帶遍植柳樹牆,中間用繩索相連,即為「柳條邊」

柳條邊雖然和長城有些相似,但其作用卻不是抵禦外敵,滿洲兵在此駐紮,嚴密看守關口,是為了防範漢人出關。一方面,在滿族人眼裡,東北是“龍興重地”,必須嚴加管控;另一方面,則是清廷為了把控東北地區的珍貴資源,保證旗人獨享東北地利。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柳條邊設邊門20座,各邊門都設有防禦衙門,派駐文武官員和士兵把守,其管制十分嚴厲。

柳條邊的邊門大多數在遼寧境內,只有四座在吉林,布爾圖庫蘇巴爾漢邊門衙門就是其中之一。

它作為吉林邊牆的第一座邊門,是20座邊門中唯一保留至今的古建築。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遺址始建於清朝康熙九年(1670 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目前,只有兵丁房、耳房、門樓,還有不遠處的一口廢棄古井被保留下來。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東北的封禁政策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著,但是卻無法阻止這些闖關東的百姓。移民“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東渡渤海,蜂擁蟻聚”,一時間山東人的足跡踏遍了遼闊的關東大地。

放山、淘金、墾荒是闖關東人的主要生存方式。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其實,若非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誰又願意選擇背井離鄉呢?貧苦農民一次又一次地用生命去冒險,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自然的極限,只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

所謂的闖關東,一個“闖”字隱含了無數的坎坷與艱辛——這是一次人口大遷移,也是一次悲壯的求生運動。

這次巨大的人口遷移,帶來的還有文化的碰撞。闖關東人給關外的廣袤土地帶去了繁榮,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也開創了中華大地新的輪廓。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而見證了闖關東這段歷史的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在經歷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後,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威嚴,反而平添了一絲荒寂。

它就這樣坐落在四平市山門鎮,像一個垂暮的老者,靜靜地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史海鉤沉:布爾圖庫蘇巴爾汗邊門衙門——見證“闖關東”之多艱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