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2008年一部電視劇《闖關東》真是紅遍祖國大江南北,尤其是在我國東北地區以及環渤海幾個省市更是得到更大共鳴。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清末民初山東人民迫於生計,出關闖蕩東北的故事,劇中以朱家一家人為典型,通過講述朱家闖關東之經歷,展示了那場“人口大遷徙”前後之辛酸苦辣。

相對於清末民初的這次眾所周知的大規模闖關東,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開啟的闖關東就鮮為人知了。乾隆年間的闖關東雖然在規模上絕對無法與清末的闖關東無法比較,時代背景也有一定差別,但是也反映出乾隆時代社會發展情況以及政治體制上的一些變化,所以筆者簡述一下乾隆皇帝統治時期社會狀況,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另外,根據筆者家族一些老人的回憶老宗譜之記載,我們的老祖先就是在這一時期闖關東而在遼南地區落地生根,因此筆者也對乾隆年間的闖關東情有獨鍾。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上圖_ 後金與明朝

講述這段歷史之前,還是要先了解一下,大清王朝對於關外東北地區管理政策之變化。眾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一個由我國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王朝,它的前身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其發源地就在關外東北。伴隨著後金汗國的強大,後金汗國幾次易都,最後定在了盛京(今瀋陽市)。皇太極執政時期建國大清王朝,沿用盛京為大清王朝之國都。後順治時期,攝政王多爾袞帶兵入關,大清王朝遂遷都北京,而跟隨遷都的是舉國遷移,無論官員百姓幾乎都隨從入關,整個關外一下子空了。

對於一個以農耕為主,人民對土地極其渴望的國家而言,東北地區的地廣人稀且土壤肥沃,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就在關外空了的時候,已經有關內人民,尤其是山東百姓,開始來到關外務農而生民立命。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上圖_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康熙初年,大清王朝統治者認為,關外東北乃“龍興之地”應“保護”起來,因此要對東北地區進行“封鎖”,也就是不允許關內遷移至關外,這其實也是統治階級給自己留有後路,清初統治並非一帆風順,一旦中原“混”不下去,還可以退守關外。而且,為了維護滿蒙貴族的利益,從順治年間就開始在東北修建“柳條邊”,基本上這個時期流往關外的關內百姓多居住在“邊外”,如今遼寧省的東南地區就是“邊外”之地。換句話說,早在清朝初期,遼東、遼南就已經有了闖關東之底蘊。

時間來到乾隆年間,經過康雍乾三代領導人的努力,將中國封建社會之發展推向頂峰,但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乾隆朝最大的危機就是“人口爆棚”。據乾隆朝的人口普查統計(中國較為科學可靠的人口普查以乾隆朝為始),乾隆朝中下葉,人口就已經達到近3億,這對於以農耕為主且農業技術發展並無長足進步的大帝國來說,讓如此龐大數額之人口都能夠解決溫飽問題,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之終年不斷的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問題,窮苦人民根本吃不飽,甚至沒得吃,社會危機一觸即發。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上圖_ 清朝版圖

乾隆皇帝作為一位深諳封建君主統治之道的帝王,他很清楚這些飢腸轆轆的人民,對於王朝統治意味著什麼,所以乾隆皇帝是一位極其重視農業的皇帝。正是在乾隆皇帝的積極推動之下,紅薯這一類生命力強,產量極高的農作物得以在全國推廣,養活了不少人。在面對自然災害之時,乾隆皇帝積極調動各地糧食資源以支援災區,以求能讓受災人民得以餬口。

同時,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地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禁止圍湖造田,興修水利,甚至是設壇求雨以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之破壞。然而,古代科學技術的嚴重落後,導致面對災害之時,人為扭轉之可能程度極有限,同時封建王朝制度上的“天然缺陷”,更導致皇帝的命令在執行時被大打折扣,人民應得的實惠,卻被層層剝削,落入了貪官汙吏之私囊。“水深火熱”絕對是乾隆盛世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當時百姓對生活的基本嚮往,北方人民猶如此,而且國人特別注重“根”,特別重注鄉情,落葉歸根基本上是當時每個人心中的最終歸宿,就是這樣一個十分“戀家”的民族,人民卻因為迫於生計而踏上離鄉之路。當人們通過各種途徑,得知關外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而廣袤無垠之時,這片“天堂”自然成為為了生存流民之嚮往。而面對著窘境和壓力的乾隆皇帝,也對於流民出關行為表示了允許,在史料中,可查到乾隆皇帝多次對於移民關外的應允,就一些官員對於阻止之行為,給予了嚴厲的批評。

乾隆時代通往關外東北地區的大門已然虛掩,“闖關東”之模式就此開啟。當然由於各種條件約束以及關外苦寒的氣候條件令一些人望而卻步,因此在乾隆時期,來到關外的人數規模不是太大,且以山東、河北人民為主。這些人民來到東北為了避免與在關外居住的滿蒙民族發生衝突,多數還是選擇在“邊外”為生,這也是現今在遼東、遼南地區能找到很多大家族群居一隅之原因。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上圖_ 清代宮廷畫師陳枚彩繪本《耕織圖》

那麼來到關外闖關東的人們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呢?

筆者的評價是窘困依舊,但是有了希望。就筆者宗族老人回憶老宗譜之記載,先祖本是山東登州府人,父子三人來到關外開始創業,其實就是尋覓生計。值得一提的是,遼南這個地方因為臨海比較偏僻,相對而言盤剝壓榨稍少,再加之這裡雨水充裕而少自然災害,氣候條件等於山東沿海地區類似,因此經過多年的辛苦勞作,父子三人總算是在遼南的一個鄉村置辦上屬於自己的一份田產,但數量十分有限,最後勉強僅讓老二娶上了媳婦,後得三子,其中一子過繼給了老大,這樣我們家族這一支人得以繁衍生息,這大概就是當時大部分闖關東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

通過乾隆年間的闖關東之一管,便可窺見乾隆朝時期整體朝政和貧下中農生存狀態之一斑,朝政的腐敗加之科技和生產力之底下,導致了底層人民生活始終處於朝不保夕,甚至是流離失所的生活狀態。其實,縱觀我國封建社會,普通民眾能夠得以溫飽之時,簡直就是寥寥無幾,這不僅僅是乾隆王朝的問題,更是貫穿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問題。

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封鎖保護,為何乾隆年間會開啟“闖關東”模式

上圖_ 清朝官員

正所謂,博古通今,只有瞭解歷史才會知道我們當今之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當我們享有當今美好生活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的來之不易,更千萬不要忘記那些曾為此奮鬥終生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參考文獻:《乾隆帝及其時代》 戴逸(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