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說狠話,媽媽是這樣做的!


孩子發脾氣、說狠話,媽媽是這樣做的!


一天上午和醫生正在交流,孩子突然和爸爸說什麼,爸爸制止:“媽媽在聽醫生講話”,孩子不太樂意了。


等結束出門時,孩子不樂意和爸爸走,憤怒地說:“爸爸不尊重我。”還用力拍了一下診室的床。


我和醫生道歉表達感謝後帶孩子出來,然後孩子背向爸爸,躲在候診椅子上。


“我不要看見爸爸了。”我示意爸爸先離開一下。然後,

我看著她:“嗯,你不想看見爸爸了。”


“他一點也不尊重我,我有緊急的事要問,他都不讓我說。”

“嗯,是的呢。”


“我再也不說爸爸是我的大畫家了。”

“好的,你決定。”


“我要把他剛才給我畫的畫,塗個稀巴爛。”

“嗯,你說你想塗個稀巴爛。”


“爸爸剛才一點也不尊重我。”

“是的,你有緊急的事要說,爸爸制止你,讓你感到很氣憤。”


“媽媽跟你說過,誰都可以有情緒,不過在合上大腦蓋子的時候,方法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對吧!”


“哼...我不要看見他。”

“好的。”


過了一小會兒,她還不樂意走,我和她說:“媽媽理解你,而現在我感覺很著急,因為爸爸已經聯繫司機了,我們還要趕回家。”


“我不要看見爸爸。”

“那一會兒車上我們想想辦法。”


“我們換位置,我坐爸爸後面就看不見他了。”

“好。”


停了一下,我問她“你想咱們手牽手去洗個手,還是我跟著你?”雖然沒回答我,見她情緒穩定,我牽了她的手去洗手間了。


後面就很順利了,車上一會兒時間娃就開始和爸爸嘰裡呱啦了。


其實我心裡也是震驚的,覺得孩子剛才的行為需要被糾正,但我知道那個當下,還不是最好的機會。


所以,有效傾聽,認同、說出她的感受,體會她的想法,平等尊重地溝通,幫助孩子將情緒流淌掉,才是優先要做的。


這幾分鐘,也需要避免社會壓力的干擾。當其它人行“注目禮”或嗤之以鼻的時候,不被幹擾。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孩子發脾氣、說狠話,媽媽是這樣做的!


回家後這事兒還是在我腦袋裡揮之不去,晚飯後,陪她痛快地玩了玩具,在她積木搭的有創意的時候及時鼓勵她。


然後,和她聊今天發生的事。


“今天在診室爸爸那樣做讓你很生氣,媽媽特別理解你。”

“是的,他不尊重我。”


“發生了什麼,讓你有了這種感覺呢?”

“我要說緊急的事情,他什麼也不關心就制止我。”


“這樣啊,可不是嘛,要是我,我也生氣的。”

“嗯嗯...”


“那現在媽媽想邀請你考慮一下,醫生看診的時候需不需要尊重。”

“需要。”


“那咱們在醫生看診時說話會不會影響他。”

“可能會。”


“那拍診室的床呢?”

”哼,你要批評我。”


“媽媽沒有要批評你的意思,只是想和你交流一下尊重。”

“打斷醫生、拍床,不尊重,可是我生氣呀。”


“媽媽理解你的生氣,我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

“不知道。”


“咱們等醫生看完了再說怎麼樣?”

“可是我真的很生氣!”


“嗯,是的,那時我們確實很生氣。可不可以我們診室內做到尊重醫生,發生什麼儘量讓自己積極暫停,然後出來以後和爸爸好好交流,怎麼樣。”

“好的。”


“媽媽相信我們一定會越做越好,尊重自己同時尊重他人。”


孩子還是非常在乎自己的感受的,只是,需要她也顧及他人感受和想法,在合適的場合做恰當的行為,多些同理心。


在這個案例中,媽媽做到了先連接情感,再糾正行為。


因為接納孩子的感受,不代表接納孩子的行為,但是隻有先接納孩子的感受,才有機會引導她的行為。


所以,接納孩子的感受,然後通過反射式傾聽、共情、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她會知道該怎樣足做。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