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七答】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被“誤診”了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脊柱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多見於青中年人;腰椎管狹窄症也是脊柱外科常見的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這兩個疾病在稱呼上存在混用現象,有些患者應該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症,但醫生籠統的告知患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患者對所患疾病的認識存在偏差。雖然兩個疾病都會導致腰腿痛,但

本質是不同的,保守治療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讓我在給您梳理一下(下面的內容主要基於在脊柱外科頂級雜誌SPINE J發表的指南、專家共識和個人經驗)

1. 兩種疾病各是什麼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症典型的表現為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所謂“放射性”是指從腰部、臀部、大腿外側至小腿後外側或腳的疼痛或麻木,而且往往是腿部疼痛大於腰痛(詳見本人之前的一篇文章“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保守治療“)。而腰椎管狹窄症是骨性或纖維性結構異常增生等原因導致神經和血管在狹窄的空間內受到擠壓而出現臨床症狀。典型症狀是臥床休息時無明顯症狀,下地活動時產生間歇性跛行,所謂間歇性跛行是:剛開始行走時感覺良好,走了一段距離後,出現腿部疼痛、麻木、乏力,邁不開步子,需要蹲下或坐下休息,幾分鐘後又能行走。行走幾百米到幾十米不等,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見下圖)。


【七問七答】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被“誤診”了

2. 在家中如何自我診斷?

有下面幾個情況有助於自我判斷。1)做腰部過伸動作(見下圖)可引起下肢麻木疼痛加重,是診斷椎管狹窄症的重要表現。2)站直或走路時症狀加重,彎腰駝背行走能改善臀部或腿部症狀,典型的表現是走路不行,騎著自行車或三輪車或推個助步器時(彎腰狀態)症狀明顯較輕。3)步行一公里以上腿部症狀沒有明顯加重的人患腰椎管狹窄症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七問七答】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被“誤診”了

3. 需要做哪些檢查?

首選的檢查是腰椎X線四位片(正側位、過伸過曲位片)、CT和核磁共振檢查。


【七問七答】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被“誤診”了


【七問七答】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被“誤診”了

4. 腰椎管狹窄症可以採取哪些保守治療?

總體上來講,腰椎管狹窄症的保守治療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相似,主要分為:行為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詳見之前的文章“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保守治療”。但需要強調的是,該疾病的保守治療效果較腰椎間盤突出差的多,診斷明確的中重度腰椎管狹窄症,約30%-50%最終需要手術治療。這一點和腰椎間盤突出症差別巨大,腰椎間盤突出症最終只有約10%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這個沒有統一的答案,只要沒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和肌肉萎縮,都可以患者自己決定。國外對手術會更積極一些,國內一般會更保守一些,國內很多專家的意見是“一次走不了500米”,也就是說走不了500米就需要休息,這時就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

腰椎管狹窄症手術滿意率(約90%)較腰椎間盤突出症(約95%)略低,這與腰椎管狹窄症病因更復雜(骨性狹窄、韌帶導致狹窄、椎間盤導致狹窄、中央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間孔狹窄、極外側狹窄等等),患者年齡更大,患者內科疾病更多有關。

7. 選擇哪種手術方式?

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病因,是骨性狹窄、還是軟性狹窄、是中央管狹窄、還是側隱窩狹窄、是否存在腰椎不穩等等多個因素,具體分析。手術方式總結起來分為單純減壓術和固定融合術。所謂單純減壓術,就是不“上螺釘”的手術,適合腰椎穩定性好、減壓容易的患者;固定融合術就是需要“上螺釘”的手術方式,適合情況更復雜的患者,見下圖。


【七問七答】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被“誤診”了

總之,腰椎管狹窄症無論從症狀、查體、影像學、保守治療效果、手術方式選擇均和腰椎間盤突出症差別甚大,您搞清楚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