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有人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們掌握好先進的文化知識,多學習一門藝術。

逢年過節,帶著孩子選擇出遊,天南海北去跑,瞭解世界的美麗,這當然沒錯,且瀟灑快活。

但更多的家庭,工作生活可能在他鄉,適逢節假日還要攜家帶口地回老家。對父母而言,這是迴歸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對孩子而言,這是一次瞭解父母成長之地的機會。

猶如這個清明節假期,我選擇了帶著孩子回家祭祖,體驗春耕祖輩的勞作,親近自然的踏青之旅,讓孩子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知識,萬物生長的規律,大地博物的自然之美。

給予孩子的是自由天性,是親身體驗,是真正的戶外課堂。

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一、春天是一種節氣,是傳統祭祖的一種文化

和風漸、催促柳花飛。又是一年清明時節。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清晨的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我便帶著妻、子趕往岳父家,岳母把準備好祭祖的黃白菊花和要在田間勞作的物品準備齊全。一行人便在暖暖的日頭下出發了。

岳父祖輩的墳墓在郊外十多里的一大片麥田裡,幾個小土包似的墳墓,早已長滿了青草和去年剩餘的一些幹樹枝。

我們有序的把菊花插在墳前,岳父在一旁用鐵鍬為墳墓添了些新土。並若有若無的動了動嘴唇,彷彿是在和故去的人說著什麼話。

孩子在一旁,用雙手捧著黃土在菊花周圍放下,並使勁的按了幾下,好像期望它們來年能生長出一片花海一樣。

當小孩子覺得菊花已經安插的很牢固時,才起身離開。且回頭問到:“爸爸,清明不是一種節氣嗎?為什麼還要祭祖呢?”

我隨口說了句:“這是千百年來的習俗和文化。”

回答完後,我覺得有點太唐突了,孩子的疑問,應該不止於這麼簡單而又隨意的答案。

過了一會,我又慢慢的對他說:“清明祭祖是要讓世人懂得‘孝’文化。祭祖是為了對故去的祖輩,出於尊敬,要緬懷親人。“

孩子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明白。但通過他的眼神,他好像理解了清明不只是假期,是一種節氣,還是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化。

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其實,清明祭祖,自周代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祭祖主要體現的就是“孝”文化。

1、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父精母血產斯身,懷抱三年備苦辛,

教養勤勞形漸老,無存孝道枉為人。

2、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祭祖的重要性僅次於祭天。

《史記·禮書》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祭祀這個社會習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3、“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清明祭祖就是“孝親”具體的表現。“孝親”是教育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建立在“孝親”上。

4、“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我們祭祖的意義是弘揚孝敬的精神,孝敬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有了孝敬,萬善才有根本,我們對老祖宗孝敬的最佳表現,就是承傳古聖先賢的教誨,自利利人,所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賦予了清明非常深沉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種傳承文化。因為一到清明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親人、我們的祖先。

而這樣的憶念,又讓我們的心沉澱下來,讓我們的生命變得厚重,啟發我們對生命課題的思考,也是對教育下一代最好的文化知識。

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二、春耕是對麥田的呵護,更是農民的希望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八九點鐘的太陽,已經烘乾了麥田裡的露水。

我從車上把一整袋化肥和臉盆拿了下來。岳父早已經裝備完畢,開始在田間勞作。

那像珍珠般大小的化肥顆粒,一下子傾瀉到臉盆裡,我和岳父用手不斷地播撒在綠油油的麥田裡。

吹著和煦的春風,聽著幾聲鳥鳴,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喜悅,是對夏天麥收的希望。

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景,產生了好奇和迫不及待的加入。他拿上小桶,裝上點化肥,在田間地頭有模有樣的撒著“白珍珠”。

我告訴他這是給麥田喂營養,待過幾個月後,就會長出麥穗兒,然後磨成麵粉,呈現出各種美食,奉獻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

他好奇的問我:“都能做成什麼美食呢?”

“那可多了,麵條、饅頭、餃子,油條等等,太多了,數不過來。”我大聲的回答著。

他眨了眨眼睛,然後小心翼翼的站在兩壟麥田中間,彎下腰,認認真真的給每顆麥苗施加化肥。

在孩子的眼裡,這些麥苗猶如需要呵護的小寶寶,在等待著它們長大成熟的那一刻。而看著孩子勞動的大人,又何嘗不是小心的呵護著自己的孩子,期望他們也能長大成人。

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以往的清明節前後總是有雨作伴,但今年的清明節雨水好像少了一些。在施完化肥後,人們必須要通過水的灌溉讓麥田把化肥全部吸收,否則化肥的養料作用會讓麥苗感到灼傷。

岳母常常說一句話:“要麼就不種地,種,就得好好管它。”

這其實是一個耕作了幾十年的農民,對大地,對農作物的關愛和呵護。

離麥田的300米處有個水井,岳父在那裡跟看守人員早已經打了招呼,隔著麥田大聲的吼了一嗓子,水井處的人聽到了,便高亢的回了一嗓兒。

大約五、六分鐘的樣子,田間地頭的小渠溝裡,一股清水奔騰而來。

孩子興奮的把小桶灌滿了水,一會兒活泥巴,一會兒用手向田地裡撩水。

在一旁的岳父對著外孫說道:“這是我祖上留下的田地,雖然時代變遷,但這裡是他們安眠長存的地方,是我們種植口糧的根基。另外,要對大地出於尊敬,對農作物要細心照顧,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辛勞… … ”

一旁的外孫放下手裡的水桶,看著水流緩緩的流向麥地裡,臉上流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還夾雜著一種稚嫩的笑容。

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三、親近自然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對生活的自由

要等到整個麥田澆灌完畢,大約需要兩個多小時。這期間,為了打發無聊的等待,我給孩子講了很多關於勞作和清明的故事。比如介子推的故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古語。

他聽得津津有味。霎時,一直燕子飛過頭頂,我好像想到了什麼。

從車裡拿出常備的風箏,和孩子一起奔跑在麥田的小土道上。由於道路坑窪不平,時而在向前跑的過程中,會摔倒,然後不顧身上的灰塵,繼續向前跑去。

其實,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遵循古人的習俗,我和孩子暢遊在這綠色的海洋中。

親近自然,瞭解自然,尊重自然,是我們人類對自然的這一課題研究。

李亞鵬在節目中講述過:他愛帶著女兒李嫣爬山,還帶著女兒對自然天氣24節氣進行科學觀測。堅持了七年,風雨無阻,從未斷過。

讓孩子瞭解自然,就是真正的帶她去感知和深入自然當中。基於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親身體驗是好的記憶方法和理論實踐。

臨近中午,妻子帶著孩子在麥田的道路兩旁採摘嫩綠的香椿葉兒,小孩子踮起腳尖兒一把一把的採摘著,不一會,就裝了一小桶。

早已回家為家人準備午飯的岳母,把新摘回來的香椿葉,擇溪了一番,配上點蒜泥和醋,為中午的麵條加上了一道硬菜。

飯桌上的孩子挑起一根麵條,對著外公說:“這就是今天那些麥子變得,那碗香椿是我和媽媽採摘的。”

外公抿了一口白酒,大笑著摸了摸孩子的腦袋。

給孩子上的一堂戶外課:清明祭祖,體驗勞作,親近自然

結語: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作為家長,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生活是沒錯,但要做到讓孩子能夠去經歷,去了解不同的世界觀,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

親臨“孝”之道,孩子才會理解和認識“孝”文化的內涵;

體驗勞作辛苦,農務耕作,才能體會生活艱辛,珍惜糧食;

感受自然美好,才能培訓其愛自然,愛自己,愛社會的心量。

我是 ,喜歡簡單的文字,簡單的生活。歡迎關注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