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史记》之伯夷传-还是孔子说的对。

尧在退位的时候将王位让给虞舜,从舜到禹这期间,四岳十二牧推荐的继承人,一定要在官位上试用,任职数十年,做出功绩后,再把政权交给他。这说明,王位是最尊贵的位置,传递要慎重。

孔子说过,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怨气很少。双方之后也成为仁德之君,何来怨恨呢?


大话《史记》之伯夷传-还是孔子说的对。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父亲去世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说:那是父亲的命令,于是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便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中间的儿子继位。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就去投奔他。等到了那里,西伯去世了,武王追封父亲为文王,拿着父亲的排位,向东伐纣。

伯夷、叔齐勒马劝谏道:父亲死了还没安葬就发动战争,这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要杀君王,这能说是仁义吗?武王的手下要杀掉他们俩,有人劝说称他们是仁义之人,这才让他们走了。武王攻陷商朝后,天下归顺周朝,然而伯夷、叔齐认为这很可耻,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野果填肚。将死之时,做了一首歌。歌词是:我要登上西山,去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换暴君,却不知自己的过失。神农、虞、夏的时代转瞬即逝啊,我将归向何处?哎,看来只有去死,命运如此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可不可以说是好人呢?积累仁德,修炼品性到这种程度却饿死。好学之人也会早死,狂徒之人也能寿终正寝,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


大话《史记》之伯夷传-还是孔子说的对。


孔子说:观点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说,富贵如果求得,即使是执鞭驾车,我也去做。如果求不得,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整个社会都浑浊,清高之士才会显现出来。

孔子又说:君子痛恨自己死后名声不能流传。贾谊说过,贪财的人为财而死,有志之士为名献身,贪图权势的人为权而死,百姓们为生存而斗争。同样明亮的事物互相映照,同类事物互相感应。龙行生云,虎啸生风。伯夷、叔齐虽然贤德,受到孔子称赞而声名远播。颜渊虽然酷爱学习,只有在追随孔子之后行为才受到称赞。隐居山野的人,品德再好,美名也只能埋没而不能远扬,是多么可悲的事。普通的百姓,想要砥砺德行,确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些德高望重之人,有怎么能名扬后世呢?

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