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堅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滿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讓他一直名列前茅,讓他在競爭中成長...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贏了學位,輸了人生:沒了選擇的人生是灰色的

有一位早年喪夫的女士育有一女名曰“英子”,她對英子很好,堅信不能輸的她,費盡心思培養著女兒。

英子呢?當然沒讓她失望,成為一名博士生。本來這樣的人生應該五光十色地燦爛才對,但是...

“我感覺自己沒什麼幸福”

一向對母親言聽計從的女兒卻在而立之年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了不幸,發起了一次次對母親的指責。

準確來說...是祈求母親放過她...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英子怯怯地說自己成這個樣子,媽媽要負很大的責任,結果迎來媽媽的充滿底氣地怒吼:

“有幾個(能)像你這樣讀博士啊!有幾個!”

在媽媽那始終堅信:文憑=人生幸福,博士文憑=人生超級幸福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英子的人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嚴謹點來說,是隻能在媽媽給出的答案裡面選擇,而且只能選擇媽媽想要的A答案:

A. 通過學歷成為弱肉強食中的“強”,適者生存中的“適者”,成王敗寇裡面的“王”,獲得幸福人生

B. 不學習,成為一個“弱者”,獲得失敗人生

沒有選擇的人生,連黑白都不是,只能是灰色的。

在動物界,弱肉強食是恆古不變的真理,連達爾文都支持“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界定律,當然與之相同的,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成王敗寇”。

這是隻信奉叢林法則的體現,強者為尊,結果為王,英子這樣的孩子絕對是社會競爭中王者級別的存在,但回到有道德標準,需要情感,需要愛的人生時,她只是一個loser,一個不完整的人。

有人會質疑,社會本就充滿競爭,從學位房到工作崗位,我只不過是讓孩子為此早做準備,讓他提前學會競爭,並且適應這個殘酷的世界,有什麼問題?

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逃離叢林法則的束縛,畢竟叢林法除了人力不可控的自然屬性,還有人力可改變的社會屬性。

但對於培養孩子、培養一個完整的人來說,所需要的不是強化這種自然規則,孩子天生就明白並且實踐、驗證著這一真理。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給孩子幸福的人生基礎,從引導孩子走出對叢林法則的偏信開始

作為自然界的其中一員,孩子與生俱來就懂得叢林法則:

嬰幼兒期:

一個嬰兒感到不安的時候,會主動尋求父母(強者)的庇護;

一個幼兒被威脅“再不...我就不要你了!”的時候,他就懂得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

因為嬰兒、幼兒非常清楚,人活著需要兩樣東西,一個是食物和水,另一個是愛,為了這兩樣生存所需,他們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去迎合。

二胎家庭更為明顯:

如果不加引導任其發展,兩個孩子就會互相競爭,發展出不同的特性來讓自己成為適者得以生存;

如果父母總是拿兩個孩子來做比較,“你看,姐姐吃得比你快”,那麼兩個孩子都會以此為競爭目標:

姐姐:吃得快讓我比弟弟強,我要再快點,這樣媽媽就能多誇我;

弟弟:我要比姐姐吃得快/姐姐太快了,我怎麼都趕不上她,我放棄了;

青春期以對抗父母為樂的孩子,更是深諳其中之道:

曾經父母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神,要在這個家庭裡面有自己一席位置,有自己的空間,首先就要擊敗自己已經能與之比肩的過氣神話,證明自己是強者...

誠然,作為父母,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任由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發展,抑或強化這種本能,

而是幫孩子照亮他的道路,讓孩子能駕馭這份本能,讓它在作用在合理的地方;

父母的愛像一盞明燈,給我照亮前方的路;又像是一把傘,為我遮風擋雨。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駕馭本能,從兼具發展孩子的人際智能開始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過“多元智能論”,認為人有8大與生俱來的智能,只是這些智能在不同人身上有高低之分:

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

提出這個理論,是因為加德納認為僅憑“智商”(即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的合集)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

而現實生活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往往一個公司的主權人鮮少會是智商、學歷最高的那個,而通常會是人際智能較高的那個。

人際關係智能:

人際關係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關係、及與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

①組織能力,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

②協商能力,指仲裁與排解紛爭能力;

③分析能力,指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的能力;

④人際聯繫,指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善體人意,適於團體合作的能力;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英子,就是智商極高但人際智能不足的人,她之所以感覺不到幸福,因為她除了把智商用於工作之外,無法合理地處理人際關係。

因為人格已經定型的緣故,要提高一個成年人的人際關係智能是很困難的,但要提高一個懵懂孩子的人際關係智能,則會相對簡單得多。

展開來寫,人際智能的發展能夠編寫成一本書,這裡請容許我賣弄一下自己的兩個孩子,以我們家庭為例,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智能的:

我的兩個孩子(淅姐、湯丸)在大約3歲時,分別參與了廣州嶺南醫院所邀請的智能測試,而測試的結果是兩個孩子的智商部分屬於正常水平,而人際智能尤為突出:3歲時的他們,已經有了約莫5、6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回顧他們的成長曆程,以及結合人際智能發展的理論,總結出了以下幾個要素:

  • 高質量的家庭陪伴

家庭陪伴,並不是單指親子陪伴,而是整個家庭成員參與,強調氛圍;而高質量的關鍵,在於與孩子的互動。

淅姐是我們雙方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得益於“頭胎金,二胎銀”,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會輪番陪伴淅姐,與她玩耍--除了睡覺,她幾乎沒有落單的時候,她幾乎就是在整個家庭的歡聲笑語中成長的。

這份高質量的家庭陪伴,讓她充分學習和實踐了人際交往的認知,而不管去到哪裡,她總是可以很快交上朋友,獲得老師的喜愛,把在家庭裡的實踐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

(由於工作緣故,淅姐換了2次幼兒園,但始終我們都不需要擔心她的人際關係問題)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淅姐(3歲)和湯丸(6個月左右)

  • 玩伴

作為二胎,湯丸沒有姐姐的“眾星捧月”,但湯丸出生的時候同齡兩個表弟也相繼出生,這也就讓他有了玩伴。

另一個方面,則是我們經常會帶他們到一些兒童聚集的遊樂場所,包括現在每天都會在完成當天學習任務之後,帶他們到樓下小區遊樂園與其他小朋友們玩。

而幾乎每天,他們都會結識到新玩伴,他們最常說的不是我可以去玩了,而是我可以去交新朋友了。

足夠多的玩伴,才能有讓他們真正實踐的機會,任何的理論如果不加以實踐,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現在很多孩子都會被“囚禁”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陪伴對象有限之餘,陪伴方式是僅僅盯著孩子安全,一定程度上就扼殺了孩子的人際智能發展。

“贏在起跑線”,讓孩子的人生變灰,培養人際智能讓孩子變得精彩
  • 選擇決定權

每到週末,我們就會一家人去逛逛街,而通常我們會讓兩個孩子自己規劃行程,我們只是配合他們。

這時就需要他們發揮出人際智能中的四個要素了(組織、協商、分析、人際聯繫),因為通常他們會規劃出不同的行程,雙方爭執不下甚至出現爭吵。

我們只會在事前設定一個規矩:不規劃好我們就不出門了,然後靜待他們自行商量(乃至爭執),最終他們兩會做出讓雙方都滿意的行程。


育兒寄語: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極左或者極右都必然帶來與之相對應的缺陷,讓孩子不知幸福為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