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狗者VS吃狗肉者,誰會成為未來的大多數?

4月8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公布后,立刻在全网陷入舆论争议。

很多人反对禁食,建议将肉狗列入《目录》,因为如果不列入,意味着很多人会失去合法吃狗肉的权利。

然而,如果将肉狗列入《目录》,就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合法吃狗肉,这条产业链所涉及的问题和隐患,又会侵犯更多人因爱狗衍生的权利。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因为《目录》的范围是全国性而非地方性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考虑法律干涉,从趋势上来说,《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先说结论:不用全国禁食,食狗文化也会逐渐自然衰弱。长远来看,对于即不爱狗也不吃狗肉的中间人士,未来吃狗肉的人会越来越少,喜欢狗的人会越来越多。

因为有两个趋势不可阻挡,1是人类个体未来会越来越孤独,对动物作为精神陪伴者的需求会逐渐上升,而狗和猫这两种动物,由于和人类关系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历史,是需求最多的两个选项;2是人造肉会逐步取代畜牧业和养殖业,无关道德和文明,在未来这会成为一个成本问题。

我个人比较喜欢狗,也不会吃狗肉,但也反感那种阻止和干预别人正常吃肉狗的过激行为,在现阶段,一个理性的爱狗者应该对已经形成吃狗肉习惯且没有为了吃狗而偷盗毒杀狗狗行为的那些人予以尊重,互相避开即可。

只是很多人以“食用狗肉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更是某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吃狗肉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为由反对禁食狗肉,我非常不认同。

不能以历史传统、文化、经济效益为名来支持吃狗肉。

很多人觉得吃狗的传统历史悠久所以就应该保留下来。

这么论是站不住的。狗这个物种最早普遍性出现在人类群落里,不是以肉类和蛋白质的形态出现,而是以狩猎助手的形象出现的,最早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也就是我们驯化狗历史最悠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吃它。吃狗肉的文化历史最多只能追溯2000多年,现代玉林狗肉节这种规模化的文化能够形成,也是由于在古代平民缺乏大量可供选择的蛋白质来源,狗死后能提供的价值大于它们活着时能提供的价值,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在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狗这一物种活着时能为人类提供的实用价值或精神价值,将远远大于肉狗能提供的营养价值,不能和是否喜欢香菜类比。并且在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点上,也并非没有可替代性。

某个现象不是被冠以“文化”或"经济"的名义就必须延续下去,要辩证看待。因为文化也是在不断进化,经济也要看长远利益,不能因为过去有什么就必须保留什么,要判断是精华还是糟粕。

留长辫、裹小脚、象牙、貂皮、野味等现象,都在历史观念变革的潮流中逐渐被大多数摒弃,其中有的是文化,有的是经济。

食狗文化现在不是精华,也不是糟粕,它和历史更短的宠物文化一样,其实都只是人类生活的局部现象,但这两种文化的竞争从性质上来看必然会出现,不是简单的分类就能避免。通常爱狗者置身于吃狗的信息环境中时即使再理性也会多少感到不适,现在能被提到法律层面,说明这种竞争已经进入碾压阶段。未来,食狗文化必然会在人类对狗更广泛维度的需求下,缩回到有限的角落里。这种趋势不是少数人能改变的,无论多爱吃狗肉都需要正视。

在天眼查中搜"肉狗"会显示4万4千多家相关公司,搜"宠物"会显示10万家起步。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此外,根据《2019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犬猫类宠物养护消费规模高达2024亿元,其中宠物犬消费为1244亿元。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2019年全国养宠用户人数达到了9915万人,其中宠物犬5503万只,比2018年增长8.2%。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该数据表明,我国养宠人群仍处于快速增长扩大阶段。国内少子家庭、丁克家庭增多、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独身青年数量增长等,是我国养宠人数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一下,在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操作,分别以"狗粮"和"肉狗"这两个关键词搜索的结果页中,无论代表卖家的店铺量还是代表买家的购买付款量,两者所体现的爱狗者和爱狗肉者数量都不在一个量级。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爱狗者VS吃狗肉者,谁会成为未来的大多数?


不论道德,单从经济效益和规模上来说,相比吃狗倾向的肉狗行业,爱狗倾向所涉及的行业(宠物店,宠物医疗,宠物电商)、背后人群和消费力显然都更为庞大。


而且除了宠物犬之外,警犬、导盲犬、运动犬、助残犬等服务犬和农村里的看家犬,背后的主人大多也都以爱狗者为主。还有很多没有养狗但会接触宠物或宠物行业的隐形爱狗者(兽医、动物营养师等),以及更多没有养狗但见了狗会喜欢而不是见了吃狗肉会喜欢的城市年轻人。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狗肉他会不带心理负担的去吃狗肉,吃狗肉者基本都是显性存在,很少有明明想吃狗肉却始终不去吃狗肉的人这种隐性存在。但是如果一个人喜欢狗却可以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养狗,爱狗者在中间人群中是一个庞大的隐性存在。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朝鲜族的食狗文化和玉林狗肉节,虽然不建议推广,也不用立法禁止,可以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安全卫生、规范养殖的前提下保留那些狗肉食客的权利。

此外,爱狗人士可以将“禁食狗肉”的倾向,转移到对替代性解决方案的鼓励,比如上面提到的“人造肉”。

人类目前所有食肉文化的本质是“食尸文化”。对于吃肉,人类文明其实现在整体处于过渡阶段。

在《太空漫游3001》里,阿瑟·克拉克一眼千年,前瞻了人类社会的饮食习惯:不再食用尸体食物。我比较相信他的判断和预言。

生物科技进化到现在,已经出现可替代的人造肉食,对于食狗人士,未来可以有另外的选择。

没有证据表明,自然肉一定比人造肉更美味更营养,实际上尝过人造肉的人大多都分辨不出真假,未来人造肉将在各个方面都优于自然肉。自从人造肉面世以来,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而这一点是所有人类新科技在初始阶段的普遍问题。

如果说人造牛肉、人造猪肉可以解决畜牧业和养殖业面临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问题,那么人造狗肉就是一种能缓解爱狗者和爱狗肉者之间矛盾的方案。当未来人造肉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利大于弊时,我们没有理由再推崇“食用自然肉”这种饮食观。

人与动物的关系也需要不断进化,尤其是精神伴侣型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