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作者:八段錦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2019年5月17日,15歲的小蔣被同年級15名學生群毆,他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刀,刺傷了其中3名同學。

小蔣對紅星新聞記者說,他與對方沒有太大矛盾,但對方約10餘人主動打他,“我拿刀不是想傷害他們,就是想嚇唬他們,誰知道他們一上來就把我放倒、拳打腳踢。”

2020年7月6日,吉首市人民法院認定小蔣是對霸凌的“正當防衛”,無罪釋放,但檢方抗訴。

抗訴書中稱,“案發當時處於學校這一特殊環境內,小蔣並非孤立無助,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可以給家長反映,甚至可以坐在教室內對對方的無理要求置之不理。”

檢方認為小蔣在對方約架後不但沒有向老師、家長彙報和求助,還有預謀準備刀具,是“故意傷害”。

檢方的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慨。

有人說,找老師有用嗎?我也被欺負過,告老師了,但老師就說了一句,你不理他不就完了?

被欺負倒成了自己的錯。

根據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IS)發佈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遭受霸凌,受霸凌行為影響的孩子遍佈所有地區,無論地域和國家收入水平。

2003年底,浙江大學心理系教授鄭全全的課題《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顯示,有49.2%的學生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有87.3%的學生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而暴力行為已不僅是罵人、打架那麼簡單:某中學A宿舍的學生將B宿舍的某生強行扭來,吊打、菸頭燙、罰跪,整整折磨了一個晚上。

也許,我們大多數都曾經歷過霸凌,雖然程度有輕有重,而我們的孩子還將如此。

經歷過霸凌的人,都能理解那種無力的感受:很難主動求助,即便鼓足勇氣求助,也常常得不到想要的支持。

周圍的人好像又聾又啞,聽不到、也看不見你的痛苦,甚至還會指責你。

八段錦雖然不贊成小蔣拿刀和15個人肉搏,但卻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而且也認為這個“正當防衛”判得有價值,至少給那些霸凌者一點警示,隨便踐踏別人的尊嚴取樂,是要付出代價的。

今天八段錦想說說,被霸凌者自身有什麼問題嗎?霸凌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我們能為自己和孩子們做些什麼?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01 被霸凌,是因為性格問題嗎?

小蔣並不是第一次被霸凌。

因為“外地人”的身份,小蔣稱,“初一剛轉學過來的時候,也被別班的學生欺負過,我和老師反映了,但最終學校只是批評了他們,沒有怎麼處理。我就覺得找老師沒用。”

據小蔣的班主任講,那一次事件當時都處理好了,但可能會造成一定心理陰影。單親家庭長大的小蔣很多事情不願意和老師、家長講,更願意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

可即便不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沒有問題,也一樣可能遭受霸凌。

演員馬思純曾在節目中說,上了初中後有個女生特別討厭她,常拿她開玩笑,當眾讀她的信、嘲笑她胖,還在她的可樂裡放粉筆水、抹布水、拖把水,她不知情就喝了下去。

有段時間,她總是沒法收到朋友的信件,後來才知道,竟然都是被那個女生截走了。而她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那個女孩那麼恨自己。

的確,霸凌者是會傾向於針對某些類型的人,美國的一項調查中,學生報告被欺凌最常見的原因是長相(55%)、身材(37%)和種族背景(16%)。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基本都是不可改變或者至少短時間不可改變的因素?

也就是說,想要霸凌別人的人,會想盡方法找到讓你無法辯解的理由羞辱你。

就連貴為日本天皇之女的愛子,在高級私立小學就讀時也遭到過霸凌,而且不止一次。她被欺負到不敢再去上學,連續曠課。

可見,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不被霸凌;霸凌,是霸凌者自身的問題。

只要想欺負你,你窮也是錯、富也是錯;醜也是錯,美也是錯。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02 霸凌帶來的深遠影響

幼時被霸凌的傷害,可能會伴隨人一生。

馬思回憶起當年的經歷,還感到很惶恐,對自己始終沒有自信,甚至被抑鬱、焦慮困擾;

一向理性而溫暖的黃執中,在《奇葩說》節目中公開說,我討厭小孩,我這輩子都不會要小孩,因為他童年的經歷非常不愉快。

有同學趁他不在時,把飲料倒入飯菜中。到了中午,他高高興興地打開飯盒時,卻發現裡面是一團噁心的漿糊,他只好餓著肚子繼續上課。

雖然已經成年,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和美麗的女友,在外人眼裡是個有力量的人,但他一看到孩子,還是會勾起當年那些可怕的回憶。

而且,不僅受害者會被長時間影響,旁觀者也一樣痛苦。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日本紀錄片《日本初中生因校園欺凌自殺:朋友如何將受害者推向死亡邊緣》,採訪了被霸凌自殺者真矢生前的好朋友修治。

真矢臨死之前發了15封郵件和朋友告別,第一封就是給修治,而修治當時在卡拉OK唱歌,沒帶手機,等他發現時已經是6小時之後,再也聯繫不上真矢了。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修治反覆回憶當年發生的一切,他相信好朋友不止一次向他釋放了求救信號,而他其實也知道真矢被欺負,但是他從來沒有問過哪怕一句他的感受。

三年裡每個月的6號(真矢離開的日子),修治都會去拜訪真矢的父母;每年的忌日,修治還會帶真矢的朋友一起來,每次他總是笑得很大聲。

真矢的父母擔心他和真矢一樣,把所有的痛苦都藏在心裡,表面卻總是在笑。

修治在紀錄片中泣不成聲,他很自責,因為害怕自己也變成受害者,所以在好友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也正因為深深的後悔和自責,不希望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修治才同意拍攝紀錄片,他想告訴所有人,“不要忽視那些信號,接受那些求救信號吧!”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03 如何幫助受害者

制止霸凌最有效的,當然是法律和整個社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但我們都很清楚,霸凌是一種恆久的人性,想要徹底杜絕是很難的,總有法律和規則罩不到的黑暗角落。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

認清什麼是霸凌,及時伸出援手

社會學家對欺凌有4個定義:

·一種故意的行為

不存在偶發性的欺凌。

·一段時期內反覆發生的行為

·一種以不斷削弱另一個人的積極自我認識為目的的攻擊性

·總是在雙方力量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

這種力量的差異有可能是身體上的(強壯與弱小)、關係上的(受歡迎的與不那麼受歡迎的),情感上的或者心理上的。

·這種力量上的不平衡大多數情況下使受害者不太可能保護自己

霸凌的形式可能是各種各樣的。在一項對高中生的調查當中,發現最常見的是:嘲諷:66%、辱罵:66%、嘲笑:44%~49%、造謠:26‰~32、人身攻擊:24%~29。

不要輕易把一些行為定義為“開玩笑”,然後勸當事者不要放在心上,這隻會讓他們更加無助。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霸凌的定義不重要,瞭解清楚本人是不是已經受到消極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伸出你的援手。

根據調查,如果被欺凌者的同伴及時介入干預,57%的欺凌會在10秒鐘內終止。

如果感到害怕不敢公然反抗霸凌者,至少私下安慰當事者,讓他知道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他並不孤獨,也是有意義的。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而對被霸凌者來說,找到同盟軍和支持者非常重要

如果有人對你惡意攻擊,你也可以讓朋友們多發聲支持,或者從他們那裡聽取對你更客觀的評價,不要理會那些惡意的聲音。

父母要讓孩子相信你會站在他這一邊

真矢臨死前給朋友們發了15封郵件,卻沒有給父母發。

青少年不太願意和父母求助,寧願和朋友溝通,這不都是父母的錯,但是父母要特別小心平時潛移默化向孩子傳遞的信息。

如果小孩對你說被欺負了,千萬不要問,你為什麼不會保護自己呢?這是在指責受害者。

要讓孩子堅信,出現任何狀況,你們會毫無疑問站在他的一邊。

(詳見“14歲男孩跳樓:你那麼重視教育,為什麼孩子寧死都不向你求助? ”)

只要出現了涉及人身傷害的威脅,要馬上介入。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明白時候應該反抗,什麼時候應該保存體力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如果孩子被打了,她會鼓勵孩子打回去。她認為小孩子應該有種虎勁,不要把孩子培養成毫無社會經驗的乖乖女或者乖乖男。

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就教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

霸凌最可怕的並不是肉體傷害,而是通過一次一次的攻擊和凌辱,削弱被霸凌者的自我認識,徹底被控制。沒有反抗能力的小孩,比較容易被當做目標。

但是在實力懸殊的時候,李玫瑾教授也建議不要做無畏的反抗以免激怒對方,該順從的時候也要順從,然後伺機逃跑。

所有人都要明白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培養韌性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痛苦是生活不可避免的部分,父母可以多分享孩子喜歡的影視作品或者現實中人物的經歷,幫助孩子明白如何通過痛苦磨鍊意志,也可以分享自己克服困難培養韌性的親身經歷;

說說自己最丟臉的事,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

參加能增強毅力和吃苦精神的活動,也可以增強抵抗欺凌的力量,比如徒步、長跑等等。

不斷超越自我認知的極限,心理就會變得更強大。

求助專業諮詢

當你覺得自己無法處理的時候,不要羞於求助專業的諮詢師。

朋友最近接的青少年個案,其中有不少是關於霸凌的,不太嚴重的只要兩、三次就能達到效果。

這是家庭以外另一個很好的支持。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寫在最後

如果你是被霸凌者,不要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你的存在比你想象得更重要。只要大膽發出求救的聲音,總會有一個人願意伸出援手;

如果你身邊有被霸凌者,請不要吝惜你的善意,哪怕只是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人和人之間的善意,是能改變世界的鑰匙。


· End ·


圖片來自紀錄片《日本初中生因校園欺凌自殺:朋友如何將受害者推向死亡邊緣》、電影《少年的你》 等


更多精彩:

以家人之名:開學了,父母都知道怎麼才能讓孩子生不如死嗎?

14歲男孩跳樓:你那麼重視教育,為什麼孩子寧死都不向你求助?

劉歡後悔對女兒“快樂教育”?科學放手,是分階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