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奇|严武这个人

严武是唐朝人,大诗人杜甫的好友。但是,据说他因小事反目,下令捕杀杜甫,要不是杜甫侥幸逃脱,那这个严武在历史上会以杀害杜甫的凶手而广为人知了。


在《金圣叹批唐才子诗》一书中,严武的一首《巴岭答杜二见忆》赫然在列,而题中“杜二”即为杜甫。

严武不是诗人,名副其实是一武将。

他戎马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并两度出任剑南节度使,镇守四川。这期间,他曾大败吐蕃七万余众,攻拔当狗城,收取盐当城,因功进封检校吏部尚书,赐爵郑国公。四十岁时暴病而亡,还带出一段离奇故事。

按说,这样一个人,应该获得史书的大赞特赞,但是历史对他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一、出身名门,少小一杀成名

严武系出名门,他老爹是唐朝名相严挺之。

8岁那年,因为父亲严挺之喜欢一个叫“英”的小妾,冷落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严武的生母。严武听了母亲的哭诉,趁着小妾睡觉,就拿一个大铁锤,直接把人脑袋砸碎了。

仆人们就赶紧跟严挺之禀报说:“郎戏杀英!”那意思就是,不得了了,少爷在玩耍中不小心误杀了英娘。但是,严武根本不领情,一个8岁的小孩,在父亲面前昂然作答:“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儿故杀之,非戏也。”指责了老爹一顿,告诉他,我就是故意杀的,你看着办吧。

他老爸居然很是赞赏,夸他说:“真严挺之子!"

严挺之是谁呢?史书上说“少年好学,气质高雅清秀,举进士并擢制科。”后来被张九龄提拔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又被李林甫所排挤,贬洛州刺史。李林甫是史上著名的口蜜腹剑的小人,排挤暗算严挺之还有一段著名的公案。天宝元年,玄宗曾经对李林甫:"严挺之何在?此人亦堪进用。"想重新启用当时被贬为降州刺史的严挺之。李林甫退朝后,立刻就召见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告诉他说:“皇上十分器重你哥哥,为何不乘此机会,上奏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师治病。”严挺之就听从了李林甫的话。李林甫又拿着严挺之的奏言对玄宗说:“严挺之衰老中风,应该授以散官,便于治病养身。”玄宗听后,感叹不已,也就任命严挺之当了一个闲散的詹事之职,一直到抑郁而终。

这么看来,严武和他父亲的做人风格真是迥异。

二、武功卓越,一生两次入蜀

严武读书不甚了了,但是酷爱习武,二十岁便以荫调补太原府参军事。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

严武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他是唐朝的武夫,所以,他能写诗,全唐诗中还录存了六首他的诗。

《军城早秋》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大致意思是,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三、和杜甫交情甚厚,却几乎杀了杜甫

(敲黑板,重点来了)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两人的父亲就同朝为官,杜甫比严武大14岁,但是两个人也交往过厚,有严武写的思念杜甫的诗为证。

巴岭答杜二见忆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诗的大意是,你那里巴山落月,我这里也向西而卧,梦亦千里,思念也是千里。想当年,我爱喝酒你能写诗,何等快意。现如今,我在江头、篱边,哪里有你呢?一次次备好鞍鞯盼你能来,林中猿啼空中雁鸣什么声音都以为是你来了,可结果却都不是,心里无限伤悲。

金圣叹批曰:看先生此诗,始悟工部昔日相依,直是二人才力、学力自应投分至深,岂为草草交游之云而已哉!

果真如此。

严武对于杜甫一向非常欣赏,非常情深意切。杜甫也称赞过严武“诗清立意新”。

就在杜甫因言获罪,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生活困窘异常之时,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坐镇成都,便将杜甫收入幕下,并上奏朝廷,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后人称他“杜工部”,即缘于此。

严武厚待杜甫,长期接济杜甫一家,帮助他修缮草堂,甚至以堂堂剑南节度使、蜀中最高长官的身份,亲自带着酒食去杜甫家里做客。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严武豪爽的同时,脾气也很恐怖。在川中更是天高皇帝远,穷奢极侈,赋敛无度,将好端端一个天府之国折腾得“闾里为空”。作为一个土皇帝,他又专横跋扈,恣行无忌。谁如果一句话使他高兴了,就可以立即获得上百万的赏赐;倘若不小心惹怒了他,弄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据《新唐书》记载,同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甫的忘年好友李白就在他的名诗《蜀道难》中借诗句表达了为杜甫的生命安全担忧的心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据《新唐书》所云,李白一是指斥严武,二是劝喻杜甫早日离开蜀中这块是非之地。

杜甫作为文人,定有与严武脾气秉性不投之处。这在《新唐书.严武传》里记得明白: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武父名)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捕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严武将杜甫邀请至自己的官署中款待时,杜甫喝得醉醺醺的,竟然登上严武之床,两眼直瞪瞪地盯着严武说:“想不到严挺之竟然有这样一个儿子!”严武表面上虽不露声色,内心却恨恨地记下了一笔账。还有野史如《唐语林》则说,严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耶?’合坐皆笑以弥缝之。”气的直呼杜甫爷爷的名字,杜审言的孙子,你竟然敢捋虎须么?大家赶紧笑着打岔。

严武终于要杀掉杜甫和章彝,已经命令将吏们都集合于辕门了。不巧,就在严武将要威严地出至中堂传令时,头上戴的官帽却一连三次被挂在帘钩上。趁着这么一个宝贵的时机,有侍从禀告了严武的母亲裴氏,裴氏赶忙跑着报信才救下了杜甫。唯独章彝晦气,无人相救,不幸遇难。

四、离奇暴亡,带出早年又一起虐杀事件。

严武第二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也就是在捕杀杜甫未果不久,永泰元年(765年),因暴病逝于成都,年四十。

《太平广记》中记载,严武少年时诱奸了邻家一个女孩,并将其带上船远走。这个女孩的父亲是军官,发现此事后告到官府,一时官兵捕盗,四处寻查。严武是重点嫌疑对象,当官兵围住严武的船时,严武心黑手辣,眼见就要露馅,就用琵琶弦将女孩勒死,将尸体丢在水流湍急的江水中。

严武性子刚烈,特别不信巫师佛道之类,如果有人跟他说,一定重责。忽然有一天响午,一个道士来到他的官衙,自称是从峨眉山来,想拜见严武。看门的开始不敢通传,道士就怒呵他们,只好禀报。严武也觉得很奇怪,就放他进来。

道士来到阶前,忽然又开始向空中怒呵,好像在和人争论,半天才停止。然后告诉严武:"你大祸临头了,好好想想,有没有背信弃义杀害过什么人呐? "严武沉吟半天也坚决不承认。

道士说:刚刚我进来之前,那个冤死的已经找我控诉了。开始我以为是什么山精木魅,为妖作祟,就严厉的呵斥她,命令她赶紧走。可她说:"我是按照上天的命令而来,我是被他所冤杀的,已请得命令了。"严武问:"她长啥样?"道士说:"是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脖子上有一条东西,好像乐器的弦。"武猛然警醒,给道士磕头说:"天师真是圣人啊!就是她,我该怎么办呢?"道士说:"她想见你一面。"

于是扫洒,焚香,遣走众人,留一小僮伺候,严武坐在堂内帘子后面。道士坐在堂外,含水喷向空中,又以柳枝洒地。好久,有人叹息,一名女子披散着头发,脖子上带着一条琵琶弦,来到堂门口,把头发向后拢,拜向严武。

严武一见,又惊又愧。女子说:"你也太狠心了!我和你私奔出来,你怕获罪就把我扔在哪也行啊,怎么能这么狠心就杀了我?严武连连认罪并求饶,道士也帮忙恳请。

女子说:"不行!我已经上诉到天庭,今天不行了,你的死期就在明晚。"说完,就向外走着消失了。道士也告辞,严武于是抓紧处理身后的家事,第二天黄昏就死了。

冤魂索命未必是真。但严武四十来岁就暴卒,却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