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误解中孤独前行的德国葡萄酒

周昊洋博士 恳谈葡萄酒

盛夏将至,烈日炎炎,吃点海鲜,干白配餐,那感觉可真就是一个字,清爽啊清爽。

但此时此景,需要最为相宜的德国白葡萄酒依随相伴,却少有人知。

咱们都知道德国的啤酒和汽车,机枪和坦克,却不咋了解在品酒师圈子里盛名久负的德国葡萄酒。

为啥呢,窃以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德国酒商的市场营销意识一般,仅国内市场就小富即安,每年仅有少量葡萄酒出口海外。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着,少有人喝,怎么知道你好。

第二、很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对德国葡萄酒有误解。比如很多人觉得德国葡萄酒价格偏贵,觉得自己没钱买,所以也就不能喝。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在德国其只有5%的葡萄酒属于日常餐酒,其葡萄酒消费一般是中高端为主,

大众消费一般就是喝啤酒。而在法国,其葡萄酒50%都属于日常餐酒,这样价格便宜就是自然的。BBA为啥就比那啥那啥贵,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德国每年葡萄酒的产量不及法国的五分之一,就是因为德国葡萄酒产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大的酒业集团,很多小酒庄一直坚守手工生产的传统,其葡萄酒产品多直供酒吧消费,较少进入超市销售,量上不去,传播度自然受限。

第四、中国内地混乱的葡萄酒市场现状也对进口葡萄酒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恶性的价格竞争和山寨葡萄酒,使德国小酒庄的葡萄酒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很差。就以德国人的国酒“德国冰酒”为例,国内对德国冰酒的山寨模仿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德国,酒标印上“冰酒”字样,必须严格依照德国相关葡萄酒法律。因为冰酒不仅成本高,也确实难酿。在2011年,德国很多葡萄产区欠收,采摘期一直在下雨,气温过暖,大约在5摄氏度,所以就没有条件酿造这个年份的冰酒。

而在中国则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所谓的“冰酒”。对此,认真严谨的德国人摇头摊手气愤不已。

第五、语言和葡萄品种也是德国葡萄酒容易被误解的原因。可能有一些中国消费者知道,德国雷司令有特别的香味,生长周期长,矿物质、酸度和甜度平衡得很好。但黑比诺(Pinot Noir)葡萄品种在德国的名字是“Spätburgunder”,就知者寥寥了。其实德国人用黑比诺酿造的干红,是酒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可饮可藏。

酒香也怕巷子深,姑娘再靓,但说了很难懂的方言,也往往是躲在深闺少人问,无人识。

德国恳谈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任重道远啊。下一把一定建议莱法州和黑森州这两个州的州长给你们发奖牌。

你们就是德国葡萄酒的宣言书!

你们就是德国葡萄酒的宣传队!

你们就是德国葡萄酒的播种机!

恳谈理念:淡泊敬诚 自然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