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膳食里下毒谋杀皇帝?溥仪:别傻了!这些年我就没吃口热乎的!

撰稿:心心心心怡

在我国古时候,说起地位最高的人那肯定得是皇帝。那是一个人人都想当皇帝的时代,很多人以为,当了皇帝才能得到这世上最好的东西。

可是皇位只有一个,皇帝只能一个人当,为了做皇帝,战火燃起了一重又一重,鲜血洒过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就算是得到了帝位,你以为这就安全了吗?

大错特错,皇帝们还要随时提防遭人暗算,有的时候甚至明防暗防都防不胜防。

不过,历史上遭到暗算而死的皇帝其实并不多,被毒杀的更是极少,那么,处心积虑在皇帝的饮食中下毒有多难?古代皇帝又是如何防范在饭菜里下毒的呢?

饭菜加工实名制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被食物下毒而死的皇帝不乏其人,比如汉惠帝司马衷就是因为食物中毒而死。而在皇帝食物中下毒,最容易得手的莫过于那些御厨了。

在清代,有专门为皇帝和后宫准备饮食的机构,叫御膳房。由于皇帝饮食既求精致,又复杂多样,所以在御膳房中工作的人员众多,这在无形之中留下了飲食安全隐患,就加大了食物被下毒的危险性。

因此,防范皇帝饭菜被下毒的首要办法就是皇帝饭菜加工实行实名制。

一般到了饭点皇帝们在进食的时候,每样菜旁边都要写上菜名,更重要的是要写好这个菜是谁做的,万一出现问题也好追究责任。

试想一下,上百道菜肯定不能是几个人做出来的,能接触到皇帝的食物的人不是一般的多,自然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菜名和掌勺的大厨都要在旁边标明,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查到相应责任人。有了这项措施,对这些御厨们来说主要起到了一种威慑作用。

饭菜备案待查制

做出的每一道御膳,御膳房都要留下样菜,以备查验之用,所以皇帝用膳基本上是要准备两套相同的菜肴。

饭菜验毒制

直白说就是用餐具来验毒。皇帝使用的餐具自然讲究,以金银器和象牙筷子为主,其中银器要占很大的比重,这不仅仅是为了突显高贵和排场,还因为银器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

银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验毒器皿,如果所盛的食物有毒,银器就会马上变黑,这是已经经过科学证明了的,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当时的常用毒药是含有硫化物的砒霜,而银器遇到硫化物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对于瓷器的餐具,也会在旁边挂上一个小银牌,通常是由太监在皇帝面前将银器放进菜里进行实地检验,检验正常后皇帝方才动筷子。

代尝制

其实就是太监品尝环节。经过上面的检验工序之后,皇帝一般不会马上食用,他们还会采取“赏膳”“尝膳”等方法,将食物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太监先品尝一下,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用膳。

当然了,一般都是太监来试吃,虽然是赏给他吃的,但是众人心里都有数,这是替皇帝试毒呢,不过这样做也确实有道理,历史上因中毒死的皇帝也不是没有。

可能有人觉得皇帝残忍,用别人的性命来验毒,其实这很正常。当时的科技不够发达,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讲过,不仅仅是清朝这样,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样做的,有些朝庭重臣也会这样做,来确保自己的安危。

不暴露饮食喜好

皇帝防范被下毒的招式很多,比如清代皇帝不暴露喜食的菜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吃菜不许过三匙”。比如: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七八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120道大菜的老规矩。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皇家吃饭的场景做了细致的描述。书中写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

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外面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声音回声消失,一个犹如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

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八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直奔养心殿而来……

尽管好吃的山珍海味五花八门,皇帝也有自己的爱好饭菜,可是,因为有诸如‘吃菜不許过三匙’的祖宗家规,因此,皇帝每次吃菜每样菜最多不得超过3口。

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防范被人下毒谋害。因为,再合胃口的饭菜,皇帝也只能吃上三口,这样就不会被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不给那些想要下毒的人制造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