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儒家的那些事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儒家經典之一;被國人譽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不過《易經》最初並沒有這麼受重視,是孔子這位伯樂發現《易經》這匹千里馬相當了得,決定為他瘋狂打call,孔子對《易經》偏愛到了什麼程度呢!有兩件事說明一切。第一,《史記》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這說明孔子對《易經》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反覆的學習,以至於系書簡的繩子斷了三次,還留下了一個成語“韋編三絕”。第二,眾所周知,孔子是一個述而不作的人,儘管其精通詩書禮樂,但他只是講述,例如《論語》就是經他講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作品。但是在《易經》方面,他則為《易經》做了《易傳》,將自己的思想做了盡情的發揮,寫在這部唯一親手書寫的作品裡。所以後人評價“《易經》名傳天下,功在孔子”。


易經與儒家的那些事

當然儒家學《易經》並不是為了算卦,而是從中獲取哲學思想和社會科學。只是儒家業餘時間偶爾也會預測一下的,比如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他自己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讀《易經》,然後就知道命運是怎麼回事了。有弟子問孔子說“夫子也信卜?”,孔子說“吾十佔而七八當”。意思就是按孔子自己的說法每佔十次有七八次是應驗的。即使讀《易經》到了這樣的水平,孔子還是謙虛的說:“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意思就是“假如再給我幾年時間,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雖然孔子喜歡《易經》,但把《易經》列為群經之首卻是兩漢時期的事了。漢武帝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的儒家大部分人喜歡讀的是《春秋》這部史書,喜歡用《春秋》這部史書治國;例如董仲舒研究的就是《春秋》。但是太史公司馬遷慧眼識珠,在《史記》評價《易經》有大智慧,可“究天人之際”。後來漢宣帝的宰相丙吉提出《易經》是聖王致太平之書,再次將《易經》地位拔高,丙吉可是西漢名臣,“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到了東漢時期,班固在編寫《漢書·藝文志》正式將《易經》列為群經之首,並得到各方認可。

兩宋時期,隨著儒家理學的興起,《易經》此時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理學鼻祖周敦頤就根據《易經》創出了太極圖,闡述了陰陽之道;並將其所學傳給“二程”兄弟;二程兄弟後來創出了一個“伊川易學”學派,這個“伊川學派”影響了中國文化界上千年。再後來“二程”的門徒,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得傳“二程之學”;其著作《周易本義》對易學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詮釋,將易學推向一個高峰;對當時的易學和哲學影響非常大。當時各家各派都在吸收《易經》裡的知識,最典型的是中醫,用《易經》去推演《傷寒論》,例如用《易經》第12卦“否”去闡述“心下痞”這個病症,用“山水蒙”卦解讀桂枝法。清代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頭一部就是《易經》。

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就是這個文化的核心與源頭。它廣大悉備,包含萬物,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得天獨厚的精神財富和經典的智慧。


搜索WX關注“易道小哥",更多福利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