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回想,2016年曾一度收購了1.25億噸玉米臨儲,2017年拍出6000萬噸。人們還沒有明白過來,2018年則市場價格高企,倒迫政府提前一個月拍賣,而之後短短7周就賣了近4000萬噸的現實,讓市場大跌眼鏡。不僅如此,拍賣成交價格還在漲!

什麼樣的速度!什麼樣的轉變!接二連三的視覺的、思想的巨大沖擊,不停地在考驗著人們的承受力!

巨大的落差和轉變讓人的心臟、血壓到了報表的程度,這一切都促使了人們思想從心底深處的轉變,用句文辭就是“觸及靈魂”的轉變。

聚焦拍賣,迴歸今天討論的主題

過去七週的拍賣成交情況。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注:本群群友孫發亮提供。

上面幾幅圖可以粗略分析,得出:

第一,成交均價是在上升的。

第二,成交數量是在下降的。

第三,黑龍江和吉林是拍賣的主力。

綜合來看,拍賣成交數量這麼大,成交價格不跌反正,有些匪夷所思。

或許是平均數概念會掩蓋問題的真相,需要更深刻地進一步分析。

拍賣價格,是不是真的不跌反漲?

黑龍江和吉林省的拍賣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

首先,黑龍江的拍賣數據。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顯然,可以看出:

第一,每週兩次拍賣。第一天量小,第二天量大;第一次拍賣價格低,第二次拍賣價格高。

第二,量大的成交均價高於量小的。

第三,整體價格抬升的。

可以初步判斷,黑龍江拍賣價格是上升的,且創出了新高。

其次,看吉林拍賣情況。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顯然,吉林玉米拍賣價格也在逐步回升。

綜合看來,近幾周以來,價格確實是在上升中。

成交數量,是否真的在下降?

僅從數據上看,確實是下降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做進一步分析。

首先,不同省區的拍賣數量佔比構成情況。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可以明顯看到,黑龍江一省佔比穩定在50%以上,甚至60%以上。無論是拍賣數量的絕對值,還是相對佔比情況,黑龍江均是在增長的。

其次,看一下黑龍江和其他區域的成交率情況。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似乎看出些問題。其他地區的成交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已經是很高了。而黑龍江成交比率一直在下降過程中。

再次,吉林省是其他區域中成交量最大的。

我們看一下吉林省成交率情況。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顯然,吉林省成交比率一直非常高。

綜合上面幾張圖可以看出,

第一,黑龍江投放數量和佔比在逐步增加。

第二,其他地區成交率穩定在80%以上,成交率依舊較高。

第三,黑龍江成交率持續下降。

第四,作為東北風向標的吉林省,其成交率100%能夠說明市場需求之強勁。

問題來了,黑龍江數量和佔比較大,且不斷提升,這是市場成交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量價齊升,市場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擔憂。

似乎市場嗅到了一絲味道,有一點像去年一樣的味道,人們開始出現惶惶之感。

曾記否 ,去年這個時候,正是在拍賣一路高歌猛進之時,八月份拍賣市場卻來了一個猛剎車,一腳踩到底的那種。臨儲玉米曾一度幾乎停止拍賣,導致八月份一個月僅拍出了兩百多萬噸,之後的市場可以想象得到,出現了報復性上漲和極度的恐慌。

按照常理,今年政府肯定會避免重蹈去年的覆轍,絕對不會再人為減少供給。然而,從當期的拍賣高成交率高溢價看,似乎顯示了人們的擔憂。

擔憂什麼?歷史可以給我們的

看看下邊的下面幾張圖片,你會有什麼感覺?

第一張是河南暴雨預報,正式小麥大規模收割前期。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下一張是暴雨過後的場景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下一張是中央臺報道的東北乾旱。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這是某群友轉發的松花江乾旱的江底。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久旱逢甘霖,是好事,但是送錯了地方就不是好事。我不經意間想起了及時雨宋江,如果雨下在江裡,在及時那又有什麼用呢?

嶽國君當年給我們講故事,最悲催的事情是“女朋友明天要結婚,新郎不是我”。

這個拍賣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吉林缺糧,企業從吉林當地拍賣和從黑龍江拍賣,成本是不一樣的。

告別一四,一五年玉米接棒成為拍賣主力。

市場永遠是對的。

從國家臨儲的剩餘量結構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顯然,有兩個問題:

第一,14年玉米僅剩2000多萬噸,多在偏遠地區。

數據顯示,四分之三的玉米集中在黑龍江,其他地區僅有400多萬噸。不僅如此,內蒙古的玉米還有一部分存放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那比黑龍江還要偏遠。

第二,糧源定價權表面上將從14年糧向15年糧轉移。

理論上是這樣的,因為14年的糧越來越少了,且沒有了意義。吉林省15年糧源有4000多萬噸,理應成為價格的壓艙石。而事實上是這樣嗎?

顯然,至少目前吉林還不是。

體量不夠,價格超過了結構性上漲的範圍

理論上吉林15年糧源能夠成為市場定價的基石,而現在投放的體量還不夠,暫時還勝任不了。

請看24日拍賣情況。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幾乎所有地區、每個年份,拍賣都有溢價。尤其是吉林15年拍賣成交價格達到1522,高出了二等1490的拍賣底價。

這說明了什麼?人們在搶購。為什麼會搶購,為什麼會有溢價呢?

定價切換,新的定價模型的轉換

現在,回過頭再來看拍賣數量分配問題。

種糧大戶和貿易商看過來:從臨儲玉米拍賣數據看未來價格能否上漲

其他地方的拍賣絕對數量是在下降的,這似乎人們是有所擔心的。

猜想,或許存在一種可能,就是其他地區的一些企業因庫存不足而被逼倉了。

若如此。手裡沒有糧,要想買糧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當地拍買,一個是去黑龍江買。而當地糧的投放量又有限,僧多粥少;而黑龍江是僧少粥多。

所以,當地拍賣糧的定價,或者是參照系就變成了“黑龍江拍賣價格+合理物流費用”,而不是該省區的拍賣底價。

抽水理論,理解市場基差定價的法寶

2008年,我們提出玉米市場“八面分析法”的同時,還提出了另外一個重要理論——抽水機理論。這裡不再贅述,我們用一個例子來闡述當前的定價原理。

這裡,假設我們是遼寧或吉林的用糧企業,或者是南方的飼料採購企業。

首先,採購人員會想到的是到企業或到港口的成本看哪個低?

其次,黑龍江拍賣到企業或港口則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了拍賣定價的參照標準。也就是說,吉林或遼寧或港口企業的物流價差和品質價差,成為其當地或拍賣出價的標準。

最後,這種定價確定了其他地區拍賣價格的頂部。也就是說,要再高了,就去黑龍江買。

所以,這也是我們能夠看到黑龍江在每次中也還有不錯的成交量的原因。

到這裡,似乎可以解釋市場持續放量和價格上漲的原因了。然而,真正原因可能並不是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