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歡迎讀者邊聽這首歌,邊看本文。

公元234年8月,第五次北伐曹魏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不久,蜀軍遵從諸葛亮遺命陸續撤回漢中。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壯志未酬身先死的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軍內部在撤軍途中已分裂成兩部且互相攻訐,這簡直是在給曹魏的司馬懿大軍以各個擊破的良機!

原來,蜀漢徵西將軍魏延與丞相府長史楊儀長期關係不和,兩人在諸葛亮生前還能面和心不和地勉強合作,但諸葛亮一死,針對是否撤兵這一關鍵問題,兩人長期積存的矛盾瞬間爆發,楊儀遵從諸葛亮遺命統率除魏延所部的全部蜀軍陸續撤往漢中,魏延得知己軍被楊儀很不厚道地甩了之後,也惱羞成怒地向漢中撤退。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心胸狹隘、公報私仇的楊儀

不過好在,當司馬懿大軍得知蜀軍撤退而盲目追擊時,楊儀所部的姜維軍搬出諸葛亮遺像並大聲恫嚇,此舉出其不意地嚇退了魏軍。

至此,蜀軍全軍貌似脫離了險境。然而,諸葛亮的這一遺計雖然確保蜀軍撤軍時無後顧之憂,但是,本來就因將士眾多而行軍略顯緩慢的楊儀全軍,便更加滯後於機動靈活的魏延軍了。

魏延利用己軍的先發優勢,不斷燒燬經過的各段棧道,此舉確實起到了遲滯後來之楊儀軍撤回漢中的進程,楊儀軍只得選擇其他艱難險阻之路冒險撤回漢中。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勇猛善戰、矜持高傲的魏延

回軍途中,楊儀和魏延都向成都飛馬傳信,向皇帝聲稱對方為叛逆,自己是忠臣,皇帝看到他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之間難以決斷,便詢問重臣蔣琬與董允,群臣雖然亦不甚明瞭前線軍情,但都對魏延有所忌憚,對楊儀有所迴護。

這時,費禕針對楊儀與魏延內鬥細節的陳情奏報及時送到,君臣查閱過費禕的文書後仔細商討,終於得出結論:雖說魏延、楊儀兩人都沒有造反,但應該偏袒楊儀、捨棄魏延。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居中調和並承擔大任的費禕

於是,劉禪下達詔令討伐魏延。

9月初,魏延率先行軍至漢中門戶南谷口,之後他部署軍隊佔據險要地形嚴陣以待楊儀的班師大軍。楊儀派遣王平對陣魏延,面對魏延軍的堵截,懂得隨機應變的王平怒斥魏延在丞相屍骨未寒之際就起內訌、興內爭的卑劣行徑,並用“爾等皆蜀中子弟,父母妻兒皆翹首以盼你們歸來,真要跟從魏延行亂事獲大罪殊為不智”來對魏延軍勸降,一時間,魏延軍聞言便不戰而降者十之八九。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隨機應變、不戰屈人的王平

魏延見狀,便立刻帶著少數親兵及兒子們向漢中南逃,途中,楊儀派遣的馬岱軍截住了魏延殘軍並將魏延及其全家斬殺。至此,諸葛亮死後官場資歷最深厚、戰場威望最高的魏延,就這麼不值地屈死在不光彩的內鬥中。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斬殺魏延的馬岱

魏延,字文長,是從劉備部曲中提拔為牙門將軍,繼而被委以漢中太守重任的劉備之親信愛將,所以劉備死後,他對劉禪和蜀漢的感情應該是感激和效忠,而非痛恨和反抗,那麼,為什麼魏延最終會這麼不光彩地被殺呢?

本人認為,魏延之死,不僅僅是由楊儀與魏延的私仇所致,更為根本者,是諸葛亮的臨終前授命及蔣琬為首之蜀漢群臣的一致偏袒,最終導致魏延無可挽回的死亡。

1 諸葛亮想除掉魏延

本人認為,諸葛亮的小心謹慎在他生前既能保護魏延,也預示著他死後會間接害死魏延,為什麼呢?

對於諸葛亮來說,自身活著時重用魏延,保護魏延,是因為蜀漢人才難得,魏延忠心於劉備欲報之於劉禪,所以他打仗勇猛戰功卓著;而對於自身死後除掉魏延,諸葛亮有兩種動機:其一,軍事方面的謹慎護軍動機;其二,政治方面的防範護國動機。

首先,我們談談軍事方面的謹慎護軍動機

眾所周知,關羽伐魏失敗丟失荊州和劉備伐吳失敗損失大量精銳部隊之後,蜀漢便成為三國中版圖最小、人口最少、兵源最稀缺的國家,所以鑑於這一基本國情,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極為謹慎,唯恐行險用兵失敗後會如關羽、劉備那樣損失大量士兵。

然而,用兵激進活躍的魏延,卻極為喜歡不顧本國國情地冒險用兵,所以每次北伐,魏延都要向諸葛亮推薦他那極為冒險的子午谷偷襲曹魏戰略。

著名軍事專家唐太宗李世民曾這樣評價他的將領李勣和薛萬徹:李勣打仗謹慎小心,所以不會大勝,亦不會大敗;而薛萬徹呢,他打仗勇猛激進,所以要麼大勝,要麼大敗。

所以對比諸葛亮和魏延,我們亦可以得出,諸葛亮用兵謹慎小心,所以他不會大勝,亦不會大敗;而魏延呢,他打仗喜歡冒險激進,所以要麼會大勝,要麼會大敗。

毋庸置疑,魏延的兵行子午谷偷襲長安戰略,是一個看似聰明奇絕戰果誘人、實則驚險萬分難以實現的失敗戰略。

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不採用,這在諸葛亮生前,他的用兵小心謹慎確實能夠保護魏延,防止他帶兵行險而喪命,防止他被楊儀暗算而遇害,不過與此同時,這也埋下了諸葛亮死後,為避免魏延主持軍政冒險用兵敗軍禍國,而刻意令楊儀統轄乃至誅殺魏延的悲劇性伏筆。

因為留下魏延,那麼以他的資歷和戰功,接替諸葛亮去掌控蜀漢軍隊,是極有可能的。到時蜀漢軍隊在他的帶領下伐魏,便極有可能在戰爭中要麼大勝,要麼大敗。大勝了,蜀漢未必能完全佔領關中和隴右,然若大敗了,蜀漢便立刻會有滅國之危。

所以殺掉魏延,是損失一將的小痛;留下魏延讓他主持軍隊大敗亡國,卻是可能損軍敗國的大痛,因此,諸葛亮為了防止大痛,遂只能忍受小痛地除掉魏延,防止他掌控軍隊後行險用兵。

其次,對於諸葛亮想除掉魏延,我們談談他政治方面的防範護國動機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太阿倒持、君易不君、臣易不臣的時代,從公元189年的董卓入洛陽挾持小皇帝禍國殃民,到公元196年的曹操迎獻帝到許昌作威作福欺凌皇帝,再到公元254年的司馬師廢掉魏帝曹芳換上曹髦,繼而到公元258年的孫綝廢掉吳帝孫亮換上孫休,最後到公元260年的司馬昭殺掉魏帝曹髦換上曹奐,我們均可以看出,掌握軍權的武將,是很容易走上挾持皇帝為非作歹的飛揚跋扈之路的

所以諸葛亮死後,長期被諸葛亮統轄壓制、總是被楊儀嘲諷鄙視的魏延,在官場中資歷深厚、在軍界威望頗高的魏延,一旦無人牽制地爆發出鬥志和仇恨,便極有可能在繼掌軍權後殺光楊儀全家,期間若有人替楊儀鳴不平,魏延便極有可能掀起朝堂上的腥風血雨敗壞蜀國的廟堂風氣,之後,軍權在握殺伐決斷的魏延,要麼會成為作威作福欺凌劉禪的第二曹操,要麼會成為挾持劉禪禍國殃民的第二董卓,要麼會成為廢立皇帝的跋扈權臣。

總之,沒有劉備賞識提拔、沒有諸葛亮統轄壓制、沒有楊儀牽制的魏延,極易因軍權在握導致其野心膨脹,繼而成為飛揚跋扈欺凌皇帝的禍國權臣。

因此,為了保證劉備託付的蜀漢仍舊國泰民安,諸葛亮自然想在自己死後設法除掉魏延。

所以,諸葛亮臨死前,只是找楊儀、姜維、費禕等親信商討撤軍事宜,而對魏延嚴加防範,這體現出諸葛亮想在自身死後除掉魏延,此其一也;

2 蔣琬為首的蜀漢群臣想除掉魏延

接著,本人來分析下,為什麼蔣琬為首的蜀漢群臣不得不偏袒楊儀、打擊魏延呢?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有成為董卓禍國之可能,而楊儀則無王允亂國之隱患。

俗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魏延於劉備在位時就已是漢中太守、鎮遠將軍,其人資歷深厚矜持高傲,在漢中軍隊裡又頗有威望,所以蜀漢君臣如果偏袒魏延、打擊楊儀,那麼魏延便極有可能兵權在握且如董卓那樣要麼率軍北伐用險敗軍、要麼率軍入朝禍國殃民,所以蜀漢君臣為軍隊安全計,為國家安寧計,遂只能偏袒楊儀,打擊魏延;

而楊儀呢,他於劉備在位時是尚書,是中央的文官,其資歷不如魏延深厚,在軍中也沒有什麼威望,所以蜀漢君臣如果偏袒楊儀、打擊魏延,那麼楊儀就可如史實般意氣風發地將蜀漢大軍安然帶回漢中。至於帶回漢中後,資歷不深、威望不著、戕害同僚的楊儀,自然便如同秋後的螞蚱般任由蜀漢君臣升降黜陟,而無法如王允那樣管理朝政的楊儀,即使心懷不滿,也只是過過嘴癮發發牢騷,被人告發後任由蜀漢君臣宰割直至自殺身亡,其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掀起什麼大浪。

這樣一分析、一對比,魏延有成為第二董卓之可能,楊儀則沒有成為第二王允之隱患,所以蜀漢君臣自然會選擇偏袒沒有威脅的楊儀而打擊富有威脅的魏延;

其二,魏延統率的軍隊少,楊儀統率的軍隊多,為安撫楊儀、繼而使其將蜀漢軍隊安然帶回,蔣琬為首的群臣不得不這樣做。

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蔣琬為首的群臣在對待魏延、楊儀互相誹謗的事情上,就很注意使用這一原則明智決策。

首先,從費禕的軍情文書中,蔣琬為首的群臣可得知,魏延統兵少,楊儀統兵多。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團結眾臣、寬厚平和的蔣琬

如果偏袒魏延、貶斥楊儀,則蜀漢很有可能收不回大部分軍隊。從後來被封為中軍師時,楊儀那義憤難平的率軍投魏言論中,我們可得知,如果劉禪君臣在此事上貶斥楊儀、偏袒魏延,那麼楊儀就極有可能憤懣地帶領蜀漢大部分軍隊北上投魏,雖然蜀漢大部分將士心繫蜀中家人,可能不願意北上、也不願意投降曹魏,但在楊儀的嚴令下,蜀軍要麼抗拒號令全軍混亂,要麼聽令北上與曹魏軍隊混戰,屆時,蜀軍在統帥已死、魏延不在、姜維無權、楊儀不忠的不利情況下,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偏袒楊儀、除掉魏延,則蜀漢缺一雖戰功卓著但驕橫跋扈的良將,能夠安然無恙地收回大部分軍隊;

而偏袒魏延、打擊楊儀,雖然蜀漢可能保存一員良將,但會導致大部分將士們殞命疆場;

綜上所述,偏袒楊儀、除掉魏延的利大於偏袒魏延、打擊楊儀的利,偏袒楊儀、除掉魏延的弊小於偏袒魏延、打擊楊儀的弊。

因此,從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明智原則來看,蔣琬為首的蜀漢群臣偏袒楊儀、打擊魏延的決策及行為,堪稱明智之舉。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剛直不阿的董允

總之,諸葛亮死後,皇帝劉禪找蔣琬、董允及群臣商討爭端事宜,蔣琬為首的蜀漢群臣對楊儀偏袒迴護,對魏延詆譭打擊,此舉既因為魏延有巨大威脅、楊儀無重大隱患,又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所以,群臣同意殺魏延,此其二也;

3 仇人楊儀想除掉魏延

眾所周知,楊儀與魏延交惡已久。在諸葛亮活著時,楊儀和魏延就互相憎惡,有好幾次,楊儀與魏延爭吵得過於激烈時,魏延都抽出刀劍在楊儀面前比劃恐嚇,這往往既嚇得楊儀涕泗橫流,又羞辱得楊儀懷恨在心,也體現出魏延對楊儀的欲殺之而後快。

幸虧,有費禕在兩人之間穿針引線緩和矛盾,同時諸葛亮既愛惜魏延的勇猛善戰,又珍惜楊儀的精明能幹,所以諸葛亮在兩人之上的賞功罰過式威壓和各取所長式重用,才得以促成魏延和楊儀恭謹自守實心立功地長期保持著不可思議的“平靜”相處。

然而,諸葛亮一死,兩人頭上強大的威壓徹底消失,魏延的深厚資歷和強大威望促使他異想天開地欲主持軍政大事,而諸葛亮的舉軍相托亦使楊儀產生丞相將軍國大任交予自己的錯覺。

於是,為了爭奪軍中的領導權和朝政的話語權,本來就屢生齟齬的魏延和楊儀之間,迅速激化起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兩人在撤軍途中的互相毀謗和爭相迫害,就是這種矛盾的具體化。最終,諸葛亮的臨終刻意委託全軍給楊儀和蔣琬為首之蜀漢群臣的刻意偏袒楊儀,給了楊儀強大的實力支持和殺害魏延的合法名義,此其三也。

不過,當魏延起了迫害楊儀之念而屢屢掣肘大軍的回撤時,他就已經將雙腳邁入了諸葛亮及蜀漢群臣為他設置的鬼門關,因為重臣死後的蜀漢需要安定,而非動亂,所以妄生動亂的魏延必須速死!

而當楊儀起了公報私仇欲害魏延的怨懟之心時,他就已經失去了諸葛亮的託付之心,因為要管理好國家,需要群臣的精誠團結及寬厚包容,而非臣子間的明爭暗鬥或互相算計。

所以,楊儀不過是諸葛亮和蜀漢群臣防範魏延掌握大權敗軍禍國的工具,等到利用這個公報私仇的工具除掉可能造亂的魏延後,不適合管理國家的楊儀便被劉禪和蜀漢群臣集體拋棄。同理,馬岱是楊儀殺害魏延的工具,工具的工具,不提也罷。

魏延因受劉備信重遂矢志忠心於蜀漢,但為什麼會不光彩地被殺呢?

被不光彩地殺掉的猛將魏延

綜上所述,魏延之死,死因有三:

其一,謹慎小心的諸葛亮為了防止魏延統兵後敗軍、奪政後禍國,遂刻意委託全軍給楊儀,意圖除掉魏延;

其二,以蔣琬為首的蜀漢群臣鑑於魏延有巨大威脅、楊儀無重大隱患,又鑑於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軍政考量,所以,群臣同意殺魏延;

其三,楊儀為私仇、也為爭權奪利,所以在不自覺中被前兩者利用著除掉魏延。

所以,魏延不是死於謀反,而是死於諸葛亮、蔣琬為首的蜀漢群臣及楊儀、王平、馬岱等宿怨的聯合絞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