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EX5純電動SUV補貼後9.90-21.63萬元,競爭力如何?

Seveniny

質量是XXXX的生命

這句話是敝司上一代Slogan,也挺適合威馬。

威馬自己建工廠了,而且是完整的衝壓、車身、塗裝、總裝、電池這五個車間,據悉今年車間已經封頂,明年初就會啟動小批量生產。雖然很多新品牌都宣佈了自己的工廠開工計劃,但威馬的進度遙遙領先,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從自己工廠中實現量產的品牌。

威馬EX5 2015年就已經開始研發,2018年SOP,開發週期長度與傳統車企相近。沈總從沃爾沃出來,想必威馬的開發流程、開發體系也與傳統車企相似,一點很值得肯定。

EX5的外型,跟產品定位相符,樸實、親民,看著就像是一款走量的車。

相比於外形,我更關注內飾和交互。威馬不斷強調智能、交互、年輕化,看來真的把用戶體驗看得很重。說到交互,這輛車有3個行業『第一』。

車窗投影,有想法,但使用場景仍需拓展。發光交互式LOGO,比紅彤彤的BYD好看一萬倍,也不像北汽Lite那麼浮誇,度把握的比較合適。我最喜歡的是旋轉式中控屏幕,解決了我多年來的疑問:為什麼屏幕一定要固定在內飾板上?

另外一款是補貼前20萬左右的車型,綜合工況續航350km左右,如果落地能夠做到15-17萬的價格,也將很有競爭力。

作為搖不到號的帝都人民,我期待EX5成為一款有競爭力的車型,一方面為包括我在內的消費者提供新的、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對市場形成良性的促進作用,激勵更多廠商開發出可靠、有性價比的電動車。


汽車有溫度

威馬這款車的競爭力極強,這源於威馬極其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威馬的創始人是沈暉,曾經負責重組沃爾沃的組織架構,包括董事會和高管等等職能,極護是從一窮二白起,主導沃爾沃品牌在國內的生根發芽,從零開始,5年內建成了兩座整車工廠,一座研發中心和一座發動機工廠,以及經銷商和供應鏈的建設和優化。

所以說,他人能力是很強的,況且在沃爾沃已經把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建設玩了一遍了。

我個人認為,新造車的品牌中,至少要有一位高管來主抓供應鏈的建設和管理。因為供應鏈能玩的東西太多了,能有一位資深創始人,拼命為公司開源節流,不玩貓膩,自然整車的價格就降到了這樣的地步。


那很多人就會說了,難到像上汽這樣的有著長期供應鏈的大公司,難到就比威馬弱?

像上汽這樣的老牌大企業,成本控制肯定也不會比威馬弱。但是為什麼價格差的很多呢,那就是定價策略的原因了。因為eRX5這樣的車,在上汽看來,是要賺錢的。威馬那就真的是靠微利,先鋪開,在賺錢了。

威馬的定價策略和小米手環的策略是差不多的。無論你如何控制成本,深圳的山寨廠家是一定會比你低的,你賣199,他就賣99,總比你低還能賺錢。於是,小米手環79元的價格,就徹底是摧枯拉朽了。

回到威馬來看。定價高低只是策略問題。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就是一個事關生死的戰略問題了。你可以賣車不賺錢,但如果你賣車買一臺虧一臺,那就真的是神仙都救不了你拉。


一起車言論

一開始接觸威馬的時候,我擦,這是什麼鬼?

第一:創始人傳統車企出身,並沒有互聯網背景。在處處宣揚”互聯網+”的今天,的確有點登不上臺面。

第二:管理層沒有海外背景的豪華車企背景加持,核心團隊是沃爾沃/吉利的團隊,加上部分來自上汽通用的團隊,比較本土,也確實比較“土“。

這兩點也反應出了威馬低調務實的做風,不聲不響的,把廠子也建好了、資金搞定了、造車資質買來了,更可貴的是,把供應鏈也基本搞定了。

首先是效率。

這一點汽車從業人員印象比較深刻。

傳統車企開發一款車型需要3-5年,等到開發出來之後,一款車型的產品週期為7年左右。

其次是用戶體驗。

傳統車企的營銷網絡基於4S店,不直接面向用戶,雖然有代表客戶聲音的部門,但是總歸有點隔靴搔癢的點。

Living LOGO有3種基本的交互方式: 變換顏色、閃爍、像音量一樣上下跳動,三種基本的交互方式還能組合成無數組合,用於和司機、乘客和其他汽車的交互方式,很有意思。

對於一個傳統成熟的汽車公司來說,採用這種Living LOGO實在是太跳了,對決策者的風險也很高—— 你能想像奔馳明年的新車也弄一個交互的Living LOGO嗎? 也許它未來會,但應該不是最早的那一批。

其實當前最主要的新能源購買人群主要是政策驅動型,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因為限牌、限號等,考慮到新能源的政策,所以才去購買新能源車的,說白了,就是衝著牌照去的。

這部分人群可以說是“剛需”。


汽車BB機

目前新能源車的銷量,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和地方政府政策,比如說免除購置稅送新能源的牌照等等,但是這個並不是長久之計。

根據2017思略特數字化汽車報告顯示,純電動汽車的價格臨界點大概要到2025年,屆時充電樁也基本上普及了。

EX5第一次將車窗的虛擬交互設計用在了量產車上,第一次使用了可以旋轉的大屏幕。如果你問我這兩項創新的第一好不好? 我的意見是,就和蔚來EP9跑圈、FMC一米多長的越大屏幕一樣,對消費者未必實用、對車型開發來講性價比可能很低,但這都是Branding的必須

優勢就是對供應鏈的把控。

除車身外,汽車中絕大多數零件都是供應商生產的,運到總裝車間進行裝配的。

所以供應鏈的好壞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車的好壞。

威馬因為其團隊的沃爾沃/吉利背景,對供應鏈有很深的積累和很大的優勢,而且也能夠最大程度的把控成本和性能的平衡,這也是決定了最終產品性價比,也直接決定了其最終產品的競爭力,這一點是絕大多數新能源車企甚至是傳統車企都做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威馬的EX5能夠做到補貼前20萬。

沈暉曾說,汽車史上向來是大眾車型的廠商收購豪車,比如大眾收購保時捷,菲亞特收購法拉利,並說特斯拉如果不做Model 3,也逃不了被收購的命運。 所以,威馬為什麼不從先做一輛豪華電動汽車做起? —— 自己先用大眾車型佔領市場,悶聲發大財,然後再收購豪華電動汽車就可以了,何必自己先做呢。


汽車小靈通

靠譜,可是沒啥名氣?

這是實話。在眾多汽車行業新玩家中,威馬並不是最早的,而且出鏡率也不高。對於這個公司,我的感受有這麼幾點。

1.低調。除了發佈活動和融資,很少看到網上有這家公司的新聞,對於這點公司高層給出的回答是,公司一來不存在融資方面的困難,二來不存在招人方面的問題,所以沒有必要做那麼多的宣傳和炒作。

2.務實。公司大量的人才來自沃爾沃,吉利這兩家公司,而且高層基本都是主機廠出身的老江湖,這些奠定了這家公司的基調——一家腳踏實地、以製造量產車為目標的企業。在很多互聯網造車公司還在為準入審查頭疼的時候,威馬已經不聲不響地拿到了乘用車生產資質。

威馬沈暉總曾經很隨意的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EX5已經路試了200萬公里,為什麼現在才發佈呢?因為我們真的不差錢、不差人,但已經開發了這麼久,也該給大家一些交代了”這自信心爆棚的話,體現的是沈總一個從傳統車企出來的傳統人的思想。造車是個嚴肅事,關乎客戶的生命安全,不應該急於求成,要穩紮穩打。

EX5將會有不同的電池包配置,其中高配車型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能達到450km,而且價格將控制在30萬以內(補貼前)。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多少是有懷疑的,畢竟目前市場上沒有產品能做到這個水平,而威馬又是第一次造車,怎麼就能達到這個水準。至於600km這個數據,大家就別多想了,肯定是在等速工況下才能達到的,對於用戶來說,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如果最終售價真的如此,對我這個搖不上號的苦主來說,高配車型可能真的會打動我掏錢包(認真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