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缮变
在唐代中期,有一次剧变——
泾原兵变,也称泾师之变、奉天之难(泾原兵变为其中的一部分)。而此次事件的发生与唐德宗李适有着紧密的关系,于是乎在叙述事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下德宗其人。唐德宗李适,是唐肃宗李亨之孙、唐代宗李豫之子,在“安史之乱”后期,曾接替其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名义上成为了平定叛乱的主帅。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崩逝,三十八岁的德宗即位为帝。
【唐德宗画像(《三才图会》)】
德宗在藩邸时便对时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天下贤才亦有所了解,比如对于名臣陆贽,“德宗在东宫时,素知(陆)贽名”(《旧唐书·陆贽传》)。
在即位时,德宗正处在一个精力旺盛、满怀抱负的年纪,他生在玄宗开元、天宝盛世的末期,经历过其后的“天崩地裂”,并有直接与外族谈判接触的深刻教训(指与回纥的交往,所留下的恶果影响了德宗时代对回纥国策),对振兴唐室充满信心。
史书对此多有描述,如《旧唐书·德宗本纪》评价:“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这似乎是个极好的兆头,时人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见到新君如此的朝气,无不为之振奋,都说天下能够恢复太平盛世了。
但在初政勤奋的表面下,也隐藏着危急(这里只讨论浅层原因)。就德宗本人来说,“性灵太急,不能容忍”(大臣贾隐林语)、“
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新唐书》语),其急躁多疑的个性,加之时势推波助澜,使得德宗在刚刚即位不久,就开始筹划削夺当时盘根错节的藩镇势力(主要在河北、淮蔡一带)。建中二年(781年),德宗拒绝承认河北成德镇的世袭权,引发了诸藩镇的连锁反应。在战争伊始,德宗的朝廷军就同时面对成德、魏博、淄青(即平卢)、山南西道四道藩镇的同时举兵,然而,局势却发展成出乎预料的胜利,诸镇或被击败、或内部经过动乱后再次投诚,仅有魏博负隅顽抗,也是危在旦夕。但因为德宗处置不当,导致了幽州(卢龙)镇的加入,成德镇的再叛,成就了卢龙、成德、淄青、魏博四镇称王的笑话。
更加糟糕的是,在淮西(淮宁)的节度使李希烈老奸巨猾,在帮助朝廷消灭山南叛乱后,转而攻击周围的朝廷军,一度切断了江南通往京师的河运痛悼。四镇称王后不久,李希烈也由称王至称帝,形成了南方最强大的一股反叛力量,直逼江西、东都(洛阳)等地。对于如此危局,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又在长安出了事。
【唐代京畿附近形势图】
这就是“泾原兵变”的肇始,泾原军认为犒赏不足,在不满之下发生了哗变,并强迫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随同叛乱。李适惊慌失措,仅带少数随从亲信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军拥立闲居在京的朱泚(曾统领幽州、泾原)为大秦(后改为汉)帝。
朝廷大臣、百姓纷纷逃出长安,京畿之地瞬间分崩离析。此次突变,导致了朝廷军对于河北的征讨也被迫结束,忠于朝廷的昭义等镇回防,神策军李晟等部东向勤王。
在奉天还未坐稳,朱泚便率领大军围攻这座小城,战事持续数月,在浑瑊等将领的浴血奋战之下,朝廷等来了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援救,击退叛军。
此时,德宗的理想破灭,只得在兴元元年(784年)下“罪己诏”,公开表示了自己“失其道”的过错。一方面由于朝廷军的奋战,另一方面由于诏书的效力,成德、淄青、魏博诸镇见好就收,逐步取消王号,向朝廷倒戈。
而朱泚被李晟重重围困,河北局势也在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的掌控中,淮西李希烈处于朝廷军的四面围困之中,也由最初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败。
正在大部战争即将结束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遭到了奸臣卢杞等猜忌,被迫与朱泚同叛,面对着强大的朔方军,李适只得再次出逃,前往忠于朝廷的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治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一直到几个月后,名将李晟才联合各地勤王军大破朱泚,收复京师,李适这才回到长安。“泾原兵变”结束。
贞元元年(785年),李怀光、李希烈等人相继自杀、被杀,各地乱事基本告终。
【唐室“中兴名将”李晟】
“泾原兵变”是一次突发性的事变,其对于经济的破坏,人口的损失就不必再说。更重要的是,它终止了德宗的削藩战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毁灭了德宗最初的兴国之心。
按史书一般的观点,德宗在事变之后,那股“强明自任”的朝气消散了,转而代之的是愈加可怖的猜忌,《新唐书》对此有一段很著名的评论:“及奉天之难,(德宗)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唐亡,其患以此。”这就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德宗在“泾原兵变”后的对藩镇由强硬专为姑息的原由所在。
在此次事件后,宦官受到德宗亲信,再次执掌神策军,此举深刻影响了此后唐朝的政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决定了唐室的命运(至少在表面上看是如此)。虽然近来还有许多新观点非常值得讨论,如我很喜欢阅读李碧妍所著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其中有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新思维,对以往的“发明”也有精辟的总结,但不得不说,“泾原兵变”引发的一系列剧变,深刻影响了此后唐室百余年的走向,也称得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浔阳咸鱼
中国古代军队哗变最多的是唐末五代时期,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哗变应是“魏州哗变”。
一、军队“哗变”与“兵变”、“叛变”的区别
1、叛变——由军事指挥官发起的、带领军队(或只有自己)投敌的行为 ,突出“投敌”;
2、兵变——由军事指挥官发起的、带领军队反抗己方领导人的行为,突出“造反”;
3、哗变——无组织无纪律自发的士兵混乱行为,突出“混乱”。
基于上述概念,前面列举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军队铲除吕氏家族、汉末董卓进京、唐朝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马嵬坡事变、后汉末年的邺都兵变、五代末年的陈桥兵变、乃至现代的西*安*事*变……
等等事件都不符合哗变的定义,甚至连叛变、兵变都算不上,而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反抗斗争、军事运动或政治事件。但在历史上,军队中的此类突发事件往往会自动升级,由哗变→兵变→叛变,纯粹的军队哗变很容易被化解或者镇压,造不成什么严重影响,所以也很难在历史上留名。
二、唐末五代政局混乱,军队哗变频繁
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弊,到处都是割据政权,即便是同属于一个中原王朝(如后唐)的地方节度使也都各拥重兵,“地方不不服中央,士兵不服将帅”的现象十分常见。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某个士兵或将领有野心发动兵变篡权,而是由于发不出粮饷、克扣军饷、士兵要求得不到满足、军队统帅懦弱不敢造反……等等原因,惹得有些部将和士兵不满意,当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便爆发出来,大家一哄而上,把自己的领导赶下台。
但在赶走领导后,领头闹事的(有时连领头的都没有)自己也不接班(他也知道领导不好当),而是拥戴其他人上台,而且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必须听他们的话,不听话可能连命都保不住。这些新上台的将领统帅若是仍然不给力,所做作为不能让大家满意,大家便故技重施,把他赶下台,另外扶立新帅,如此循环往复,上演一出出哗变闹剧。
类似军队哗变并导致兵变、叛变甚至改朝换代的事件,在唐末五代数不胜数,著名的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和幽州等镇是出了名的乱,军队哗变简直如同家常便饭,几乎都是以下克上,推翻自己的长官,另立他人为节度使或留后。
《新唐书·兵志》形象叙述了这一军队哗变、兵变频繁的现象:“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唐末五代均是如此。
三、毫不知名的"魏州兵变"是最典型的军队哗变
皇甫晖,魏州(今河北魏县)人,最初在魏州军中当一名普通军卒,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遣魏州军戍守瓦桥关,期满应当返回魏州,但大军走到贝州(今属河北)时,却被命令留在贝州屯田,引起大家不满。
皇甫晖是个无赖之徒,热衷赌博,在军中与其他士兵赌博时把钱全输光了,胆大妄为的他动起了抢劫百姓的歪心思,于同光四年(926年)2月纠集一帮乱兵劫持了都将杨仁晸,胁迫对方带领军队返回魏州,还鼓动说如果朝廷反对,干脆就据城造反。
杨仁晸怒斥皇甫晖,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些乱兵竟一刀杀了杨仁晸,接着推选一个小校做首领,小校不答应,乱兵又杀了他,然后提着两颗脑袋去见裨将赵在礼。
赵在礼听说发生哗变,想爬墙逃走。皇甫晖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他的脚,硬是把他从墙头拽下来,向他展示了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然后把明晃晃的打刀架到他的脖子上,威胁说:“你若不从,我们就割了你的脑袋!”赵在礼被吓破了胆,只好勉强从了。
乱军烧了贝州城,进入邺都,拥戴赵在礼为节度留后。皇甫晖率领数百骑人马,在城中大肆抢掠,到一百姓家中,问姓什么,百姓说“姓国”,皇甫晖便说“我就是要破国”,便杀尽百姓全家。又到一百姓家中,问姓什么,百姓说“姓万”,皇甫晖便说“我只杀一万家就够了”,又杀光其全家。
既不叛变投敌,也不造反篡位,只是劫掠屠杀,如此没有人性,惨无人道,毫无目标的所作所为正是军队哗变的典型特征。
四、"魏州兵变"改变了历史进程和很多大人物命运
"魏州兵变"影响极其深远,改变了历史进程和很多大人物的命运。
庄宗李存勖得知军队哗变,派遣手下头号名将李嗣源率兵讨伐,没想到讨伐军到了邺都,李嗣源竟也被麾下部将、叛军所拥,转身变成叛军,反攻洛阳,导致李存勖又被哗变的部下杀害,李嗣源成为皇帝,后唐进入明宗时代。
由于这一连串的叛乱都是一介军卒皇甫晖引发的魏州哗变导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给了他“高度评价”:“庄宗之祸自晖始。”
中原风云变幻,皇甫晖后来又投奔南唐,在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的战役中,他在清流关、滁州之战,率南唐大军被后周一个籍籍无名的将领以少胜多,两次击败,最后兵败被擒,很快结束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这个籍籍无名的将领就是赵匡胤。
狄飞惊
所谓哗变,是指军队的低级士兵及军官们集体反抗命令,使军队秩序进入混乱状态。一般来讲,军队哗变相比叛变和政变(兵变)来说,更难造成严重后果,因为其无计划无目的,只是单纯的混乱而已,只要恩威并施手段得当,是可以镇压下去的。但历史上也的确有对待军队哗变处理不利,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
在唐朝,曾经发生过一次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事变——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发生在公元783年,也就是唐朝的建中四年。当时正是唐德宗当政时期,唐德宗不满于河北藩镇的割据状态,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平藩战争,全国各地的军队都被调往参战,双方的战局僵持不下。
僵局打破与建中四年的十月。
因为朝廷征调各地的兵马前去与藩镇交战。泾源节度使姚令言奉命率兵五千人从本镇出发前往长安,再从长安开往战场。彼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士兵们背井离乡顶着巨大的困难行进,自然怨声载道。之所以士兵能够坚持行进而不开小差,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到了长安以后,能得到皇帝的赏赐。
可是不知道是皇帝压根没有赏赐的意思还是地方官执行不利,总之,这五千人马从到了长安到继续开拔,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更过分的是,他们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他们吃的米都是掺了谷壳的,菜也是非常清淡,所以士兵们的怨气就更大了。继续开拔没多久,士兵们就再也无法忍受,有士兵高喊着:“我们背井离乡去和敌人拼命,却连饱饭都吃不上一顿!皇帝有大盈、琼林两座大仓库,里面的宝物堆积的像山一样高。我们不去抢还等什么呢?!”。于是这五千人就掉头直接杀奔长安而来。节度使姚令言根本无法禁止,被裹挟着跟着队伍像长安进发。
德宗皇帝听说兵变的消息,惊讶的目瞪口呆,急忙派宦官带着二十车财物去慰劳乱兵。可是此时哗变的士兵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乱刀砍死了几批使者,和平制止兵变已不可能。而唐德宗想召集禁军护驾,却由于长年累月的腐败,冒领军饷,导致禁军根本无兵可用。唐德宗无奈之下,只能在宦官的簇拥下狼狈逃往长安附近的奉天。
叛军听说皇帝跑了,更加肆无忌惮,在长安城的皇家仓库里大肆抢掠。并拥戴早有野心的太尉朱泚来当他们的首领。朱泚在此之前做了很久的冷板凳,而且她弟弟还被列入河北叛军的头号人物,早就对李唐政权恨之入骨。所以朱泚掌权之后得第一件事就是全力追击唐德宗一行。
唐德宗跑到奉天,遇上了前来救驾的浑碱等军,总算是定了定神,可是追兵随后就到,双方发生激战。奉天城是一个很小的城池,易攻难守。浑碱等将领与敌人殊死搏斗,围城战与守城战持续了一个多月,几乎每天的战斗都处于失败的边缘,最危险的时候,弓箭射到唐德宗面前只有三步远。唐德宗近乎绝望,好在各路勤王军队不断赶到,一个多月后,叛军撤围。又过了几个月,经过朝廷的努力,其中又引发了规模更大的李怀光叛乱,总算是消灭了叛军势力,杀掉了叛军首领朱泚,泾源兵变历时九个月才结束。
泾源兵变虽然时间不长,意义却极为深远。它将远在河北的叛乱瞬间转移到了皇帝眼前,凭借几千叛军,居然攻下了长安。叛军的首领朱泚和河北叛军的首领朱滔是亲兄弟,两股叛军联合在一起几乎要颠覆大唐社稷。而唐德宗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第三次从长安出逃的皇帝,经过这一次偶然的事件,唐朝朝廷更加的威严扫地,加剧了唐朝的分裂。而这一切最重要的教训是——
不给手下吃饱饭,是要惹大麻烦的!
小约翰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兵变,难道不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吗?
话说当年,堂堂天朝上国被西方列强欺负的抬不起头来,当时的画风真是惨不忍睹。
英国人说:“大爷要用点零花钱。”朝廷点头哈腰的去搜刮老百姓。
法国人说:“西南有块地不错,我要做点房地产。”朝廷马上办理不动产交接手续。
俄国人说:“嗯哼,酒喝多了,来点茶。”朝廷赶紧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普洱送上。
德国人说:“他们有的,我都要。”
这次,老佛爷硬气了,于1900年向全世界宣战:“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不光没拿回自己的东西,还把全部家当都赔上了。
李鸿章:“这是三千年没有遇到的大变局。”
是啊,以前的乱世都是刀对刀、矛对矛,最多骑匹马成为骑兵。现在画风不一样了,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洋人,开着铁甲巨舰来了。
来就来吧,咱打不就行了。
还真不行,人家拿的是枪、炮,咱们手里的家伙就像是烧火棍。
枪炮的背后,是列强几百年积累财富、几十年研发技术形成的工业化国家。
面对这个局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说:“咱们也办工厂造机器。”可惜30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在甲午战争中被隔壁老王(日本)打的粉碎。
康有为、梁启超说:“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因为政治制度不配套,必须进行制度改革。”
光绪皇帝努力奋斗了100天,就被英明神武的老佛爷软禁了。
被八国联军教了做人,老佛爷也承认:“咱们还是得像洋人学习啊。”学了几年,成效显著,正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朝廷的王爷们颁布了一项伟大的命令:
“立宪嘛,再等等,不着急。”
好嘛,原来折腾了这么多年没成功,原因在这呢。
当全国人民在努力奋斗的时候,是这个伟大的朝廷在拖后腿。
甲午战争,中朝边境集结了25万大军,全都有勇气去跟日本人决战。就因为光绪皇帝是主战派,老佛爷怕打赢了自己的地位不保,就不允许战争继续下去。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和康、梁等人的行动是急躁了些,但是老佛爷因为改革触动了自己派系的蛋糕,就反手叫停,实在误国。
晚清新政,说好的立国会、行宪政、发展工商呢,就因为权贵王爷们不愿意失去权力,就无限延迟。
大家都知道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就是这个腐朽、落后、愚昧的朝廷。
既然如此,那就推翻你吧。
1911年5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朝廷为了镇压这次事件,把湖北新军调往四川,作为武力威胁。
此时,湖北空虚、武昌空虚。
这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唱首歌:“菊花残,满地伤......”没错,留守武昌的新军准备捅朝廷的菊花。
新军工程营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起义,并找来排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起义士兵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也没有当吃瓜群众,也向楚望台齐集。
当真是:一直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这次起义的士兵达3000人,满腔的怒火终于爆炸。经过一晚上的奋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各大城门,并且赶跑了湖广总督瑞瀓,当晚就完全拿下武昌城。
10月11日清晨,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并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当天下午,一条信息在朋友圈引起了刷屏——《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
那一天,所有人都在朋友圈发布了动态:
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
我爱你,伟大的祖国;
愿这盛世,如你所愿。
从此,再也没有腐朽、愚昧的统治集团,打开了走向进步的第一道大门。
温乎
从秦朝开始,最先发生的就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教科书上总说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但问题在于这二位及起家班底,可都是开赴北方戍边的军人。
而造反的导火索则是秦律严苛(实质是秦暴政积累了太多民怨民愤),让因雨天耽误行程的他们害怕被杀头,所以干脆拼死一搏。此外,当时一代强人秦始皇已经去世,秦帝国对广大版图的威慑和控制力明显减弱,也是陈胜、吴广敢于造反的重要原因。陈胜、吴广后来兵败身死,但他们掀起的反秦狂潮已难以平息。
西汉军队造反事件不多,也没酿成严重后果(指引发天下大乱),如果说影响比较深远的军队哗变,当属“吕氏灭族”——几个老干部(西汉开国元勋周勃、陈平)策动禁卫军和部分刘氏宗室,把掌权的吕氏(吕后家族)给干掉了,客观上削弱了外戚力量(后来的几代汉帝都对外戚严加监控,甚至屠戮,比如霍氏家族),为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的到来扫清了重要障碍。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和黄巾之乱,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但多数军阀对汉朝皇室还保持着起码的尊重,根本没人敢公开造反,更别提率兵进京要挟朝廷。然而就在公元189年,袁绍等人率军冲入皇宫扫荡掌权的宦官,凉州军阀董卓趁乱带兵进入京都洛阳,肆意废立汉帝、诛杀大臣、淫乱后宫,董卓之乱拉开了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360年大动荡、大混乱的序幕。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下克上”成风,权臣一茬接一茬冒出来,军队哗变多得数不清。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事件,个人感觉是淝水之战后,前秦军队中的鲜卑族(慕容垂)和羌族(姚苌)将领叛乱,直接导致一代雄主苻坚(此人算是南北朝时期难得的明君,当然缺点也很致命)被杀,前秦从此衰亡,原本可能由其提前实现的南北一统,被迫推迟了近200年。
隋朝由权臣(杨坚)建立,又被权臣所灭——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率禁卫军发动兵变,勒死隋炀帝,这可真是历史的轮回。唐朝也没好到哪里去,同样是由叛军头目(李渊发动晋阳兵变)建立,而后就开启了一连串的“军队哗变-政权更迭-走向繁荣-军队再哗变-走向衰亡”的诡异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当属李世民夺权的玄武门之变、唐中宗逼迫老娘武则天让位的神龙政变、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发动的唐隆政变。
当然,上述兵变虽然血腥,毕竟还只局限于李唐皇室和宗族内部,而且新上来的统治者大都还算有才干,没给国家造成很大伤害。而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可就不同了——造反的胡人将领带着15万叛军,从数千里外的遥远北方边境杀奔帝国核心区。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实在太过深远,简言之就是结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的黄金时代,之后的历朝历代虽也有开疆拓土之举,但统治思想整体趋向保守,甚至开始闭关锁国,早熟的中华文明由此步入阶段性衰落。
从宋代(赵匡胤本人也是靠兵变上台)开始的各个朝代,除了开国初期比较生机勃勃、充满锐气和进取精神外,一俟天下安定,基本上都会陷入内实外虚、重文轻武的“老套路”,朝廷对武人控制愈发严格。不过在帝国暮年,军队哗变还是要了明清2代的老命——李自成原本是边防军(驿卒——就是通信兵),后来因崇祯帝裁撤驿站,间接引发断了活路的李自成造反,最终打进北京城。而清末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再加上袁世凯北洋新军的一场“逼宫戏”,让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皇朝史画上了句号。至于民国年间对历史走向影响最大的军队“搞事情”,当属西安事变吧……
网言军事
上面有个回答我不敢苟同,那只是你个人理解上的哗变、兵变和叛变,其实无论是哪一个那都是带有造反性质的。
“哗变”多指军队或远洋船只上的船员突然轰闹造反、叛变。是指武装力量的突然叛变,两个以上下级军事人员反抗或攻击其上级的公开行动。也用于非军事性质的反抗或攻击。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影响特别大的军队哗变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的?
一:玄武门之变
原因:其一是李建成虽然是长子,却无实权,又觊觎李世民德高望重,和李元吉合伙要害李世民;其二,李世民兵多将广,手握重兵,最主要还是有野心争夺皇位。
解决方案: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退位。
影响: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李世民破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玄武门之变)
二:陈桥兵变
原因: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政局动荡,丞相范质让赵匡胤带兵出战,赵匡胤以兵少为由拒绝出兵,于是范质给予了赵匡胤最高统治权。赵匡胤等人行军至陈桥驿时东京城内流言四起,说赵匡胤拥兵自立要称帝。
解决方案:黄袍加身,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影响:完成了五代十国向宋朝的转化,加强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等一系列举措。
(陈桥兵变)
下面来说说前几年的一个军事哗变,发生在印度洋海岛的马尔代夫。
三:马尔代夫军事哗变
原因:纳希德下令罢免一名高级法官,而此人被认为是前总统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的同党,一些民众上街抗议。
解决方案:总统纳希德随后宣布辞职,权力交接未出现动荡
影响:结束马尔代夫现在的混乱局面,让国家得到稳定。
(马尔代夫哗变)
【我是羽评历史,您的认可就是我创作的动力,码字不易,可以右上角关注下,谢谢】
羽评历史
说说荒唐的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
先说说这次事件的历史背景。唐中后期的藩镇之患,始于安史之乱,安禄山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拥有的边兵数量已经接近唐边兵总兵力的一半了。所以安禄山起兵后,一度势如破竹,占据两京。安史之乱后期,在唐政府倾国之力的不断打击下,叛军史朝义朝不保夕,叛军将领纷纷反正投回唐朝。
因为郭子仪被宦官诽谤,赋闲在家,另外一名平叛名将李光弼则深受代宗猜忌最后竟然郁郁而终,于是最后的平叛都是由原来郭子仪的部下胡将仆固怀恩完成的。仆固怀恩一家作战英勇,家族中先后有数十人殉国,但是他在对待叛军降将的问题上犯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错误,他保留降将的部曲和地盘,还向代宗奏请任命他们仍然为河北诸镇节度使。结果这些降将摇身一变,又成为河北割据的一方土皇帝,终唐一朝尾大不掉,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当然这位仆固怀恩后来也“被逼反唐”,还勾结回纥和吐蕃一起攻唐,致使长安再次陷落,代宗仓皇出逃。也算是一个晚节不保,前功尽弃的“名将”了。
话说代宗之子德宗继位之后,本来雄心万丈,立志讨平那些不听朝廷号令的跋扈藩镇。刚开始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几个原本不太听话的藩镇比如魏博的田悦都暂时归附。这个魏博就是电影《聂隐娘》中那个魏博军镇,田季安就是安禄山降将魏博军镇第一任节度使田承嗣的孙子,这个田悦是田季安的堂叔了。可是德宗后来昏招迭出,比如赏罚不公,滥收赋税,用人不当。利用藩镇打藩镇,引起了幽州朱滔和淮西李希烈的不满进而公开叛乱。尤其是专信奸相卢杞,名臣颜真卿就是被卢杞推荐宣慰反叛的淮西节度李希烈,不屈而被李希烈杀害。泾原兵变就在这个德宗正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发生了。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他们是奉德宗诏令东去河南平乱李希烈的。这五千士卒长途跋涉,因为德宗新增了很多苛捐杂税,家中困难都吃不上饭,所以很多士卒的少年子弟也随父兄一起出征,所有人满心希望到达长安后天子会有重重犒劳和奖赏。可是现实令他们极度失望,德宗令京兆尹犒劳,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王翃就用糙米青菜招待众人。
由于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的巨大反差,这帮士兵首先是失望,后来是绝望,最后转化为极度的愤怒。他们互相抱怨商量:“我们都是为了皇帝去拼命的,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家,现在连口饱饭都不给我们, 反正去前线也是送死,听说长安皇宫中的府库中金钱玉帛堆积如山,索性我们一起去抢了来!” 所有人都相应,乱兵叫嚣着朝皇宫冲去。
就为了吃顿好饭就去抢劫皇宫,这已经够荒唐的了,可是后面的事更荒唐。姚令言这时正好跟德宗辞行回来,一看势头不对,想极力劝阻部下,哪里劝得住,乱兵直接挟裹着他继续前进。德宗听说后慌了,连忙命令太监带着几十车的财物去宣慰,可是乱兵此时已经都红了眼,根本不会把这点东西放在眼里。德宗大惊失色,急令禁军平叛。可是禁军军官平时虚报人头贪墨粮饷,都是些普通百姓记录在禁军名册里面充数的,堂堂长安城内竟然没有一兵一卒的禁军可用!反而是长安的百姓听说乱兵会免除他们所有赋税,很多百姓纷纷追随乱军一起杀进皇宫。德宗束手无策,只得狼狈匆忙逃出长安奔赴奉天,就是今天的陕西乾县。
话说德宗狼狈逃到奉天,随行的总共也就数千人,还没喘口气,叛军就来围城了,还好奉天城内有浑瑊率兵死守一时朱泚也没有什么办法破城。最早赶来的勤王援军又因为卢杞的误导,在奉天城外被叛军设伏击败,于是又一个荒唐的现象出现了:后来各路来勤王的兵马来了不少,总共至少十几万人,可是都在长安城外驻扎下来逡巡不前,不顾奉天城内的皇帝正在被叛军围困蒙难。还是名将浑瑊责无旁贷,在接近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粉碎了朱泚一波又一波各种煞费苦心的各种花样攻城手段,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力保奉天这座孤城坚守一个多月屹立不倒。
就在奉天城内唐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的时候,救兵终于来了,原来是李怀光率帝国精锐朔方军星夜兼程前来护驾了。李怀光和朱泚一接触,就把叛军打得大败,朱泚见强援到来奉天无望,又担心长安有失,就迅速得撤回长安。历时一个多月的”奉天之难“才宣告结束。 不过如果你认为荒唐事到此就结束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德宗不知道怎么想的,不接见不嘉奖近在咫尺救驾有功的李怀光,反而一纸诏书令李怀光即刻进军收复长安。李怀光当时就懵了,他认定德宗是猜疑他,左思右想之后竟然发密信给朱泚于其结成同盟,公开叛唐。德宗惧怕李怀光,又逃到汉中。当然后来李怀光众叛亲离,朱泚四面楚歌,很快李晟浑瑊等人就高歌猛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朱泚和李怀光都兵败身死。
这场由一顿粗茶淡饭引发的荒唐兵变开始,经历了堂堂大唐首都长安竟无护卫皇帝军队可用导致沦陷于区区五千乱兵之手的啼笑皆非,再到各路勤王兵马对于奉天城内德宗皇帝凶险无比的处境做壁上观的荒唐救驾,最后成功救驾的李怀光竟然因为猜疑又阵前倒戈的瞠目结舌,这场荒唐闹剧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道奇葩了。
集贤院居士
新鲜资讯集散地
公元755年,被扬国忠天天说要造反的安禄山终于反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次年唐玄宗逃到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扬国忠造成的,手下兵士杀了扬国忠,然后兵士到了马嵬驿站外面,鼓噪不已,唐玄宗慌问何事,陈玄礼回答扬国忠造反已经被杀,请玄宗杀扬玉环,玄宗无奈,赐死扬玉环,将士山呼万岁,这就是马嵬坡兵变。最终郭子仪在太子李亨指挥之下,终于平了安史之乱,李亨级皇帝位,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