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吼之後,孩子越是沉默離你越是疏遠

教育孩子,家長們要知道,被父母吼叫過的孩子,不論次數多寡,越小的孩子傷害越深;父母越早改正,對孩子越好。

7歲孩子尿床,背後根源竟然是…

兒童心理諮詢師邱波曾講過一個案例:7歲的童童,連續尿床一個月,父母帶孩子進行醫學檢查,沒有任何病理問題。 邱波老師發現,孩子內心埋藏著巨量的恐懼情緒,不能面對,也無法調適,進而演變成對黑暗房間的幻想,從而造成尿床現象。

進一步瞭解發現,最根源原因是,孩子父親情緒暴躁,母親怯懦退縮,父親時常用吼叫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對父親有著很大的恐懼。

我的大寶被我吼成了“靜音的孩子”

有個二胎媽媽,二寶出生後,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衝大寶吼。漸漸地,每次被吼,大寶都站在一邊,不哭不鬧,抿嘴低頭,手足無措地用手指捏著衣角——成了“靜音孩子”!那一刻,讓當媽的無比悔恨!

被吼之後,孩子越是沉默離你越是疏遠

你希望孩子成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孩子嗎?

“打不哭罵不語”有多可怕?孩子的情緒都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巨量的負面能量肯定會爆發,至於以什麼形式爆發、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當父母的恐怕想都不敢想。

最糟糕的是,長期的負面認知和錯誤的情緒管理,讓孩子養成了陰鬱的性格,本是活蹦亂跳的年紀內心卻異常消極,這些恐怕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頂嘴的孩子

“頂嘴”在中國家庭裡是一個很扭曲的詞,其實換個同義詞說法就好很多,比如“爭辯”。

被吼之後,勇於頂嘴(爭辯)的孩子,儘管常常被貼上“不乖”的標籤,卻響噹噹的把自己的訴求表達了出來,不僅可能會為自己爭取到一定的權利,也釋放了負面情緒,有利於心理健康。

在著名心理專家武志紅文章裡讀到過,孩子敢於在父母面前表達憤怒、膽怯、悲傷等負面情緒,說明親子關係好,孩子對父母更信任。

如果此時父母予以接納,孩子一定會更加與你貼近、交心;反之,孩子和你的距離會越來越遠。為什麼有人說孩子長大後就不跟自己親近了,大概會有這些因素。

被吼之後,孩子越是沉默離你越是疏遠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這位心理學家還談到爭論的4個重要作用:

1、有助於找到界限

“等我們吃完了再去幹”,媽媽勸兒子盧卡斯。9歲的盧卡斯生氣地把椅子往後一推,頂了一句:“為什麼?”我還有些事要做,比坐在這裡要好。”法斯博士說,盧卡斯的這種挑釁是在試驗他的能力的極限在何處。同這個倔頭倔腦的階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機會學會估量自己。爭辯是擺脫兒童無方向狀態的一個途徑,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

2、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說:“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們注意到,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

3、應付衝突的訓練

安格拉想學騎馬,但是她媽媽反對。媽媽說:“我要對你負責”。安格拉反駁說:“薩比內的父母也對她負責,但他們允許她騎馬。”爭論有學習的效果。孩子通過爭論學到爭論的藝術。考慮到日後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關係中會有爭論,這種學習對兒童是重要的。

4、愛的表示

俗語說,相親相愛,才會相互逗弄。鬥嘴是向對方表示,你對我是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與世無“爭”,他就是向周圍的人表示,你們對我無所謂。 所以,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為孩子的爭辯創造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作是對長輩的不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