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阿根廷为什么敢对英国发动战争?

我也很绝望351

问题所指战争其实就是“马岛战争”。基本简介,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又称“福岛战争”。是1982年4-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

谈阿根廷为什么对英国马岛发动军事行动,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也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谁先发现和有效占领这些群岛”。

最早文字记载,英国“幸福号”船长约翰·斯特朗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时任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并且首次登上该岛。之后,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

十八世纪之后,法国、西班牙、英国人你来我住,直到1820年11月,由阿根廷戴维·朱厄特海军上校在索莱达港宣布主权。自1823年起由巴勃罗·阿雷瓜蒂任总督。

10年后,1833年1月2日,英国约翰·詹姆斯·翁斯洛舰长率领“史诗女神”号护卫舰开进东岛的索莱达港,宣布行使英对马岛的主权。阿驻马岛的海军中校何塞·玛丽亚·皮内多总督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艾利斯。此后,马岛长期为英国实际占领,但阿根廷从未放弃其主权要求,多次对英的占领提出异议,至今已达一个半世纪。

二、现实的要求

1948年从阿根廷和智利向马岛海域派驻海军起,英阿两国争议不断;特别是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马岛南部海域可能存在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和其他矿藏,英阿谈判气氛更是急转直下,多次谈判毫无成果。

阿根廷于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

同时阿根廷出于内政、外交和经济上的需要,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决定采取包括军事行动来结束英国对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的实际占领。

三、地理及军事力量的优势

二战后,英国全球掌控实力下降,但整体军事实力仍强于阿根廷。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本土和马岛远隔万里,所能派遣投送兵力有限,同时后勤补给压力大;而阿根廷则在家门口打仗,可以得到陆海空三军的全面支持,对于后勤补给要求也小很多。

四、对国际支持及英国维护马岛主权的误判

二战后英国国力日渐式微,殖民体系也走向崩溃,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相继独立。英国的衰落令阿根廷自信可以取得马岛之战的胜利。同时英国本土和马岛之间远隔万里大西洋,要向马岛投送兵力和补给极其困难,而阿根廷和马岛近在咫尺,占有地理上的优势;英国工党上台后不仅执行战略收缩,还推行全面国有化,英国内部的党派之争也将削弱英军的调度效率。

对于国际上西方大国的支持误判,开战之后,法国、美国对英国提供大力支持,同时对阿根廷禁运,造成本身实力就有限的军力水平进一步下降,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


河东三叔

阿根廷之所以敢发动对英战争,其实说一句中国人都懂得大白话就好解释了——安内必先攘外。

马岛之战前夕的阿根廷,是由军政府进行统治的。在要求民主化已经逐渐形成各民族之间共识的情况下,这种独裁的军政府自然是不得人心的。不仅如此,遭遇中产阶级瓶颈的阿根廷还遭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胀率高达600%。

在这种情况下,军政府就得转移矛盾啊。而矛盾在哪儿呢?阿根廷人一看,在自己家门口有个无主之地,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之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军政府觉得这地儿不错,挺好,可以找个借口干一架,提升一下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也可以提高阿根廷的国际形象嘛。

还有一点,就是英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此时它的影响力正在急剧衰退,尤其是此时还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是美国,英国这二把手当得还可有可无。而且英国此时正在推动海外裁军计划,也许是个不错的着力点。

最关键的是,军政府以为自己会有美国人撑腰,觉得和英国人干一架符合美国人“America is Americans' America”的战略。

当然,最后的结果,阿根廷人发现,相比于战场,自己大概还是在足球场上比英国人更强一点。



青言论史

阿根廷在1982年发动的马岛战争,最大动机就是分散国内因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巨大社会矛盾。企图用外患和胜利,来获得更高的威望。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战时管制,也可以对颓败的社会经济进行整肃。

但他们敢于最后动手,其实应该是做了如下计算的:


首先从外交层面上来说,阿根廷觉得自己有很大把握让英国人吃哑巴亏。因为阿根廷虽然曾经是纳粹德国的粉丝,还庇护了不少党卫军逃犯,但毕竟在国际站队上是比较跟美国的。当时的总统加尔铁里就有美国帮助,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军政府。他还直言不讳的说:自己是美国人的孩子。


由于将自己视为美国在南美的盟友之一,所以阿根廷多少有些有恃无恐。

其次,他们也是苏联的主要粮食供应国。阿根廷盛产的小麦,每年被大量运往苏联,帮助片面发展军工重工业的红色帝国,解决了粮产不足的问题。那么在对未来联合国交锋的推演中,阿根廷判断苏联会偏向自己。

此外,从军事角度考虑,阿根廷也判断英国经历了70年代从海外大举撤退和大幅度裁军后,军事力量将大不如前。曾经要求能够独立在海外作战的海军舰队,已经沦为了北约集体防卫框架下的反潜大队。而且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也需要进行裁军来平衡收支。结果是退役了常驻南大西洋的舰艇,还准备将新的无敌号航母也卖给澳大利亚。


同样萎靡的还有皇家空军。新的远程攻击机计划被砍后,皇家空军除了一些50年代服役的老式轰炸机外,已经没有了远程攻击能力。在缺乏基地支持的南大西洋水域,这些飞机的航程也不足以覆盖马岛范围。至于其他普通战斗机和攻击机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如果战争爆发,阿根廷推算英国有大概率停留在外交抗议层面。即便是出动部队也需要调集很久,才能将力量削弱的海军和分散驻扎在欧洲前沿的陆军凑出来。

舰队的核心不过是1-2艘战斗力较低的轻型母舰,不会有空军支援。很容易成为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联合攻击的靶子。整个舰队中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艇只有5艘,除掉非常重要的无敌号航母外,还有装备了海标枪导弹的3艘42级驱逐舰和1艘82级驱逐舰。


但就是这最新的42级驱逐舰,阿根廷人也在战前买到2艘。通过对这种战舰的研究,他们已经发现了因财政缩水而大量降低设计和建造标准的42级有哪些缺陷。他们也会英国人用于区域防空的海标枪导弹有了认识,这种导弹是5艘英国区域防空战舰的主要武器。

至于阿根廷人自己,虽然大部分装备看上去都比英军落后了1-2代,但在性能上并没有落后太多。海军除了2艘英国导弹驱逐舰外,还有1艘美国人给的轻型航母,舰载机航程在英军的舰载机之上。其他的巡洋舰和驱护舰也都是美国货,潜艇来自德国。纸面数据其实和英军比起来是五五开的。加上在自己的本土水域作战,还会有点主场优势。


阿根廷空军飞行员则全部由美国训练。主要装备是经历过中东战争考验的幻影3战斗机和法国海军主力超军旗攻击机。携带的飞鱼导弹也是非常崭新的武器。他们还能得到美国提供的海王星反潜巡逻机等力量支援。这么一算的话,加上海军的底子,足以抗衡转型为专攻反潜的皇家海军。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你不能说阿根廷人的算计全错。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们还是给英军以不小的麻烦。但问题是外交层面上被美国和北约主要国家限制,苏联的态度也让其心寒。至于军事上的问题,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都是阿根廷人战前最不愿意想到,战争开始后又逐一应验的事情。


米南德王问道

阿根廷的原因:军政府既蠢又笨;英国的原因:当时的英国在衰退,撒切尔夫人的改革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国内比较混乱。

阿根廷当时是军人独裁,把经济搞得一团糟,国内矛盾很尖锐,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就想通过一场战争来把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英国的不满。

也就是说发动战争目的不纯,不是为了领土统一,也因此没有战争动员、没有战争准备,一拍脑门就占领了马岛。

战争不是过家家,准备都不一定能赢,何况没准备,最起码应该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拉帮结派,而且要对弹药、飞机大量进口囤货,这样也不至于武器被法国扣下不发货,打着打着没导弹了。

如果当时的英国首相服软了,阿根廷目的也许就达到了,但撒切尔夫人有铁娘子的称号,排除一切困难还击了,为此还做了战争动员,征调了民船,在态度上阿根廷就输了。

所以阿根廷不是因为敢,而是因为蠢。


上丞工作室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英国首相撒切尔政治生涯的分水领,使得这位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和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命运来了一个大转折,从人民公敌变成民族英雄。而这一切都是阿根廷进攻马岛所引发的。

现在提及阿根廷,我们只知道拥有上帝之手的马拉多纳。但实际上阿根廷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8。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于1881年独立。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岛之战是复杂的。


英阿马岛之战是阿根廷挑起的,由于阿根廷当时是军人统治政府。加尔铁里政府承着巨大压力 而且阿根廷政府管理不善,经济不振民生凋敝。加尔铁里为了转移目标,发动马岛之战,用于提高国内士气。便于军人政府的统治。应该说这个目标加尔铁里的目的达到了。

阿根廷始终认为马岛是他的,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角度来说,加尔铁里的时机选择的不错,当时的英国处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期。被称为欧洲的病夫。而且当时英国与法国 ,苏联,美国关系也不大好。因此上加尔铁里才会有胆量攻击大英帝国。但实际上阿根廷完全误判了形势与环境。高估了阿根廷政府,也高估了自己。尤其是突然袭击马岛成功以后,阿根廷民族主义高涨,阿根廷政府更是热血沸腾。拒绝国际社会的调停,也证明了加尔铁里政府的愚昧。


从军事角度来说,阿根廷一百多年没有打仗了,严重地缺乏实战经验。武器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基本无法自给,一旦武器禁运基本就无法继续进行战争。(飞鱼导弹就是证明)。而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也是阿根廷政府的战略失误之一,不接受美国的调节,认为苏联会帮助阿根廷,这些都是阿根廷政府的想当然自以为是。尤其是在法国的飞鱼导弹问题上。法国是和英国分歧巨大,但他们的利益更是庞大的。阿根廷意图在两者之间从中渔利。未免太高看自己了。就在阿根廷的法国飞鱼导弹击沉英国军舰以后,法国立即对阿根廷实行武器禁运。因为阿根廷和英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加尔铁里过于高看自己了。有些孤芳自赏了。

而作为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则是强硬到底 同样拒绝英国调停,必须夺回马岛 他不仅是英国的‘’主权和领土‘’更是大英帝国利益之所在,撒切尔也同是在用战争向全世界证明,大英帝国还是世界一流强国,任何对他的染指和亵渎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当然,撒切尔也需要一场战争来提振英国的气势和士气。也是为了给予民众以信心。而国际社会大都是旁观者,而主要国家都站在了英国一边,苏联责是中立,暗中却是向英语国敲竹杠。国际社会的现实可见一斑。

英阿马岛之战充分说明了孙子的那句话‘’兵者。国之大事‘’。阿根廷政府就是不慎重,挑起战端,而结果是一败涂地。从而证明。任何把希望寄托在他国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战争永远不要高估,看低别人。阿根廷的失败是必然的。


清水空流

这是阿根廷军政府对当时形势判断失误的一种情况。

阿根廷独立之后,就对福克兰群岛(英国称“马尔纳维斯岛”)提出拥有主权要求。只是,当时英国还很强大,阿根廷政府只有停留在口头抗议之中。

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殖民地独立风起云涌,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政府自遐不顾,惟有承认其独立现状。七十年代中期,阿根廷军人政府政变上台。可是,经过几年变革,阿根廷经济日渐变差,民怨沸腾。

为了扭转情况,而且,当时的美国把南美当成自己后院,力挤英国势力。对阿根廷军政府的政策,采用默许认可态度。于是,在八二年,发动军队占领福克兰群岛,并且在一星期内完成占领过程,并宣布福克兰群岛成为阿根廷不可分割的部分。

阿根廷占领福克兰群岛后,英国举国哗然,群情激奋。撒彻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即强硬应对。首先,它通过北约组织,要求中断法国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要求美国不要支持阿根廷政府。

随后,动用老残的伊丽莎白航空母舰、谢菲尔德号巡洋舰,以及其它大小船只,浩浩荡荡地奔向南大西洋。在这次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凭仅有的两枚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了谢菲尔德号巡洋舰。在美国、法国等军火贸易封锁下,阿根廷失败了。福克兰群岛又回到了英国手中。


愤怒野虎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阿根廷发动对英国的战争正是这样的。

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岛之争,很大原因是英国国力山河日下,已经不如以前了,阿根廷仗着“近水楼台先得月”,趁机对马岛的主权提出声索并派兵占领,由此引发英阿马岛之争。



马岛距离阿根廷很近,就在阿根廷“家门口”,而距离英国却非常远,马岛与英国地分南北半球、横跨大西洋东西两岸,可以说是千里迢迢,因此阿根廷也敢于挑战英国。



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英国又正是由“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执政,态度非常强硬,坚决不放弃对马岛的权利,立刻调集了海军精锐前往,英国毕竟是百年大国了,虽然已经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但实力仍然不容小觑,最终以英国的战胜而收场。




津城沐雨

要梳理阿根廷的思路要从各方面来分析,首先对 马岛 的主权要求是历史问题由来已久,如能收回则可转移并掩盖许多社会矛盾,并大大提高阿根廷的国际地位,而82年正是英国大幅度裁撤军队的高峰期,大型航母都退役了,也没有新舰来接替,老旧的赫尔墨斯号跟阿根廷的5.25号性能近似,英核心的42型驱逐舰阿根廷手里也有两艘……总之阿根廷自认为对英是 知彼 了,并据此判断“英国不会 为了个隔着半个地球的荒岛,来挑战离那些岛只几百英里的一个地区大国……”就是在这样盲目的设想下,出动军队轻取了只几十人守卫的马岛,可事态发展完 出乎阿军政府意料,英国不但立即派出远洋特混舰队来与其夺岛,还成功说服了美,西德都断绝了向阿出口武器,美军还派出部分加油机,预警机等到欧洲接替英军执行北约任务,好让英军更全面的投入战斗,就连阿根廷所倚重的法国也在撒切尔夫人威胁要 如果法国不与英保持一致就把核潜艇及核武器 开到南大洋去 的恫吓下向英国透露了飞鱼导弹的重要参数,使英军成功电子诱偏了数枚该弹……总之阿是想试图趁英国力衰退走埃及等问题的路线,迫英就范,好缓解转嫁自 的社会矛盾,可没想到事与愿违了……


北方天蝎座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主要组成工党发生了严重的影响力下滑危机,决策国家计划和法案的国会机构面临重组,国家正处于混乱之中。阿根廷见到这种情况后,自然而然地会认为目前混乱的英国政府在面对阿根廷占领马岛的问题上,肯定会选择卖个人情送给阿根廷了,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

图为马岛战争

影响力日渐衰弱的工党成功地将其他政党和国民视线吸引到了马岛问题上,并利用马岛战争的胜利帮助英国工党重新建立了在国会中的影响力,这是阿根廷没有想到的。讽刺的是,马岛战争前的阿根廷也面临着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压力,也同样需要的一个够分量的问题来转移视线。

图为英国工党

双方为了通过胜利来继续维持政权的影响力和统治,在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在阿根廷占领马岛信息传来的第二天,英国第一大党派工党和国会就通过了对阿根廷的战争法案。所有将要被出售的航空母舰都被拦回,正在建造中的航母也加快了进度,全国上下所有人的视线都转向了马岛,而不是在前段时间还吵得沸沸扬扬的英国工党政策问题。

图为马岛战争

此外,阿根廷严重的低估了英国的远洋作战能力也是阿根廷敢于发动对英国战争的主要因素。在马岛战争之前,英国唯一现役的两艘航母正在准备出售,甚至正在建造中的两艘航母英国都开始规划买家,毫不夸张地说,只要阿根廷晚一年发动马岛战争,英国就是掘地三尺也找不到一艘航母去远征马岛,一系列对英国形势和军力推测的错误导致了阿根廷在不合适的时机发动了一场必败的战争。


军事新观察

如果要真正追究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那么结论只有一个:阿根廷方面的误判。

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阿根廷与英国都同属于西方阵营,原本关系很不错的,比如:阿海军使用英国军舰,双方有多款装备是一模一样,没有会想到双方会发生战争。

原本英阿之间也没有什么大的争端,有关马岛之争议也只能算历史遗留问题,双方的争端也就是外交部门之间打一打嘴仗,实际上并不是大问题,但是在上世纪80年初时,阿根廷国内出现了一些问题,自身内忧不断,有一个说法:1981年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达11.4%,这样的经济形势,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成为说是灾难性,然而阿根廷的情况有所特殊,它实行的是军人执政,当时的阿政府实际上是军人控制,这样的局面将危及到军人的执政地位,军人集团又不想放弃执政,所以他们必须想到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于是内压向外引也成了主要的方案。

阿根廷希望通过发动一场英国的战争,维护自己的地位,当时判断乐观英国已经是日落西山,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忍气吞声,而不是进行一场战争。所以阿根廷,决定发动战争,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英国出兵的问题,以后最终只是外交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军事上,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被英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