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到底是不是真如历史记载的那样昏庸暴虐?

剩下的虾米

纣王是商朝末代国君帝辛,作为亡国之君,他的形象3000多年来一直非常负面,一部传播甚广的明代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更是把他刻在了耻辱柱上。

但悦史君翻阅大量史料,穿越千年发现,帝辛之所以变成纣王,实在是有太多的无奈。

帝辛人很厉害,“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就是一个文武全才。

当时商朝已经进入衰退期,帝辛面对东夷诸部落的叛乱,果断派兵镇压,平叛之后还继续向外拓展,极大地扩展了领土。

然而,连年用兵导致新的叛乱,周国更是趁商都兵力空虚进攻,帝辛不得不在鹿台自焚而死。

胜利的周武王姬发给了帝辛谥号“纣”,在古代谥法中:“残义损善曰纣”,可谓是非常贬损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罗列了帝辛各种荒淫无道:“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对兄弟亲族和大臣们的劝谏,更是动辄谩骂甚至处以酷刑,导致多人逃亡。

然而,事实并不全是如此,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过一句公允的话:“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就是说帝辛这么多的坏,并不是他就那么恶劣,而且人有给他泼脏水。

悦史君得到的结论跟子贡一样,这些人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反叛者和胜利者周朝人

周国本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但周王季、周文王姬昌父子不断征伐,还试图伐商,与商朝国君结下梁子。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更是时刻准备复仇,最终伐商成功,取代了商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朝人对帝辛也就是他们口里的纣王,自然是不遗余力地抹黑,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第二,商朝内部的反对者

商朝是一个信仰鬼神的王朝,君权与神权一直都存在斗争,到帝辛时君权已占了上风,但神权的维护者对帝辛进行攻击,以至帝辛的罪状里出现“昏弃厥肆祀”、“慢於鬼神”等。

还有就是王族成员和大臣们的反对,微子启是帝辛的哥哥,却因是庶子而没能继承帝位,箕子、比干等人则因传统“兄终弟及”传承方式的废弃,也失去继承权,他们对帝辛是非常有意见的,而大臣们则因国君对贵族的打击,也成为帝辛的反对者,帝辛对这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帝位的人,自然不会手软,这就出现了“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醢九侯”、“剖比干”等罪状。

第三,先秦诸子的肆意抹黑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来游说各国国君,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很多人“案往旧以造说”,帝辛就成了亡国之君的典范,各种乱七八糟的罪名自然就都来了。

因此,帝辛当然不是昏庸暴虐之君,悦史君当然也不能说他是明君,但起码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纣王不是明君是肯定的,但是也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也是肯定的。纣王实际上应该属于杨广那种好大喜功的类型。

毛泽东对纣王有过一段评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成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动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是有功的,他讨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是损失很大。俘虏太多,但是对俘虏的工作做的不太好,周武王趁虚而入,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就亡了。

这段评价是有依据的,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确实是趁商纣讨伐东夷的时候在背后捅刀子。按理说东夷作为华夏的共同的敌人,而周又作为商的臣子不去出力也就算了,在背后掣肘就是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

不要以为“兵不厌诈”是一直都有的,实际上在春秋之前诸夏的战争是非常有礼节的。并非一定要把敌人消灭,而是打服别人就行了,而且服的还要心服口服。所以古代的天子对于诸侯的要求都是“九服”。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后世人总是嘲笑没有“半渡而击”的宋襄公,但是如果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宋襄公是没错的。春秋之前打仗都是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然后还要约定好时间,打累了还可以中场休息,别人逃过一百步就不能再追了。

这是约定好的,如果违背了就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时代的春秋,诸侯已经开始不遵守这种规则了,孔子才说道:“春秋无义战”。如果孔子活到战国时代,看到更残酷的战争,估计能气死。

而武王这种偷袭,明显是不道德的。所以首先周的“以有道伐无道”的说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而纣王是第一个把华夏势力扩展到南方的人,也是第一个把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的人。这个也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由于他的穷兵黩武,导致了民怨四起,最后身死国灭,你可以说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但是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庸”字。

那纣王残暴吗,一般作为一个武功超群的帝王,(这个武功并非是武艺,而且指在军事上的功绩)纣王也不可能会是一个老好人。但是也并非像史书上所说的十恶不赦。



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纣王的罪行在越早的史书的史书越少,反而越靠近现在越多。这本身就说明有很多罪行是后人添加的。在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纣王的罪行只有六条

其一,酗酒;其二,不用贵戚旧臣;其三,用登用小人;其四,听信妇言;其五,信有命在天;其六,不留心祭祀。

其中不用贵戚,这条现代看来实际上是非常进步的,而这条真实原因是纣王加强了君权,打压贵族,启用身份低贱的人引起了贵族的不满。而听信妇言,则商朝的传统,商朝时期妇人的地位很高,不但可以参政议政,而且还可以带兵打仗。妇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而且在这六条中,从未提到纣王残暴。元朝有人做<>就有提到为纣王平反,说纣王曾用铁链还是一些铁制的刑具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商朝的时候根本就没铁。顾颉刚在<>中有过详细的考证,纣王的罪行是怎么来的,都有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一下来看。

总之,纣王不可能是明君,但是也完全不是昏庸无能残忍好杀之人,否则被囚禁的姬昌也不可能被放回去。


渔耕樵读

说到纣王帝辛,我们不得不提经典电视剧《封神榜》。纣王给我们的最初和最深的印象绝大部分来自这部电视剧,昏庸、暴虐、好美色、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商朝断送在他手中,他是亡国之君。历史上真实的帝辛是否如电视剧中一面倒的坏,还是也有正能量的一面?


商朝第三十一代君王帝乙,也就是纣王的父亲死后,本来应该立长子启为帝的,但奈何启的母亲位卑不够份量,而选择了母亲为后的少子帝辛,帝辛也自幼聪慧过人,更适合当继承者。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生产力发展,粮食作物收获大增,农民生活有所改善;扩展版图,对东夷用兵,把商朝势力扩展到了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了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统一东南后,也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进了东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废除旧制,不再屠杀奴隶和俘虏,而是合理利用资源,让奴隶和俘虏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选择有才干的人用,不论身份的高低;选后选妃不论出身贵贱,后立奴隶的女儿妲己为后,十分宠幸。

毛主席评价帝辛: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在位后期,沉迷酒色,居功自傲,造酒池悬肉为林,为了讨美人欢心,烽火戏诸侯,生活极其荒唐;为了集具资建鹿台,加重人们赋税,使人们苦不堪言;创酷刑来惩罚反对他的人。时间一久,尽失去人心,民间怨声载道。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11个小国会师孟津讨伐商朝,在牧野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自焚而死,存在600多年的商朝亡。


京城雨雾

纣王绝对不昏庸,也不残暴。事实上,他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为商朝开疆拓土,将王朝的势力进一步延伸到江淮地区,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历史上的纣王其实并不简单,他和他父王帝乙在位时,面对的外部环境相当复杂。一方面:强大的东夷部族对商朝的南方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西戎部落也时刻威胁着商朝的西陲;使得商朝不得不面临东西双线作战的困境。

因此,到纣王时期,商朝被迫对自己身旁的周采取了怀柔政策,漠视周对周边诸侯国的吞并行为(就像英法在二战前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一样)。同时,纣王还将商朝王女嫁给姬昌,以便更好的拉拢周,避免它攻击自己。



稳住周后,纣王得以商朝全力攻打东夷,并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果。在纣王时期,商朝先后打败了盂方、夷方、人方等东夷部族,商军最远打到了达雇(今山东鄄城)、齐(今山东淄博)等地,使得商王朝的势力得以向东迅速扩张,进一步开拓了商朝的疆域。

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也导致商军大量精锐的损耗和国力的减弱。这些是需要时间来休整和补充的;加上新征服的东夷地区也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和维稳,又使得商朝的军事力量过度分散在东边,无法对京畿地区形成很好的保护。



结果,周军抓准时机,突然进攻商朝,打得商军措手不及。在牧野大战中,周的联军击败了商朝由奴隶临时拼凑而成的军队,随后攻破都城,把商朝给灭了。



可以说,纣王是在对东夷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情况下,迅速丢了江山的。而且,亡国还不算,此后他还被周朝抹黑,刻画成一名酒池肉林的暴君,使得商纣名声狼藉。这真的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这些历史要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