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登基後 問了張居正一個尷尬問題 張居正無奈只能用一首詩回答

萬曆登基後 問了張居正一個尷尬問題 張居正無奈只能用一首詩回答

由於明朝的歷史寫得多,我發現很多讀者在文章底下評論說明朝的歷史不可靠,都是清朝的史官篡改瞎編的。其實不然,明朝歷史失實,不能只怪清朝史官,很大責任也在於明朝本身史料篡改遺失,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建文遜國”一事。(萬斯同: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一事。)

所謂建文遜國,其實就是指明成祖朱棣通過發動靖難之役,搶奪了他侄兒建文帝的江山,但為了體現他繼承的合法性,在朱棣的指使下,明朝的史官們銷燬了建文帝時期的相關檔案,還親自編寫《明成祖實錄》。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

在這段描述中,朱棣首先否定了建文帝皇帝的身份,既不稱建文帝,也不稱惠帝,接下來更是營造了一個無能昏庸眾叛親離的“昏君”形象,最後因為自己施政無方,無德無能,沒臉見人而自殺。

接下來則是要塑造朱棣英明神武,高風亮節的形象了。《明成祖實錄》記載,在得知建文帝自殺的消息後,他立馬派太監前去救援,無奈來不及,太監只從廢墟中找到了建文帝的遺體。朱棣對屍體哭著說:“我來是為了扶翼你為善,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從後面事情的發展來看,朱棣明顯是在表演,如果他僅僅只是為了扶助他的侄兒,為何後面又會殘忍將忠於建文帝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置於死地,而且大開殺戳,被稱為“瓜蔓抄”。

萬曆登基後 問了張居正一個尷尬問題 張居正無奈只能用一首詩回答

而其中最存疑的地方則到底是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如何?如果建文帝真的已經死在了靖難之役中,那朱棣完全沒必要派遣胡灐和鄭和在海內海外到處找建文帝的下落。

在《胡灐傳》中明確記載:“先,灐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如釋。”因此可以推測出朱棣當時也不能確認那個從火中拉出來的屍體是不是建文帝,為了免除後患,他才到處派人去找建文帝下落。

正因為明朝史官們在記錄“建文遜國”一事時過於春秋筆法,加上朱棣前後的行為矛盾,讓靖難之後關於建文帝的結局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薄霧。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下落如何,不僅是困擾我們這些後來者的一個謎團,也是當時明朝人心中一個大大的疑問,在這基礎之上,衍生出了不少關於建文帝的傳說逸事,比如出家為僧、跑去南洋、遁入道門等等。

由於朱棣把建文帝相關檔案刪除得過狠,導致明朝王室內部對於建文帝的相關事蹟也瞭解不多。但因為此事涉及到宮廷機密,加上出於為尊者諱的考慮,自朱棣以後,幾乎沒有公開討論建文帝下落的相關文獻記載,只到萬曆皇帝登基以後,史料中才再次出現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討論。

萬曆登基後 問了張居正一個尷尬問題 張居正無奈只能用一首詩回答

萬曆皇帝登基時,年紀僅有八歲,雖然貴為皇帝之尊,但畢竟是兒童,好奇心十足。萬曆二年,在一次內閣會議上,萬曆皇帝問到了一個他思考很久的問題,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之謎:“聞建文當時逃逸,果否?

這個問題涉及到皇室秘聞,本來就比較敏感,而且沒有相關史料記載,因此張居正也沒有明確答案,但皇帝問到,他也不能回答,於是他只好用一首詩回答,這首詩也被記入《明神宗實錄》和孫承宗的《春明夢餘錄》中。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新,野老吞聲哭未休。

接著張居正說起這首詩的來歷。“國史不載此事(建文帝下落),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出,人無知道。”當時盛傳,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削髮為僧從地道里逃出來,接下來就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萬曆登基後 問了張居正一個尷尬問題 張居正無奈只能用一首詩回答

然後到正統年間,忽然有人在雲南郵壁上發現有一首題詩,其中一句“淪落江湖數十秋”。當時正好有一人御史出巡到該地,就感覺很奇怪,“江湖”與朝堂相對應,難道有人從朝堂退下來隱居於此嗎?於是御史便把寺中的老僧歸來一問,發現他竟然是建文帝。

御史馬上把這個消息報告朝廷,於是便把老僧召到北京,由皇帝親自驗證,最後發現就是建文帝本人。當時建文帝已經七八十歲了,然後建文帝又失蹤了,沒有人知道他的蹤跡。

張居正的回答詳細地記錄在了《明神宗實錄》中,說明史官們認為張居正的說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而且到了萬曆年間,離靖難之役已經過去很久,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不再忌諱,真相呼之欲出。

萬曆登基後 問了張居正一個尷尬問題 張居正無奈只能用一首詩回答

正統年間另一件事情也從側面佐證了這事的真實性,那就是明英宗釋放了建文帝被囚禁已久的兒子,併為他成家,這很有可能就是明英宗在見過建文帝以後,認為他已經不再對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脅,於是施恩於建文帝的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