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三|与读者互动:学《楞严经》当如何行?(19)

经常会有一些读者交流。有些问题提得相当好,这里稍微整理了一下,发表出来和大家交流。

楞严经·卷三|与读者互动:学《楞严经》当如何行?(19)

1.看人不顺眼从哪里来,从意识中来,还是从别处而来?

这个问题在十二处的法则中提到过。这个看人不顺眼是从如来藏性中来。“不顺眼”乃善、恶之分别法尘的显现。若如来藏性中根本没有善恶分别的种子,无论境况如何,也不会显出善恶之分别来,更不会有“不顺眼”之说了。所以,凡是来到你身边的法则,无论善与恶,皆是你自性中本有的。

打个比方说:这片土地是你的,你可以随便用,你可以把它建设成一个世外桃源,也可以把建设成一个狩猎场。土地就好比是你的自性。建设成世外桃源(善道)也好,建设成狩猎场(恶道)也罢,难道不是从你的自性中里流露出来的吗?佛法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告诉你一切不过是自作自受而已。

2、如果尘与根彼此分离,尘、根就无法有任何显相,成为超越于任何形相的真空。这就是尘和根的本来面目,或者叫真如自性。能用这种句式吗?

这种句式不过是指月而已,谈不上能用或不能用,真心本性本无相可谈,更何况是文字相。

众生乃因缘和合而生,根、尘若是不具足,则众生如何产生呢?既然众生无生,是不是就是“无生法忍”了?所谓“生佛不二”,不就是指自性本来空么?

谈到自性本空,这并非是说佛陀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只是佛陀能觉悟到根、尘、识的虚幻而已。这就好比照镜子,佛陀明白镜子里的根、尘、识是虚幻的,故而心如如不动;而凡夫却把镜子里的景象当真,为了镜子里的根、尘、识幻像而忙碌不已。

楞严经·卷三|与读者互动:学《楞严经》当如何行?(19)

3、学《楞严经》当如何行?

有读者受持《地藏经》及地藏菩萨圣号,随喜其功德。

至于懂《楞严经》,无非是把握住两个方面:一个是攀缘妄心,一个是常住真心。以音声诵念地藏王菩萨圣号和《地藏经》,音声之相,在诵念中,会刹那变化,但由此而显发的“听闻性”,本是常住真心,不生亦不灭。

如果再仔细观照,就会明白,没有这个听闻性,这个音声之相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个听闻性,无论你是读佛经、还是听歌曲,还是与人讲话,它不过是随动静二尘(声波)显发而已,它的自性始终如一,本来寂静的。如果读《地藏经》、诵地藏圣号,能够诵到这个份上,这也就是真正的受持《楞严经》了。这才是挖到了地藏之宝,真正明白了地藏心。

不仅仅读佛经要这样,《楞严经》更是生活中的经。在生活中,哪一处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涉及之处呢?如果明白六根不过是在妄尘中显发六种的真性、六尘不过是菩提瞪发劳相,六识不过是虚妄的妄想,就能不为攀缘相所转,把自己定在真性上,这就是楞严大定,是最坚固的禅定功夫。

所谓修行,实际上就是修这个。比如说,看见美食,明白味道不过是“知味性”的显发,自然就不会为口腹之欲所牵引。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个功夫纯熟的过程。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由这句话便可以知道孔子的修行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楞严经》当是佛学的启蒙读物。如果能牢牢把握住两个根本(攀缘妄心、常住真心),学习佛教的其它知识,便有事半功倍之效。

楞严经·卷三|与读者互动:学《楞严经》当如何行?(19)

《边读边聊楞严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