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16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三卷之一 原文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基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第三卷之一 白话大意

还有啊,阿难!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它们也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阿难!就拿用眼睛瞪着虚空,时间长了眼睛会很疲劳这个例子来说,能见的眼睛,和所见的空华劳相,都是本有真心显现的瞪发劳相。因为明、暗两种妄尘的引发,使菩提真心发起妄见,居于明暗妄尘之中,妄见吸取明暗两种尘象,就叫做“见性”,见性离开了明暗两种妄尘,根本没有自己的体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见性不是从明暗产生,不是从眼根产生,也不是从虚空产生,为什么呢?如果从光明产生,黑暗的时候,见性就会随着光明而隐灭,就不应该看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产生,光明的时候,见性也就随着黑暗而隐灭,也不应该看到光明。

如果说是从眼根里产生,就不会有明暗两种尘相,这样的话,见精就离了明暗两种妄尘,根本没有自己的体性。

如果说是从虚空里产生,从虚空出来的时候,既然能向前看到尘象,回来的时候,应该会看到眼睛。如果是从虚空产生的,虚空也是自看虚空,又关你的“眼入”什么事呢?

所以,你应该明白,“眼入”,是虚妄的,而如来藏性,常住不动,所以不是因缘而生;周遍圆满,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阿难!比如有人,用两个手指快速地塞住自己的耳朵,时间长了耳根发劳,脑袋里面就有种种的声响,能听的耳根和所听的声响劳相,都是本有真心显现的瞪发劳相。

因为动、静两种妄尘的引发,使菩提真心发起妄闻,居于动静妄尘之中,妄闻又吸取动静两种尘象,就叫做“听闻性”,听闻性离开了动、静两种妄尘,根本没有自己的体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这个听闻性,不是从动静而产生,不是从耳根产生,不是从虚空产生,为什么呢?如果说是从静而产生,那么,动的时候、静就破灭了,听闻性也会随着破灭,就不应该听到动;如果说是从动而产生,那么,静的时候,动就会歇灭,听闻性也会随着歇灭,就不应该知道静相。

如果说是从耳根产生的,就不会有动静两种尘相,这样的话,能听闻的耳根,没有了所听,就没有自己的体性。

如果说是从虚空产生的,虚空如果有听闻性的话,就不是虚空了,就算虚空有听闻性,也是虚空自听虚空,又关你的“耳入”什么事呢?

所以,你应该明白,“耳入”,是虚妄的,而如来藏性,常住不动,所以不是因缘而生;周遍圆满,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阿难!比如有个人,快速地用鼻子吸气,时间长了,鼻子就很疲劳,会感觉到冷气,因为这个冷触,就分辨鼻子是通的还是塞住了,像这样,乃至于分辨各种香气、臭气。能嗅的鼻子和所嗅的香臭劳相,都是本有菩提真心显现的瞪发劳相。

因为通、塞两种虚妄前尘的引发,使菩提真心发起虚妄嗅觉,居于通塞妄尘之中,虚妄嗅觉吸取通塞两种尘象,就叫做“嗅闻性”。嗅闻性离开了通、塞两种妄尘,根本没有自己的体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这个嗅闻性,不是从通塞而产生,不是从鼻根而产生,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为什么呢?如果说是从通而产生,那么,塞住的时候,这个嗅闻性就会消失,又怎么知道是塞住的呢?如果是从塞而产生的,那么,通的时候,就没有嗅闻性了,又怎么会知道各种香气臭气呢?

如果是从鼻根里产生的,就不会有通、色两种妄尘,那么,这个能嗅闻的机能,失去了所嗅闻的,根本没有自己的体性。

如果说是从虚空里产生的,那么,这个嗅闻性应该返回来嗅闻你的鼻子,即便虚空可以嗅闻,虚空自嗅虚空,又关你的“鼻入”什么事呢?

所以,你应该明白,“鼻入”,是虚妄的,而如来藏性,常住不动,所以不是因缘而生;周遍圆满,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阿难!比如有个人,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时间长了,舌根疲劳,如果这个人当时是生病的,就会有苦味,没有生病的人,就会有轻微的甜味,因为甜和苦这两种味道,显示舌根的机能,舌头不动的时候,就是淡淡地、没有味道。能觉的舌头和所觉的甜苦淡劳相,都是本有菩提真心显现的瞪发劳相。

因为甜苦、淡两种虚妄前尘的引发,使菩提真心发起虚妄味觉,居于甜苦、淡妄尘之中,虚妄味觉吸取甜苦、淡两种尘象,就叫做“知味性”。知味性离开了甜苦、淡两种妄尘,根本没有自己的体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这个知味性,不是从甜苦而产生,不是从淡而产生,不是从舌根而产生,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为什么呢?如果是从甜苦而产生,那么,淡的时候、甜苦就会消失,知味性也就随之消失了,又怎么知道淡的味道呢?如果是从淡而产生的,甜的时候、淡就会消失,知味性也会随之消失,又怎么知道是甜的、苦的呢?

如果是从舌根而产生的,就不应该有甜苦、淡这两种妄尘,那么,这个能知味的舌根,就没有自己的体性。

如果是从虚空产生,虚空自知虚空之味,你的嘴里应该不知道,就算虚空自知其味,又关你的“舌入”什么事呢?

所以,你应该明白,“舌入”,是虚妄的,而如来藏性,常住不动,所以不是因缘而生;周遍圆满,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五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