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19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三卷之四 原文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重要开示!

——唐·慧琳国师

师事不空三藏,内持密藏,外究儒学,精通声明与训诂之学。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并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一切经音义》百卷,世称《慧琳音义》。据《宋高僧传·卷五》载,其成书年代为贞元四年(788)至元和五年(810),历时二十余年。慧琳国师精通梵文汉语,读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赝,又曾师事于不空三藏,且他对经藏的态度是「参合佛意,详察是非(《大正》五十册)」。大师对《楞严》此部经坚决不疑,并于《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二》中亲释《楞严经》,并多次征引此书,决不怀疑!释《楞严经》之文详于《大正藏》。(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第三卷之四 白话大意

阿难!你的意根常常攀缘法尘,生起善性、恶性、无记性,在意根中生成一定的法则。意根所缘的法尘,是从你的心里产生,还是离了心,另有一个法尘所在的地方?

阿难,如果说是从心里产生,心是能生,法是所生,能生的心有知,所生的法也应该有知,法尘既然有知,就不是尘,也不是意根所缘的尘境,既然不是意根所缘的尘境,还说什么从哪里产生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如果说离了能知之心,另有一个法尘所在的地方,那么,法尘应该有自己的自性,法尘的自性是有知的还是无知的呢?如果有知,就成了有情,就成了心法,离了你的心的法尘,还能有知,就应该不是尘,就如同别人的心量了,别人的心,才能离了你还有知。

如果一定要说,离了你的心还能有知的法尘,也是你,既然是你的心,应该不能离开你,又怎么能说你的心不与你合而为一,还在意根之外,另有一个心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如果说这个法尘,离了意根之心而无知,那么,这个法尘既不是前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不是离合冷暖等相,也不是虚空,这个法尘应该在什么地方?既然在前五尘、虚空中,都不能指出它的所在,总不能说,你的法尘不在人世间,在一个所谓的虚空之外的地方吧?就算虚空之外有空,离了意根的法尘,处于虚空之外的空处,既然在虚空之外,就不是心所缘之处,如果法尘不在心所缘之处,那么这个心所缘之处又是谁立起来的呢?

所以,你要明白,所缘的法尘和能缘的意根,都是虚妄的,而如来藏性,常住不动,所以不是因缘而生;周遍圆满,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还有啊,阿难!为什么说“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它们的根本也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难,正如你之前明白的道理,眼根和色尘互为因缘,在内的眼根是无形的,因为在外的色尘才能显现,色尘是眼根的缘;色尘是没有知觉的,因为眼根才能看到,所以眼根是色尘的缘。眼根对色尘,起了分别,就生出了眼识。

那么,眼识是因眼根而有,眼根是能生,眼识是所生,以眼作为识的界限,叫做眼识界呢?还是眼识因色尘而有,色尘是能生,眼识是所生,以色尘作为识的界限,叫做色识界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阿难,如果眼识是因为眼才有的,眼为能生,眼识是所生,就不需要凭借外界的色尘和虚空,既然没有外界的色尘和虚空,只有在内的眼根,没有可以分别的对象,又怎么能生眼识呢?

就算眼根能生出眼识,没有外界的色尘和虚空可供分别,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在内的眼根是无形的,要借外界的色尘才能显现,没有了外界的色尘,眼根的能见,没有青黄赤白等颜色来显示,又怎么能现出眼根呢?显不出眼根,又从哪里划分眼识界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如果说眼识是因色尘而有的,色尘是能生,眼识是所生,那么,你看虚空、没有色尘的时候,能生的色尘没有,也就没有所生的眼识,没有眼识,你看到虚空的时候,又怎么能知道是虚空呢?

而且,眼识如果是由色尘所生,应该随着色尘而灭,当色尘的相发生改变的时候,你还能知道色尘之相发生了改变,这就说明你的眼识没有随着色相的变换而变换,那眼识究竟以哪一个色尘作为眼识界呢?

如果说眼识跟着色尘之相的变换而变,那么,色尘变成虚空的时候,眼识应该随着变空,色尘和眼识都消失了,自然就没有界了;如果说能生的色尘虽然变换了,所生的眼识不变,不变就成了永恒的,就应该不知道虚空在什么地方,既然你现在知道虚空所在,那么,眼识就不是从色尘而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如果说眼识是由眼根和色尘两种共同作用而产生,那么,是由眼根、色尘相合而生,还是由眼根、色尘相离而生,如果是眼根、色尘相合而生,所生的眼识,就会分成两半,一半跟随眼根,一半跟随色尘,眼根、色尘之间就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是眼根和色尘相离而生,那么所生的眼识,一半属根是有知,一半属尘是无知,有知、无知混合杂乱,又怎么成为眼识之界呢?

所以,你要知道,眼根和色尘互为因缘,生出眼识界。眼识不从眼根生,不从色尘生,不从眼根色尘合生,三处都没有。眼根、色尘、色识界,不是因缘生,不是自然生,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阿难,又如你之前明白的道理,耳根和声尘互为因缘,耳的听闻性是无形的,因为声尘才能显现;声尘是没有知觉的,因为听闻性才能知道。耳的听闻性和声尘为缘,起了分别,就生出耳识。

那么,耳识是由耳而产生,以耳朵为界叫耳识界呢?还是由声尘而产生,以声尘为界叫声识界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阿难,耳识如果是因耳根而产生,当动静二相不出现的时候,就没有声尘,没有声尘,耳根就不能形成知觉;没有所听的声尘,能知的耳根都不能成立,又怎么生出耳识来呢?

如果说只取耳根的听闻性,那么,没有动静二种声尘,听闻性是无从成立的。如果说耳识是从有形的耳朵产生,有形的耳朵属于身根,和身根对应的是触尘,夹杂了身根及对应的触尘,所生的识应该叫身识界,那么,耳识界又是谁立起来的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如果说耳识是由声尘而产生,耳识既然是由声尘而有,就跟听闻性没关系;没有听闻性,就不知道声尘所在的位置,声尘的位置都不知道,又怎么能产生耳识呢?

就算耳识是从声尘而产生,声音是因听闻性而有声相的,当听闻性听到声尘的时候,也应该听到耳识,如果只听到声音,没有同时听到耳识,那么这个耳识就不是由声音而有,就不能成为声识界;如果说既听到声音,又听到耳识,耳识既然被听到,那么,又是谁分辨出听闻到的是耳识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如果没有谁能分辨,那耳识如同草木一般,就不能称为识,更没有声识界了。不能说耳识是由声尘和耳根的听闻性共同产生,如果是共同产生,那耳识就是杂乱的,有知和无知混合在一起,就没有中间位置,没有中间位置,那么,又从哪里分出、如何界定在内的耳根、在外的声尘呢?

所以,你要知道,耳的听闻性和声尘互为因缘,生出耳识界。耳识不耳根生,不从声尘生,不从耳根声尘合生,三处都没有。耳根、声尘、声识界,不是因缘生,不是自然生,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八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