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厭學,12年不說話,孩子失去反省,會喪失自我強大的資本

因厭學,12年不說話,孩子失去反省,會喪失自我強大的資本

孩子從小失去自我反省,就會喪失自我強大的資本

其實下文這個案例的關鍵點,是孩子從小大部分時間和年邁的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在一起,隨性長大,難免就已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加上平時貪玩,學習成績不太好,並且自以為是,當回到父母說身邊時,或受到家長的嚴格管束,厭學情緒就會滋生,甚至連上學時需要早早起床就有厭煩之心,可見孩子的性格太嬌慣自己了。

厭學而想著輟學不讀,同時遭到家長的責罵,加上孩子心胸窄,生性懶散而自暴自棄,遇事就會從家長身上找原因,內心明知自己的理由站不住腳(其實現在的孩子什麼都懂,更多是缺乏實際行動裝不懂,甚至強詞奪理),但又無法對抗家長的強勢,於是就會生悶氣、生怨氣,有的把沉默當成了最大的反抗(宅在家玩遊戲呈現無慾無求的精神狀態),有的對家長脾氣暴躁而出現焦慮或強迫症現象。而這個孩子,把沉默不語當成了一種無聲的反抗,時間久了,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走出來,加上家長的後知後覺,反而把孩子的內心行為問題當成精神分裂症來治療了。這種心理抑鬱症現象,其實更難發現和更難治療,甚至比躁狂型精神分裂更棘手。

教育,最難喚醒的是裝睡之人,久了,就會成為一種難以解開的心結和怨憤。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成為一種病,一種焦慮,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抑鬱!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及早發現,並從精神上給予激勵和疏導,敢於面對和自省,才會從精神上讓孩子強大起來!

一個孩子從小失去了自我反省,就一定會喪失自我強大的資本,這是心境問題,更是性格成長問題,十歲左右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這種成長心態,一旦家長的話孩子已經不願意聽或不聽,性情擰巴和固執,進入這個階段,無論家長是耐心溝通,還是言語上的責罵,都會導致孩子性格的偏執和認死理兒,因為問題的根源是孩子內心的慵懶和太容易自己嬌慣自己了,即便他能夠反思自己,但難以實施腳踏實地的行動,以此形成惡性循環。越是不行動就越容易被父母批評或責罵,這時候,如果孩子從家長身上找錯兒,就會一找一個準兒,這一點,與我們社會教育的大環境有直接關係,好像孩子從來就沒有錯兒,一旦有錯兒,也都是家長的錯兒!為此,凡是蝸居在家無慾無求的孩子和無奈而焦頭爛額的父母,都應該反思彼此的成長。

真睡著了和裝睡著了, 當事人自己最清楚 ,外人很難分辨,但事實是,教育,最難喚醒一個裝睡的人。我們現在的教育不缺乏對孩子的愛,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缺乏的,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直面以對!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體現在細微之處,所以,我們從小教育孩子,就應該強調和留心讓孩子有一雙發現愛、領會愛的眼睛。

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是愛在心裡,但又百般焦慮。父母自己種下的因,應該自己及早去化解,如果不願正面接受問題,自己的寡斷更會映射給孩子優柔的個性,這時候,並不怕孩子擁有自己的選擇,最怕孩子真正站在抉擇面前不做任何選擇........此時此境,家長總指望專家或別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永遠解決不了根源存在的問題。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孩子若有愛,父母身上和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可愛。我們經常說的陪伴成長,並不是每個父母的生活都能做到那種境界,理想可以很豐滿,但現實社會和生活畢竟有太多骨感和無奈。陪伴孩子成長,就不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靠打拼給孩子好的生活,就難以做到真正的陪伴 ,在中國當前的社會中,如此的父母還是存在不少的。

就如下面案例中的孩子,並不是想辦法不給孩子壓力而讓他快樂起來,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來激勵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要讓孩子的精神成長充滿動力,才能勇敢的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

======================

因厭學,12年不說話,孩子失去反省,會喪失自我強大的資本

小勇開始嘗試擁抱比自己小十五歲的弟弟

以沉默對抗,12歲就對家長不說話,12年沒開口成語障

24歲的小勇(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走進精神衛生科診室,這個母親口中12年沒有和家人說話的男孩還是一如往常的冷漠,別人向他打招呼寒暄,他始終都是漠不關心。在沈醫生的要求下,家長到診室外迴避。診室裡,沈醫生問小勇:“你是不是一直感到不快樂?”這個問題讓小勇手上的動作滯了一滯,沉默一陣後,他發出了一聲“嗯”,這是這個男生12年來第一次主動回應別人,而且還是陌生人。

不說話的男孩。14歲就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小勇媽回憶,小勇12歲的時候,變得極度厭學,以前開朗外向的孩子,開始變得沉默不語,家裡人拿他沒辦法,六年級沒上完就休學在家了。14歲那年,帶他去專科醫院看看,結果當場就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十多年過去了,孩子就這樣不上學,不和家人說話,也不出去玩,除了宅家上網就是幫爸爸幹活,藥倒是一直都沒有停。

沈醫生追問,孩子生活中會不會經常狂躁或者做出攻擊性的動作?小勇媽媽沉思了一會兒說,他平時就是安安靜靜呆在家裡,我們交代他的事情他都會去做。“小勇15歲那年,我們又要了個孩子,他對弟弟也是很親熱,從不會欺負他,除了不開口說話,他還算是個乖孩子。”

不是精神分裂症!

為了給小勇測查,沈醫生頗費一番功夫,沈醫生讓他用簡單的是和否來回答,儘管很難,但這次心理測查讓大家有了重要的發現:小勇並不存精神分裂的陽性症狀與陰性症狀,但有中度抑鬱,也就是說,這麼多年來,小勇並非精神分裂而是抑鬱症。

“精神分裂症屬於重症精神疾病了,患者的認知、情感、行為三者往往是不協調的。患者往往會出現衝動,攻擊的行為,病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患者的社會功能還會退縮,最後變成殘疾人。而單純的抑鬱症,尤其只是抑鬱,更多的表現為情緒上的低落,是不會出現認知行為上的扭曲歪曲的,人的社會功能也不會退縮,只要及時治療,完全可以恢復成正常人。”沈醫生介紹。

小勇為什麼12年不說話?

沈院長為小勇開了抗抑鬱的藥物,同時更側重為他做心理輔導和治療。面對這個倔強但又不失個性的孩子,沈醫生每次都會很耐心很仔細地傾聽,鼓勵他自己組織語言,表達想法,同時也會對他進行催眠治療。

小勇說,他家裡是養甲魚的,他小時候,父母起早貪黑都住在甲魚塘邊上,怕別人來偷,根本顧不上管他。他從小大部分時間是和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在一起,那也是兩位年紀很大的老人了。可是,讀書要每天早起,每天早晨面對家人的催促,小勇漸漸變得討厭上學。

可是,父母卻從不和他溝通,看他不要讀書,只會一味地罵他、批評他。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小勇這種不滿情緒到達了頂點,為了表達對父母的抗議,他決定從那時候開始就不和家人說話。這麼多年來,他不僅不和父母說話,親弟弟、姑父、姑媽、叔叔、嬸嬸、姨媽、姨夫、表妹、堂表兄弟姐妹等,他一概不理,只和一個堂弟、一個表妹在5年之內有過對話。他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那麼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後,這麼多年的藥,小勇又是怎麼吃下去的?小勇表示,開始的時候吃了藥就有很大的不良反應,頭暈噁心,整個人渾渾噩噩,那時候他就知道這藥吃不得,以後家人把藥給他,他轉身就偷偷丟掉,十多年其實根本沒吃過藥。“我知道自己沒有精神病,但我過得很不開心。”

沈醫生聽了這番話,又無奈又心痛。

小勇和媽媽也達成了和解。

在數次積極治療後,小勇開始嘗試擁抱比自己小十五歲的弟弟(上圖),出現了兩個人溫暖相擁的場面,讓大家都非常感動,也表達了想走出家門,接觸社會的想法,三個月前,小勇找到了一份和他最愛的電腦相關的工作,成功邁出了走上社會的第一步。

接受心理輔導最小的孩子才4歲

沈醫生說,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孩子數量逐漸呈上升趨勢,他接診過最小的患者才4歲,青春期的孩子尤為多。

這個4歲的小患者也讓沈醫生印象深刻,他一不開心就拿頭撞牆,家人拉都拉不住。沈醫生問清楚後才發現,這個小娃兒是不知道如何向家人表達自己的不悅,而家長也沒有教會他正確的方法,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沈醫生還接診過一對相約自殘的小姐妹,倆姑娘都還在上初中,也是抑鬱症。為什麼會想要自殘呢,她們都跟家長髮生了一些衝突,覺得極度委屈不開心後,應對的策略就是用自殘,用這種方式來和家長進行對抗。

問題家長容易帶出問題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首先要自身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對孩子的治療,不光要引導孩子本人,還要教會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也需要培訓,孩子有情緒問題的,家長也需要和心理醫生溝通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