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哪些地方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哪些地方又是他們的優勢所在,從而創造必要的條件,給予相應的指導。

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如何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

1、自主感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如果撇開外界帶給我們的各種束縛,我們每個人其實都非常渴望自由:人身自由、財務自由、情感自由……所以,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就是聯結孩子內心的一把鑰匙。

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有時候越不讓孩子幹什麼,他就偏偏要幹什麼,非得和大人對著幹。

有時候,帶著孩子在遊樂場玩,孩子玩的完全忘了時間,可家長等著急了,就會進去拉著孩子說:“不要再玩了,時間太晚了,我們該回家了。”

而這個時候,家長換來的往往是孩子一拖再拖,反倒耽誤了回家的時間。

如果家長選擇大聲吼叫孩子,那估計後面有的受了,因為孩子肯定會哭鬧一陣子,而你為了哄好孩子,還得答應他再多玩一會兒,如此折騰一番,何必呢?

不如一開始就給孩子定好時間,並給他一個選擇,比如:“10分鐘以後我們就得走了,你是想在這接著玩10分鐘呢?還是去那邊玩一下再走?”

看,這樣說出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但可以接著玩,而且還可以玩兩樣,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決定的感覺。

父母只有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會知道哪種說話方式對孩子最管用。

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2、歸屬感

歸屬感,其實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尊重,並信任父母,這一點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原生家庭中時,一直不太有歸屬感。比如家裡的長女,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平時在家裡最常聽到的話就是:哎呀,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嘛。弟弟小不懂事,你這麼大了還不懂事嗎?能不能少讓媽媽操點心?

這些話一直烙印在心上,以至於到現在,看見比自己年紀小的人,都會不自覺地想要讓著他,照顧他。

而每當爸爸媽媽在討論事情時,比如,“該送姐姐去哪所學校呢?”“明天帶兩個孩子去哪玩呢?”聽到這種與自己有關的話題時,孩子總是忍不住湊上前說一句:“媽媽,我覺得……”可往往得到的回答都是,“大人說話呢,小孩別插嘴。”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跟他們沒什麼可交流的,可你知道當孩子聽到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嗎?他們會覺得,原來自己在這個家裡是無關緊要的,有我沒我都可以。這又怎麼能讓孩子對這個家產生歸屬感呢?

要想讓孩子有歸屬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傾聽,用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感受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比如,有個孩子考試總是考第二,班裡同學都叫他“千年老二”。他以此為恥,有一天回到家,他的情緒終於爆發了出來,“ 媽媽,我好嫉妒我們班的老一啊,為什麼他能考第一,而我總是第二呢?”

一般家長肯定會以教育的口吻說:“不可以嫉妒別人哦,而是要向人家學習。”我們這樣說了,孩子的嫉妒情緒就會消失了嗎?當然不會。這樣只會嚇得孩子下次再也不敢跟你分享他的情緒了,因為說了也會被你批評。

當孩子向我們吐露情緒時,我們首先要表示理解和接受,然後再用自己或身邊人的經歷來引導孩子,比如,“媽媽小時候學習成績也不錯,可是總是不如我同桌好,其實媽媽當時也挺嫉妒她的,但是媽媽把這種嫉妒轉化成了學習的動力,於是媽媽在平時的學習中更加用功努力,終於在下一次考試中超過了她。”

像這樣,要讓孩子明白,有負面情緒不可怕,要學會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積極的情緒。

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3、認同感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靜止臉實驗,先讓一位媽媽和他的孩子開心的互動,然後再讓這位媽媽面無表情,無論孩子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媽媽都不給與回應。

實驗開始,媽媽和寶寶正常互動,寶寶很開心。

媽媽開始面無表情,寶寶開始用小動作吸引媽媽注意。

可愛的寶寶嘗試用手勢吸引媽媽注意,可媽媽仍然無動於衷。

最後,寶寶看媽媽還是沒有反應,終於崩潰,大哭起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父母的反饋時,他們就會受傷、崩潰。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情緒,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認同,會給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哭的時候,只要抱起來就不哭,一放下又哭了起來。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失去耐心,索性就讓孩子一直哭不管他,後來孩子真的不哭了,你以為這樣你就成功了嗎?

錯了,當孩子不再用哭泣來尋求安慰的時候,或許就是他攢夠了失望已經放棄的時候。因為他知道,再多的哭鬧,可能都無法得到大人的回應和重視。

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於是,孩子開始對父母言聽計從,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從而變得沒有自我。而有一些孩子,甚至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打架鬥毆,吸引父母關注。這些都無法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的親密起來。

如果孩子和你不親,教育就是無效的,哪怕父母的出發點再好,採用的方法再高明都沒有用。想想看,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不覺得父母愛他,他為什麼要改變? 換句話說,能夠促使孩子發生改變的,正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把這9個氣質傳給孩子,勝過9套房子】 一個優秀的人才和自身家教是脫不開關係的,我們都知道,通常誇讚一個人會這樣說"誰誰誰的父母教得真好",雖然不乏這個人自身的努力,但是按照中國人幾千年的思想來看,父母對子女的一生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

有的父母會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留下無數的財富,讓孩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過的豐衣足食,有的甚至認為一定要給孩子留下豐厚的遺產,才是最父母最大的責任。

一個優秀的家庭、一個優秀的父母親,並不是給你的孩子留10畝地、10棟房子、10輛轎車、10個百萬元的存款,而是言傳身教給他們9個生命氣質。

育兒也有36技,別再用“命令式”教育毀孩子了

1. 要訓練孩子會耐心地傾聽

傾聽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傾聽別人的解說,總希望自己說的才是最準確的、最有道理的,其實很多情形下自己考慮的會有很多的片面性。

2. 常勤快地閱讀

沒有勤快閱讀習慣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持久的發展力!勤,是要有閱讀的習慣,要學會零星時間閱讀、要在遇到各種困難時堅持閱讀,快,是有較快的閱讀速度、有獲得新閱讀信息的能力、有及時與同伴交流閱讀心得的能力。閱讀,首先是對艱深文本的閱讀,也包括對網絡信息的閱讀,還包括對各種身邊真實信息的關注等。

3. 可以和任何人溝通

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就無法深入現實社會,也就會失去很多個人發展的機遇。就是在實施家庭教育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顯得尤為重要。

4. 自己能解決生活問題

現在的孩子,很多是獨生子女,沒有生活的本領,不會煮飯洗衣,不會換輪胎,不會換燈泡,不會油漆傢俬,這不是你高貴的表現,你不懂得照顧自己,不會動手做事,說明你觀念很落伍啊,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也是個人面對生活和職業所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

5. 養成孩子嚴謹的性情

嚴謹的品性是孩子將來與人交往、受人尊重、讓人欣賞的最基本的人品。現在的真實情形是,講究嚴謹、在乎嚴謹、堅持嚴謹的人或許愈來愈少,但能夠始終嚴謹者就是時代的佼佼者。

6. 懂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反省

古聖先賢早已經告訴我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別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還有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7. 有環保的觀念

其實,如今很多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在滿足個人生活舒適的情形時,常常是不顧和忽略“環保”概念的。比如,裝修一間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樣對人類的未來會帶來災難嗎?配置家庭影院、音樂中心時,你考慮過播放時的分貝會干擾鄰居、帶來噪音汙染嗎?

8. 教育並培養周圍的人

不僅懂得自己學習、自己閱讀,而且會帶動和影響周圍的人們共同學習,這會給自己的不斷學習、深入學習營造一個理想環境,學習漸漸地會在自己的周圍被更多的人所認同。

9. 與外界友好地接觸

善於接受外界世界,善於接受嶄新的事物,善於發現和學習新東西並且不斷去接受它,這在現代社會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