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失的「日本明治銀元」都去哪兒了呢?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晨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明治新政府。明治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確立國家制度,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

漸漸消失的“日本明治銀元”都去哪兒了呢?

諮詢13691932464

日本貿易銀元是近代流入我國外國銀元中較為常見的一個品種,因其獨特的飛龍圖案,又被稱為日本龍洋。一般來說,日本早年的銀幣因存世量極少,所以發展升值空間非常大。更為重要的是,日本龍洋作為日本一個時代的貨幣文化見證者,充分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經濟、歷史、文化的更迭,這對其增加了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與藝術觀賞感,是不可多得及擁有超高價值的外國銀元。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購得全套鑄幣機器(英國人的機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鑄造過香港第一套貨幣),在大阪成立國家造幣廠。明治三年,造幣廠落成,馬上開鑄銀圓,大小幣值分為5錢、10錢、20錢、50錢、1圓5種,將“圓”定為日本的本位貨幣,即實行銀本位制度。於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鑄造了貿易銀。這種貿易銀與舊版相比,成色不變,重量增加,結果又被民間收藏熔鑄,日本再敗一陣(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明治三年開始,日本維新政府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始鑄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歷時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計鑄造貿易銀元約兩億枚,日本貿易銀元,共有三種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銀元最好,成色96.3%--98%,所以這個時間段的錢幣現在價格最高,一般都是數十萬到百萬,其他時期的錢幣開始大量發行,成色已經達不到以前的要求。當時鑄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鑄造的貿易銀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漸漸消失的“日本明治銀元”都去哪兒了呢?

二十七年明治銀元

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也是日本從落後的封建國家到世界性的經濟和軍事大國的轉折點。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日本維新政府於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鑄造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歷時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為止。

日本龍洋鑄工精良、製作精美、成色統一,分為大版、小版兩種。大版重27.23克左右,直徑為38.6毫米,含銀量90%,明治三年至十八年的貿易銀元均為大版。小版重26.96克左右,直徑為38.2毫米,成色90%,明治二十一年以後的貿易銀元均為小版。明治十九年、二十年為過渡期,貿易銀元大、小版均有。民治二十二年正面圖案為漢字“一圓”,上方為太陽圖案,周圍以櫻花枝葉環繞,下部圖案為綢帶紮成的同心結,;背面為圈珠環繞的飛龍戲珠圖案,龍外圈珠,珠外有“大日本·明治二十二年”和“416·ONE YEN·900”字樣。銀幣材質珍貴,藝術價值高,由貴重金屬或白銀合金鑄造,製作精美,圖案考究,文字清秀,內容豐富,銀光燦爛,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此枚大日本明治二十二年銀幣雖經歷了無窮歲月,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

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也是日本從落後的封建國家到世界性的經濟和軍事大國的轉折點。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日本維新政府於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鑄造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歷時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為止,累計鑄造貿易銀元約兩億枚。

漸漸消失的“日本明治銀元”都去哪兒了呢?

防偽標誌看齒輪

大日本明治年間是一個國家歷史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在錢幣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日本的貨幣文化,反映了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