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年来,曹操是怎么一步步被人污蔑为"奸臣"的?

我们读《三国演义》,可以看出既"能"又"奸"是作者赋予曹操的本质特征。后世给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自己也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综合这两点,曹操的形象跃然纸上:不择手段,不讲信义,任何伤天害理、残暴不仁的行径,他都敢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常人的聪明才智在他身上就表现为令人发指的奸诈残忍。

一千七百年来,曹操是怎么一步步被人污蔑为

而实际上呢?在正统史料《三国志》里,认为曹操是个英雄。文臣以公忠体国为美德,武臣以舍生忘死为美德,曹操是都具备的。而曹操长期被污蔑,在于一种社会心理。举世都说曹操是奸臣,受演义的影响最大。而演义是根据什么编写的,是一代代的说书先生口口相传。说书的人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吗?他们只是迎合社会的心理,才会演行到如此之广的。

一千七百年来,曹操是怎么一步步被人污蔑为

撰写《三国志》的陈寿是西晋臣子,死于公元297年,陈寿在书中以曹魏为正统,蜀汉、东吴为伪国,这一点西晋官方也没有否认。后来,西晋发生"八王之乱",直接引起了"五胡乱华",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历史要为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针对中原已经落入少数民族之手、东晋偏安江左的现实,东晋史官著书《汉晋春秋》,书中以血脉正统的观念表述"蜀汉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为东晋王朝作正统的依据。

一千七百年来,曹操是怎么一步步被人污蔑为

南渡的世家门阀,平民百姓并不开心,看着中原地区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又无力夺回,从民族意识出发,"尊刘抑曹"的观念逐渐形成。一直上溯到三国史,从心理上就偏向于蜀汉。到了宋代,《东坡志林》中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因为也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特殊时期,潜在的民族情绪会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甚至成为民族斗争的一种维系力量。《三国演义》的成书时期,是元末明初,正是汉族受外族侵凌最惨的时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应该是呼之欲出的。

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曹操便背负了千载的骂名。而在建国以后,还掀起了"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这里就不复多述了。千秋功过,任人评说,逝去的都已逝去,愿历史给忠臣一个公正的评论。

参考史料:《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